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的花鸟画成就最突出,他自言宗法徐崇嗣的没骨法。徐崇嗣的没骨法,历来有不同解释,至清代,徐的真迹已难见到,但花卉画自宋代以来,确实存在勾勒和没骨两个派系。他的没骨花卉,糅合了黄、徐两派技法,既重视对物写生,力求形似,又强调“与花传神”,力去华靡,追求“澹雅”,因此,他的花卉,形神兼备,清新淡雅,颇具新的风貌。他在38岁时与唐荧合作的《红莲图轴》(故宫博物院藏)为其早期花卉画,用笔比较工整细秀,设色清淡,虽略显拘谨,但颇能传达出荷花秀润娇艳的情致。43岁时为留耕画的《花卉册》(故宫博物院藏)运笔飘逸潇洒,和55岁用徐崇嗣没骨法所作的另一件《花卉册》(上海博物馆藏)都达到了“维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
的形神皆备境地,反映出他成熟后的风格和高超技艺。晚年的花卉画比较苍劲放逸,但又不失规矩和秀润之致。
二、“四僧”
“四僧”是指石涛、朱耷、髡残、弘仁。他们都是明末遗民,在明亡之后落发为僧,遁迹空门,借书画抒愤解忧,寄托对故国的炽热感情。在艺术上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食古不化,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是清初创新一派的重要画家。
石涛(1641-约1718年),本姓朱,名若极,广西人,明靖王赞仪十世孙,出家后改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作为明宗室后裔,清初怀着国破族灭的身世之痛,出家为僧,心情孤寂,参禅证道,漫游名山。
至康熙朝,画名已传扬四海。
石涛擅长山水、兰竹。在安徽宣城时,与梅清交善,故早期山水,颇受其影响,如39岁时作的《山水册》(故宫博物院藏),奇秀的景色,方折的线条,虬结的皴法,苍浑的墨色,和他35岁时作的《观音图》轴(上海博物馆藏),都接近梅清画法。后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身苍郁恣肆的风格,梅清晚年反而受他影响。
石涛山水多取之造化,能生动表现出大自然的氤氲变幻和奇妙之处,技法不拘一格,随境界、意趣的不同而变化。其存世作品甚多,山水代表作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山林乐事图轴》、《看梅园图》《游华阳山图》等,无论取景、笔墨、意境,都不拘一格。
他的兰竹、花卉也很精彩,多用水墨写意法,干湿浓淡,横涂竖抹,极富纵横宕逸的意韵,存世佳作如《梅竹图卷》、《蕉菊图轴》、《墨荷图轴》(均藏故宫博物院)等。
朱耷(1626-705年),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祖父弋阳王孙朱多炡,父享嘉,为明室宗亲。朱耷名号特别多,几经变化,而且含义隐晦,从中可以判知他作画的不同时期,先后有雪个、个山、驴、驴屋、人屋等。至于八大山人号,则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
朱耷9岁时遭国破家亡之痛,心情悲愤,装哑扮傻,整日不发一言。23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跿跔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
(陈鼎《留溪外传》)他一生经历坎坷,满怀悲愤之情,誓不与清王朝合作,性格倔强,行为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积郁。
八大山人的绘画以花鸟画成就最突出,也最富有个性。所绘花卉鱼鸟,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构图险怪,笔墨淋漓酣畅,具有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色。大多是缘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因此,主观成分比较多。如画鱼、鸟常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署款“八大山人”,连缀如“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
八大山人的画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至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髡残(1612-1673年),俗姓刘,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白秃、电住道人、壤残道者,武陵(今湖南常德县)人。他30余岁时明朝灭亡,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1651年落发为僧,参究禅学,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居牛首山幽栖寺,直至老死。为人刚直不阿,如其挚友程正揆所述:“性鲠直若五石弓,寡友识,辄终日不语”。
(程正揆《石溪小传》)石溪的人品和画艺,得到许多名士钦佩,如钱谦益、张怡、周亮工、顾炎武、龚贤等,程正揆与他交谊尤深。
他擅长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宗法黄公望、王蒙,尤其与王蒙的格调相近。早期山水未见流传,所知最早的为46岁时创作的两幅山水画,风格已臻成熟。他的艺术特点是:笔墨深厚苍劲,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郁茂而不迫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弘仁(1610-1663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梅花古衲等,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
他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其绘画最负盛名,擅长山水,早年从学于孙无修;中年师事萧云从,其47岁时的《香山庵画山水册》就很近似萧云从。而他的本色画,则多取法于元代倪瓒,构图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由于他常游于黄山、武夷山诸名山胜景,受自然景物熏陶,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其作品格调又不同于倪瓒,少荒寂之境,而多清新之意,能真实地传达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如他作的黄山诸景《黄山天都峰图》、《黄海松石图》,就不受倪瓒画法约束,而深得写生传神之妙,山势雄峻,松姿奇古,概括地表现出了黄山松、石之质,富有生活气息。《疏泉洗砚图》、《雨余柳色图》(均藏上海博物馆)和《西岩松雪图》(故宫博物院藏)则一派纯净幽旷、峻逸淡泊的意境,反映了他自身的风貌。
弘仁以画黄山着名,“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并称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
(第四节) 清中期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家是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活跃在扬州地区的几位职业画家,具体指哪八位画家,说法不一,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所列八人,为一般所公认,他们是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另外列入“八怪”
的画家还有华喦、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人。由于人数众多,故亦有“扬州画派”之称。
扬州八家的作品都具有较深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和清新狂放的艺术格调。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给人们以有力的启迪,其艺术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扬州八家
郑燮(1693-1765年),是扬州八家之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他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灾,被诬告贪污,罢官归家,后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的诗、书、画,在思想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绘画上擅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主张继承传统“学一半、撇一半”,“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创作方法上,提出有名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笔落倏做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也。”“眼中之竹”是客观物象;“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包括对客观物象的本质分析、个人的独特感受;“手中之竹”则是出之于手、发之于毫端、形之于缣素的画面形象。三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格的化身。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自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借画面之竹,倾诉对民间疾苦的无限同情。他还提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因此,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强调“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瘦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题画竹》),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性,而且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
金农(1687-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杭州)人。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举博学鸿词落选,心情抑郁,周游四方,晚年以卖画为生,生活清苦。他50岁才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书法根底,终于成为一代名家。秦祖永《桐阴论画》评其“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他兼擅山水、人物、花鸟,尤工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往往以淡墨画干,浓墨写枝,圈花点蕊,黑白分明,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形成质朴、苍老的风格。《冰雪之交梅花册》枝干盘曲,浓淡墨色交融,以拙朴线条圈花,浓墨点蕊;布局繁而不乱,疏而不散,每幅画都各具神态。他的山水以意境取胜,景色简略,笔墨稚拙,造境别致,具画外之趣。如《山水人物图册》中的《采菱图》(故宫博物院藏),远处一抹青山,空阔湖面菱花娇艳,采菱女子驾轻舟荡漾其间,极富诗意。《荷塘图》突出满池荷叶和长亭幽人,也散发出浓郁的消夏意趣。他的人物肖像画更加古拙,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人物之神态、特征却捕捉得很准确。《自画像》
中垂于脑后的发辫、特长的手杖、异于他人的外貌和极为稚拙的笔道,生动地表现了画家本人奇古怪僻的性格。
李鱓(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曾供奉内廷,后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至扬州卖画为生。他自幼喜爱绘画,十六七岁已成名,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锡学画,后又向指头画家高其佩求教,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所作花卉,放笔写意,不拘法度,泼墨淋漓,纵横驰骋,于挥洒脱落中见规矩,不拘形似中得天趣。所画《土墙蝶花图》、《芭蕉睡鹅图》,随意点染,横涂竖抹,却不失整体感和层次感。然而,他晚年部分作品,却有些一味霸悍,笔墨过于草率放纵,习气所致,画面也缺乏变化。
黄慎(1687-770年),字恭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自幼家贫,一生布衣。从小就作画谋生,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中年以后变为粗笔写意,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亦有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伏生授经图》人物比例准确,线条工劲流畅,山石勾皴谨严,当为其早年工笔之作。《漱石捧砚图》、《东坡玩砚图》,用笔迅疾,衣纹顿挫,线条硬折虬结,墨色浓淡相间,人物轩昂,富有气势,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醉眠图册页》
更加大胆泼辣,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当属于他大写意的杰作。他的花鸟画宗法徐渭,亦纵逸泼辣、挥洒自如,如《瓶梅图》、《菊蟹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