古埃及的纺织品、拜占庭镶嵌画、哥特式雕刻等都受到他们的反复琢磨。
蓝色骑士派的画家们不满社会现实,不满现实中的艺术,用一种幽灵似的变形夸张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愤懑和恐慌,当然也有反抗和呐喊的成分;用一些难懂的符号来表达难以述说的主观精神,甚至逃离客观现实。
康定斯基是蓝色骑士派中最有突破性的人物,他是俄国人,早期受修拉的影响,《构图7号》等一系列作品成为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由于艺术思想的开放而倾向现代主义,受到前苏联文艺政策的排斥,于20年代初移居德国,后来取得德国国籍。他比马尔克更往抽象化前进一步,他的一些作品没有标题,形象轮廓愈加不具体,成为抽象派的创始人和代表画家。
(第五节) 立体派
立体派是较野兽派、表现派出现稍晚的另一大型现代艺术流派,创始人及领袖是20世纪首屈一指的大画家——毕加索(1881-1973)。立体派的出现以毕加索于1907年所画的一幅《亚威农少女》为标志。《亚威农少女》只是毕加索对立体主义风格的尝试,已含有立体主义的因素,可作为立体主义的开端,但还不能算一幅正式的立体派作品。
塞尚的作品于1905年在法国沙龙展出后,受到许多批评和赞赏,给毕加索及其同仁以很大启发。立体派画家对塞尚的艺术及其观点大胆给予吸取借鉴、引申发挥,希望在平面上画出物体六个面的不同形状。
毕加索是立体派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近一个世纪的艺术活动使他获得了20世纪现代画家中最高的荣誉和名声。他虽然没有如达·芬奇那样涉猎各类学问而被称为巨人,仅就艺术领域而言,毕加索真可称得上无所不能的“艺术巨人”:油画、壁画、版画、雕刻、工艺、舞台美术……他一生作品的数量之多也难以计量,艺术风格变化之快、之大由他的外号“变色龙”可以想见。他早年在家乡西班牙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及马德里皇家美院受过严格的学院派教育,有着扎实的基本功。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多变,他走上独立艺术道路的早年,先是西班牙的“蓝色时期”,接着是巴黎的“玫瑰红时期”,1907年彻底打破传统具象写实格局,以《亚威农少女》为起点进入“分析立体主义时期”,进而发展到“综合立体主义时期”。这四个时期在15年内完成。之后风格又有所演变,有人称之为“心理分析式立体主义”。
毕加索的代表作很多,其中最突出的算是1937年创作的《格尔尼卡》,此画以西班牙一个村庄的名字而命名。1936年纳粹对这里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毕加索以此画作为对战争的抨击。在这幅大型作品里毕加索将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心理分析式效果,有写实、有抽象、有叙述。有人说,这是毕加索的“破坏性”立体主义语言起了作用。
(第六节) 达达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艺术家跑到中立的瑞士避难,他们不满战争的破坏,但却以巴枯宁的“破坏就是创造”作为组成新画派集团的纲领。1916年这些青年画家们在瑞士筹备了一个国际性娱乐晚会,晚上他们想从法文字典中找出一个适当的词作为与会歌唱家罗瓦夫人的名字,其中一人突发奇想,用刀尖在词典里挑起书页,刀尖插到一页上的“DADA”这个字。他们便兴奋地把这个字用来作为这个集团一切活动的名字。达达派就这样偶然诞生了。从这个画派产生的戏剧性过程可以得知:达达派的画家是以挑战者的姿态面对现实,只是这些“挑战者”将“破坏”与“创造”混为一谈,拿生活当儿戏,实质上是些无政府主义者,甚至是早期的纳粹分子。他们的出发点只是企图摆脱一切古代传统的重荷,并不是要创造一种新艺术风格。他们行动的随意性超过了规范性,出现了一些一般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比如施威特尔用垃圾创造了一幅拼贴画,代表性画家杜尚于1917年将一个小便池钉在一个木板上,题名为《泉》,作为他的艺术创作送到美国的一个展览会上,引起的轰动是可想而知的。
杜尚作为达达派的典型人物,早已体现出反传统的意向,在巴黎属于立体主义影响的作品《走下楼梯的裸女》既有未来派的动感,亦有着达达派的破坏性与随意性。
《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是杜尚另一个极端化的作品。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事情:
在报刊杂志上将某个人的照片画像添加上眼镜、胡须、牛角之类,以示无意玩笑或有意嘲讽,但这不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只是生活中随意的行动。杜尚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他买了许多《蒙娜丽莎》的印刷品,给她添加上小胡须,下面写上几个字,很难理解。他这样做的意思似乎是:我们为什么把这张画捧为绝世杰作?我们可以随意嘲弄它,她只是个半男半女的形象,添上小胡子不也像个男子吗?此画下面的字母“L.H.O.O.Q”在法文里是句低俗的下流话,是“她有一条紧身短裤”之意。
达达派还开辟了“现成物体换位法”的作品类型,将常见的物体放在不常见的环境中,即换位,造成一种强烈奇特的气氛。如一位诗人说:“机器与阳伞在手术台上相遇”喻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杜桑的《在高脚凳上的自行车》便是换位法作品。
达达派否定艺术传统,反对现实主义,不赞同理想主义,从思想上持虚无主义态度,在行动上是无政府主义。尽管达达派的思想与行动都有许多反常荒唐之处,它还是存在了一段时间,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16年成立后,1917年3月开办了一个“达达画廊”,同年7月发行了第一期《达达》
杂志,年底出版第2期,1918年出第3期(即最后一期)。1920年胡森贝克出版了一本《达达史》,书中这样评说达达派:“酒馆集团(达达派)的艺术家实际上并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只是把曾经迷惑过这些人的心灵的‘现代艺术’的鬼火聚拢在一起,通通称之为‘达达派’而已。”
这个乘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烟云和“现代艺术的鬼火”而起家的团体,随着战火的熄灭于1919年也烟消云散,剩余的“鬼火”又延续几年之后,便流散到其他流派之中去了。
(第七节) 巴黎画派
20世纪初,传统写实性绘画遭到了现代艺术思潮的一致攻击,新一代画家大部分分头加入了各流派集团的活动,但在西方艺术中心——巴黎,仍有一批来自各国的有才华的青年画家,并没有卷入某些具体集团画派的风格追求,在吸收了现代艺术的某些表现技巧的同时,保持着每个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这批画家被统称为“巴黎画派”。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画家个个才华横溢,对生活愤世嫉俗,对现实悲观失望,个人生活穷困潦倒。巴黎画派的这些画家中多数兼有现代意识和传统功夫,他们不愿意拘泥于写实主义,可也并不想彻底抽象,是在写实与具象的范畴内走夸张变形的道路。
巴黎画派的画家之间很少往来,甚至不相识,他们没有结社,没有纲领和宣言。
莫底里阿尼是巴黎画派中最具特色和才华的画家,他有着广泛的兴趣。最早到巴黎来想学雕刻,对黑人雕刻十分热爱,后来因为战争转工绘画。他可谓典型的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艺术家,是个借酒浇愁的浪荡公子,最后死于酒精中毒。他的作品具有抒情的诗意和音乐旋律,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的处理,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性。
《仰卧的女人体》表现出他典型的艺术风格。
他笔下的人物通常都是妓女、小伙计、懒汉等社会边缘人。这些人物的造型一律长脖子、溜肩、蓝眼球、双手交叉在膝,流露出一种疲惫不堪的痛苦感和病态美,这些人物似乎也由于不满现实,而与画家一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酗酒埋葬了莫底里阿尼的艺术才华,死时年仅37岁,不久他的妻子也跳楼自杀。
夏加尔是巴黎画派中另一位突出的画家,俄国人,1922年起到柏林、巴黎、美国等地。他的画风很有幻想的意味,他常画马戏演员及丑角,并赋予笔下的艺人以优美的情感,如《生日》、《我的村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