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先生、戴先生、符女士、计先生、尹先生等几位硕学、信徒,在第一次与会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和平是世界之首选,发动战争是穷途末路。没有和平世界上什么都谈不到,发生战争则一切都同归于尽。我们学术界人士、宗教界人士对此能做些什么呢?那位小童的话,促使人们反思,于是就有了这第二次的聚会。地点是在清华园的一所科学会堂里,由计先生主持。
茹先生首先发言:“别看我们学术界、宗教界人士手无寸铁,但我们的学识观点、宗教理念却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我们来自人民,也要为人民做些事啊!我们要为人民的和平做点事,取得人民的信任。”
尹先生迫不及待地说:“人民之间的友谊像长春藤一样,折之不断,终年长青,不管你信这个教,或者信那个教,持有何种学术观点,大家都应亲如兄弟,相互扶持。”
计先生紧接着说“是啊!难道人们在交朋友的时候,要先问一下你是信哪个教的,你是哪一个学派的吗?绝对不会的,人民对交往的渴望远远超越各种宗教信念之上。”
“可不是吗!”尹先生说:“你买飞机票,谁来问你是信什么教的?你信基督教的,就卖给你机票;你信伊斯兰教的就不卖给你机票。从来没有过。你到商店去购物,谁来问你是信仰什么的,你信儒学的就卖给你,你信道学的就不卖给你。从来没有碰到过。你到寺庙去参观,不管殿上供的是哪尊菩萨,释迦牟尼也好,太上老君也好,都一样的叩头如倒蒜,顶礼膜拜,一片虔诚。”
茹先生连连说:“是呀!是呀!正是因为这样,社会才能生存,人类才能延续,要不然,这个世界早就不存在了。”
戴先生说:“宗教无国界,学问无彼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看似相同,其实不同;看似不同,其实相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分有合,有合有分。世无绝对,所有的事都是相对的,只是人们把它看成绝对罢了。”
茹先生的学生小米插上一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变成绝对真理了。”
茹先生说:“是,也不是。这个绝对真理也仍然是相对的,暂时的。绝对真理还要发展,又变成相对的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对真理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尹先生说:“如果都按照自己的心念来信奉,互不干涉,世界本来就没有事,但偏偏有一些人有我无你,有你无我,把宗教当成推行政治的工具,宗教遭了殃,人民也就遭殃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历史昭然若揭,不言自明。”
计先生说:“宗教的事,可大可小。你要它大,它就大;你要它小,它就小。人为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戴先生说:“把宗教还给宗教,让宗教界人士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绝不要把宗教政治化了。”
到场的几位似乎都一致同意这个看法。
茹先生说:“人类一开始并没有宗教,更谈不上信什么教,宗教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一种精神寄托。”
“寄托给谁呢?”戴先生的学生小毛问。
“神。寄托给神。”计先生立即毫不犹豫地回答。“当人们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就去问神。”
“那么,神能解决吗?”计先生的学生小陈问。
“能,也不能。你信了就能,你不信就不能。”计先生作了一个模棱两可、却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回答。
“那么,神是什么?”
“神这个概念由来已久,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人们通常把神作为光明、正确、正义、力量的化身,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都给了神,什么神圣呀!神明呀!神威呀!神采呀!神往呀!神交呀!神舟呀!神灵呀!神奇呀!神似呀!等等、等等。”
“不管你信仰什么,不信仰什么,你在书写中,在言谈中,哪里少得了一个神字呢?神已经不能从人们生活中消除了,神字已经不能从辞典中抹去。”计先生这样解释“神”。
“这只不过是后人加上去的,实际有没有神,谁知道呢?”戴先生的学生小史仍然处在疑惑中。
“那只有信不信由你了,人们不能把任何信念强加于人。”茹先生这么说,其他几位先生、女士随声附和。
几位先生、女士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和社会实践,发现一个共同的秘密,就是所有的宗教,虽然表述各有不同,其实都有几层相同。不过我们在讲到这个问题时,先请大家要心平气和,平静地客观地看待这些事实,不要有宗教偏见,这样才好讨论,否则是无法讨论下去的,这是我们开好这个讨论会的重要前提。
首先是敬神相同。不是说各个宗教都信同一个神,而是说他们都信神。《圣经》指出:上帝是神,是主宰,是统管一切的,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人也是上帝创造的。《圣经》旧约描述的《创世纪》,亚当和夏娃,诺亚方舟和和平鸽,摩西与埃及法老斗法,以及上帝之子耶稣的诞生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等等众多故事,脍炙人口。《古兰经》中则明确指出:真主安拉是神,是万能的,是统管一切的,世界是真主创造的,人也是真主创造的。《古兰经》中关于真主创造世界,创造人类,创造了阿丹和哈娃,先知努哈造船并率众脱险,以及穆萨与埃及法老斗魔法,尔撒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等等,其情节与《圣经》旧约中所讲的如同一辙。
正本清源,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殖根于同一个信仰中,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有所改变。而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即只信仰一个神,不信仰其他的神,他们信的神名称虽有不同,但在敬神上,即对神的崇敬和虔诚上也是相同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惊人的相似呢?恐怕这些故事当时已流传很广,大家都信以为真。既然是真事,大家就都可以引用,《圣经》上可以引用,《古兰经》也可以引用。正像有些故事或重要事件在各类书藉中普遍被引用一样,是完全允许的。”戴先生说。
符女士说:“除了信仰哪一个神,名称有所不同以外,各个宗教教徒对于自己所信奉的神的祟敬和虔诚也都是一样的。佛教徒信奉释迦牟尼的虔诚决不亚于基督徒教之于上帝,伊斯兰教徒之于真主。不过释迦牟尼原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位王子,后来他创建了佛教,被后世的人供奉到寺庙中,就被神化了,如此而已。”
茹先生说:“《论语》上有句话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即孔子不轻易谈到神,因为他对神不是太了解,所以不好多说。然而他并不否认神的存在,所以他又说: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神要像神真的在那儿那样,必须恭恭敬敬,不恭敬的祭祀不如不祭,更加说明了他的敬神观念。”
戴先生说:“神,实际是一种超越,一种意念,一种象征,一种向往。他不可捉摸而又可以捉摸,不可思议而又可以思议,不可见到而又可以见到,不可测度而又可以测度。他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呼之欲出,可望而不可即,人们对于神的崇拜,似乎是欲罢不能,欲进又止。诸位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
在坐诸位先生和学生们对这个说法也拿不定主意,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还是茹先生的学生小丁说了一句:“不管人们对神有怎样的理解,但神终究是高尚的象征,敬畏神就是敬畏高尚,这一点恐怕否定不了。”大家觉得这个说法是可以接受的。
值得欣慰的是,大家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心态都是十分平静的,大家都以宽容的态度来倾听对方的表述,这正说明了各位先生、女士都有高度的修养和素养。
其次是起因相同。大家又把讨论的重点集中到了宗教的起因上,一致认为,一种宗教、一种学说的产生和演变,都有它外在的客观原因和内在的必然要求,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纵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以及儒家、道家学说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它相同或相似的背景。
计先生说:“我们基督教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创立的。巴勒斯坦犹太民族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底蕴,却连遭亚述、巴比伦、波斯和希腊等外族入侵,后来竟至沦为罗马帝国的属国,人民遭受残酷迫害,民族意识丧失殆尽,激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抗,为首的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他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奉上帝之命来拯救人类的,他到处宣扬《圣经》新约,传播天国福音,晓谕人民信仰上帝,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奉为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基督教由此产生。初期基督教大多是贫民和奴隶,具有较强的反民族压迫和复国自主的倾向。耶稣基督为此而被捕,被罗马巡抚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身殉道,后来复活,信仰基督教的人愈来愈多了。所以说基督教是压出来的,也是历史的必然。”
尹先生说:“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你们基督教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当时阿拉伯的氏族社会解体,逐步向民族国家转化,人民贫富差距悬殊,各部落长期自相残杀,外族乘机入侵,内乱外患,民不聊生,激起了阿拉伯民族强烈的自觉意识。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宣布得到真主安拉的真传《古兰经》,大力宣扬真主的旨意,受到当地统治者的迫害,后来又到麦地那宣传真主的旨意,号召人民笃信正道,弃恶从善,人民信仰的逐渐增多,伊斯兰教正式成立。伊斯兰教的产生也是一种社会的推动,必然的趋势。”
符女士在座位上稍稍欠了一下身,但并没有站起来。她双手合十,似乎是要说话了,这是她的习惯动作,是表示一种对人的尊敬和自己的真诚吧!
她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都是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导致的。我们佛教的产生其实也有同样的经历。不过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两位教主都产自民间,而释迦牟尼则原来是一位王子,他原本过着优裕的生活,若继承王位,可以有更大的权力,过更优裕的生活,但他对此不屑一顾,视若敝屣,他看到王家贵族生活奢侈,挥霍无度,而众多的老百姓却缺吃少穿,生活困难,觉得不忍,一种慈爱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毅然放弃王位继承权,违背他父王的意愿,离家出走,深入民间,备受艰辛,潜心修养,普渡众生,终至修得正果,立地成佛,创造了佛教,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信徒。可见凡是一种宗教的创立,都是事出有因,众望所归呀!”
茹先生对各位宗教大师的讲话都听得十分仔细,并时不时的点头表示赞赏或是钦佩。他长嘘一声,咳了一下嗽,说声“各位说的都是实情,其实不光宗教如此,一种学识的产生也是如此,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呀!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代你攻我伐,战乱纷陈,君王奢侈,民不聊生,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时代,然而这也有一个好处,国家多了,各个君王只管自己境内的事,管不到别的国家的事,这就让各家学说的创立有了可乘之机,各家学说纷纷出现,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势态,当时除了儒家学说以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黄老学派等等,所谓三教九流,众说纷纭,都各有特色,有许多著作。不过秦始皇一把火把这些经书全烧了。但是你能烧他们的书,不能烧他们的思想呀!到了汉朝,当权者又想起这些学者来了,可这么多学说究竟听谁的好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脱颖而出。这个儒家思想,虽然各个朝代看重的程度有所不同,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流传至今,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讲的强国治家之道,为人处世之理,是适应各个时期人民的需要的。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宗教、学说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民生存的需要,舍此别无它途。”
戴先生一直正襟危坐,虽然不动声色,有时却也颔首微笑,好像很欣赏大家所说的话。他看在坐的几位都已经讲了,自己如果不说几句也不太好,但又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所以吞吞吐吐,又言又止。可大家都想听听他的意见,不断地催促,他终于开口了。
我很同意大家所说的。刚才大家所说的各宗教、各种学说产生的原由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具体情节有所不同罢了。这也是事有必然,理所当然吧!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宗教也是这样,时势造宗教,宗教造时势。学说呢,也是这样,时势造学说,学说造时势。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一种思潮来了,你想阻挡也阻挡不往。不是你想不想要它来,而是它必然要来。你不想要它来,它来了;你想要它来,它却不一定来,事情就是这样。就拿我们道家学说来说,也是时代的产物。因为感到世界上‘为’的太多了,所以提倡‘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无为的有为,有为的无为;无为中的有为,有为中的无为。听起来好像有点绕口,其实道理很清楚,也是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呀!
大家听了,似明白,又不明白。其实戴先生的话,说不简单,是不简单,说简单,也简单,就是该为的为,不该为的不为,用不着事无巨细,都要你去操办呀!
第三是目标相同。各种宗教、学说创建了,它们的目标是什么呢?看起来似乎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如果仔细一分析,竟然是有惊人的一致。何以见得,听了各位的阐释就可以看出来了。
还是计先生先说:“任何一种宗教刚开始创建的时候总比较简单,目标并不是很具体很明确,而是在成长中逐步明确的,基督教就是这样。基督教全部教义就反映在一本《圣经》上,包括《旧约》和《新约》。《圣经》全书紧紧围绕一个‘爱’字,宣扬一个‘爱’字,指出人们不仅要爱自己,而且要爱别人,甚至爱敌人,就像太阳普照那样,阳光照好人,难道就不照坏人吗,好人和坏人一样都能得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从狭义的爱扩大到广义的爱,这就是博爱、大爱,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爱。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概念,它的精神和基督教的主张是一致的。耶稣基督和他的信徒们边传教,边替穷人治病,救济病人,做了许多好事,基督教受到广大穷人的爱戴也就不言自明了,其后又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发展得就更快了。”
尹先生接着说:“伊斯兰教的目标也是在实践中逐步丰满明确的。一本《古兰经》是经过多少先知多少年的增补才更臻完备的呀!伊斯兰教徒崇拜唯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的教义就全部印证在真主赐颁的《古兰经》中。《古兰经》按照阿拉伯文的原意就是顺从和和平。顺从就是顺从真主安拉,和平就是真主祝福和平。和平是全社会的需要,全世界的需要,试问世界上还有比和平更重要的吗?有和平才有一切,没有和平就没有一切,真主致力的就是和平的事业,这就是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崇高目标。”
符女士在发言前不忘双手合十,一片诚意。她说:“是呀!上面两位先生讲得多好呀!佛教何尝不是如此。”符女士的话说得既真切,又真诚,大家刚才有些激动的心情一下子又平静了下来。符女士接着说:“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慈悲为怀,救苦救难,超凡脱俗,乐善好施,净心修练,使自己达到具有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的佛的境地,这也是佛教一贯坚持的基本目标和宗旨,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说到这里,符女士转而叹了一口气说:“如果世界上都能按照各位宣扬的教义去做,我们的目标就能实现,世界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听者似乎又陷入一片痛苦和无奈的深渊中。
茹先生自然也是有话要说的。茹先生说:“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植根在人民的心中,长盛不衰,根本的原因就是因其目标明确,符合人心。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先贤早就说过‘和为贵’,儒家学说正是抓住了这个要害,中国人几千年来为之奋斗不懈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和平、和谐、和睦的社会,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呀!儒家的这种思想跟刚才大家说的博爱、和平、为善等目标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茹先生的话言简意赅,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意愿。
戴先生说:“目标一致,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各家的目标不一致,我们今天就不可能坐在一起讨论问题了。道家主张彻悟,只有正本清源,才能起死回生,置之死地而后生。道家注重抓根本,抓住了根本就是抓住了一切;丢掉了根本,就是丢掉了一切。‘道’就是根本。”
还有第四个相同的地方,就是改革相同。
各宗教和各种学说,都需要与时代同步。时代发展了,各种宗教或学说如果依然故我,故步自封,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宗教与学说也要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呀!不管世界怎么变,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连山岳河海、气候星象等自然现象都在发生变化,何况人类社会呢!实际上,千百年来,各种宗教、学说也是在不断的演变,光从形式来看,就出现了各种派别,例如基督教就有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等分别在一些国家盛行;伊斯兰教分出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等等;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别,又有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之分;儒家也是这样,有所谓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以至现代的新儒学等等;道家的李、庄虽然同道,却也有细微的差别,又有所谓黄老之学,并且循此而产生了道教。凡此等等,你说它是演变,就是演变;你说它是发展,就是发展;你说它是改革,就是改革。总之,都是时代的需要,时代的推动呀!
计先生说:“我们基督教自创办以来也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的。早在16世纪,在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人的领导下,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就先后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使基督教的组织、结构、体系、仪式、语言、思想、心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政治上,它标志着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掘起,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终结;同时也推动了基督教会内部的革新,动摇了旧的天主教会体制,导致了基督新教的诞生,在基督教的民族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尹先生说:“我们伊斯兰教也是在改革中前进的。近代伊斯兰世界不断遭到外族的入侵,促使伊斯兰教出现了各种不同思想派别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19世纪末,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又兴起了伊斯兰教改良主义运动。他们主张吸收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点,使它和伊斯兰教的传统结合起来,使伊斯兰教适应新的社会条件。其中最著名的有埃及的现代主义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的改良主义者赛义德·艾哈默德等人,以及土耳其的世俗主义宗教改良运动领导者凯末尔等。凯末尔于19世纪20年代先后废除了苏丹制度,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国,使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高潮。”
佛教呢?也是这样。符女士接着说:“佛教各种派别的产生就意味着改革。近些年来,佛教在体制、形式、礼仪、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变,适应社会需要。”
至于儒家学说,茹先生说:“它的改革和改变也是不言而喻。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废除儒家,结果儒家没有被废除,但对于促进儒家的改革却是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废除科举制度,对儒家所倡导的学说给以新的理解,赋予了儒家学说新的生命力。”
“道家学说也在改革中前进”,戴先生作如是观。“现在道家学说已经不是那么很神秘了,道家学说已经不是那么深不可测,不可捉摸,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在运用道家的理论学说,道家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戴先生强调:“不要单独看道家思想。道家学说不是孤立的,它是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吸收各种学说的精华融汇贯通而成,所以有儒道融合之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又有释道合流之称。现在研究道家学说的人越来越多,已成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茹先生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宗教界学术界人士过去看彼此不同的地方多,现在我们发现我们有许多共同点。实际上各种教义、学说,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没有绝对的不同,也没有绝对的相同。世界上本来什么都没有,后来有了,既然有了,就要彼此保佑,彼此维护,彼此帮助,彼此谅解,而不是彼此仇恨,彼此嫉妒,彼此猜疑,彼此打斗,实际上我们的生存都是在彼此依靠,彼此扶助,彼此借鉴,彼此学习中得到的,一好才能百好,独木不能成林,你想一花独放,一枝独秀吗?不可能,让我们回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吧!”
茹先生有点动情地说:“我们还真应当感谢中国共产党。我们几个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学说观点的人能够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增进友谊,是中国共产党玉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统战部管这个事。其他国家的政府和政党有专管这个事的部门吗?即使有,能做得到这样子吗?恐怕不大可能吧!”
尹先生深表赞同地说:“是的,我们宗教人士和学界人士坐在一起,不是要讨论我们的分岐,而是要讨论我们的一致,合则同利,分则同损呀!”
追本溯源,我们有共同的信念;
饱经沧桑,我们有共同的经历;
和谐和平,我们有共同的目标;
与时俱进,我们有共同的未来。
够了,有了这些,我们怎能不坐下来,心平气和、深入细致地讨论我们共同发展之道呢!
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切入?
就从人民大众共同关心,而各宗教、学界又都十分看重的伦理道德几个大的方面入手。
那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讨论吧!茹先生建议按照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西方世界十分赞赏的真、善、美三个方面,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宽、爱、和三个方面,共11个方面的问题依次探讨。
大家一致表示赞成。
为了使这些讨论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各位先生、女士还准备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去作一点考察访问,以扩大视野,增进教益。各位都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