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做人方面:
(1)与人闹不愉快,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深仇大恨。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话留三分,以便以后需要携手合作时不会太难堪。
(2)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没救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论定”的话最好不要说,因为人的一生,变幻莫测,很难预料。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当然,把话说绝、把事办绝有时也是实际上的需要,但我认为,除非必要,还是保留一点空间的好,既不得罪人,也给自己留条路。总之,学会圆融处世,多用中性的、模糊的语言就对了。
别太认真,违心才能得甜头
在现今社会中,我们都在做着很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说着自己并不想说的话,甚至还很认真。因为慑于压力、屈于礼仪、拘于制度、限于条件,我们进了不想进的门,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礼,笑了不想笑的笑……这些事都常有。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随心所欲,但是,世界从来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恰恰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动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不仅有自身,还有环境;不仅有现在,还有未来;不仅追求实现自我,还在追求安全、友爱和形象。但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心愿换取平静、换取尊严、换取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你对这种自我背弃并不很乐意。
某厂的会计在审核一张出差单据时发现,供销科小张的报销费中有三千多元是属于不应报销的,于是予以驳回,不予报销。但过了两天,负责财务的张副厂长(小张的叔叔)找到会计说:“算了,给他报了吧,这事我知道。”会计说:“张厂长,这不符合财务制度哇。”张副厂长把脸一沉说:“怎么,我负责财务,我说的话,你都不听了吗?你看着办吧。”会计考虑了几天,还是违心地给小张报了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小张与会计是同事关系,而张副厂长却是会计的顶头上司,俗话说,“船大还能漫过水去”“胳膊怎能拧得过大腿”,因此,会计只能去做违心的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违心都有痛苦,弄巧时也可以使人生一路风光。如果,你的上司十分喜欢听好话,而偏偏你又不得不指正一下他的差错,这时,你开门见山、直言要害当然既省时间,也符合你痛快为人的个性。但是,那样无论是对单位还是本人都将很糟。如果你试着先讲一通上司的成绩,再讲出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尽管那些优点是勉强的,有些还不单属他一个人,然而,却使上司既改了差错,又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就是我们自身,出于片面和执迷,也并不是处处都在为自己着想,给自己设路障、捅娄子的事也常有,连着自己的心愿接受一下旁观者的点拨和训导,也可能有别番风光。有位年轻人小时候很不想读书,迫于父母的强制和周围的压力,才不得不违心于书本之中。后来,他18岁考上了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被分进一家化轻公司工作。公司只缺财会人员,经理要他改行为单位解难。他很爱自己的专业,但出于无奈,只好服从了需要。谁知后来他在会计与电脑的交叉点上又开发出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不仅专业未丢,还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干部。可见,违心也有利己的时候,至少利于纠正主观偏见、克服个人膨胀、和谐全局。
这个世界上,我们不仅要自己高兴,同时也要大伙高兴,世界如果因为你的服从和委曲而有了风光,也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当然,这风光也不会无限。如果你处处由别人支配,事事处于无自我状态,把自己规范成一钵盆景,只要别人喜欢、别人满意,自己却被扭曲得奇形怪状,那就怎么也风光不起来了。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制度、礼仪、习俗无不作用并制约着你。台湾作家罗兰早有所告:“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成天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他自己所想过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深化,人际间的纵向联络会日趋淡漠,但横向间的联系只会加强。如果你在交际中没有妥协、忍让和迁就的准备,那只能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将牵制得你疲惫不堪而无法前进。所以,虽然妥协、迁就都有“不得不”的那种心态,但仍不失为人际间的“润滑剂”。
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能力、智力和贡献有着偏高的估计,为了保护这种偏高带来的进取心和期望值,我们,特别是领导,都应当多看他人的优点、少说他人的缺憾。当然,这一多一少,无疑偏离了真实,显然也有了违心的成分。但是,这确实是促成并发展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成功经验。只要优点是存在的,都应挖掘;只要缺憾无损大体或可通过暗示而改正,都应避讳。其实,为了群体和未来,我们都有过献身和忍受;为了增强实现目标的合作,我们都不应以自己为中心;为了避开更大损失,都有过委曲求全;为了争取人心,甚至我们都有过“这样想却去那样做”的经历,都曾扮演过“两面派”。为了融洽和顺利,违心应当允许。
以说假话、使绊子为第二职业的王熙凤对浪荡丈夫贾琏纳尤二姐为妾是醋意刻骨的,但出于她的刁钻,却能违心说出万千甜蜜来,一会儿“大恩人”,一会“好妹妹”,口里全是自怨出错:“怨不得别人,如今只求妹妹疼我!”“只求妹妹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留我个站脚的地方儿,就叫服侍妹妹梳头洗脸,我也愿意的!”待将二姐骗及身边,设套逼死了她,还假意哭道:“狠心的妹妹!你怎么丢下我去了?辜负了我的心!”那一言一行做得“和美非常,竟比亲姐还胜几倍。”
这里,王熙凤只用暂时的做作来隐蔽祸心,以达到深层的极欲。有道德的人固然不能为,而易轻信的人也不能在交际中少了防范。
违心,有自我压抑,也有融合群体的亲和力,可以是软弱者的自保,也可以是奸诈人的烟幕。它像一杯白水,可以放糖浆,可以放柠檬、放桔汁,也可以放毒药!
如何让违心连在情分上,又符合天理良心,正是现代人必须悟出的答案。
面子杀人,不要面子要实惠
中国人自古好面子,读书人更好面子,一事当前,面皮薄,该开口的不开口,该要求的不要求,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拒绝的不拒绝,结果失去了大好时机,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有一种说法叫“面子杀人”,意思是说,有时候为了面子,可能伤害了自己,甚至牺牲了自己。
在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讲实惠,有再大的面子,一点实惠也没有,这个面子还是不要的好。
张老师酷爱收藏书籍,每天必围书架转上几圈:以手拭去书上的灰尘,选几本心爱的书籍,靠在沙发上读起来,其乐无穷。某日好友李某到来,见其藏书,大加称赞,并择架上一书要借走。此书乃张老师最珍贵的书籍之一,但碍于情面又不好不借,因此,张老师仔细叮嘱李某三天后归还。但三天后见了李某又不好意思开口追要,于是一天拖一天,直至有一天张老师终于按捺不住了,遂登李某之门索要,而李某却瞪着眼珠子说:“我什么时候借你的书了,有凭据吗?有借条吗?”张老师终于尝到了“面子杀人”的滋味。以下还有一个例子。
马某自小与林先生熟识,林先生开公司后,马某找到林先生说自己的儿子没有工作,希望林先生公司给安排份工作。林先生明知马某的儿子不争气,但念在多年故友的面子上,就让马某的儿子来公司帮忙。谁知,马某的这个儿子一则好逸恶劳;二则坑蒙拐骗,不但工作不好,还借公司名义在外面招摇撞骗,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林先生一气之下将马某的儿子开除出公司。但没想到马某却造他的谣,说他的公司有问题,自己的儿子是为了不变坏才自动离开公司的。林先生至此后悔不已,但无计可施。接着,再看下一例。
马群是个刚被提升的局长。当他乘坐的专车第一次开进单位的大院时,门卫把车挡在了门外,直到司机和门卫解释了好几分钟,才放车进门。于是,马群从心理上就对这个门卫抱有反感,果然,在他的竭力主张下,将单位的门卫撤换了。
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他的行为的:作为新提升的局长,他从心理上给自己塑造了一个新形象,并希望人人接受这一形象。一旦这一形象不被人们接受,他便会产生恼怒和嫉恨心理,这也是一种情商病。犯这种病的人一旦地位变动就要发作,“面子”随着“位子”的变化而变化是这种情商病的主要特征。
其实,对于正常人来说,要面子并非缺点;相反,在某些时候倒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连一点儿面子都不讲了,那倒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甚至是十分值得担心的事情。但是,爱面子如果到了可以牺牲原则,固执己见到了不分是非的地步,那就不正常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人,他们在和同事们学习、研究问题的时候,一旦自己提出了一个意见和想法,别人就只有赞成和同意的份儿。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他就非要跟人硬顶到底不可。总之,说来说去,只有他的道理对,别人只能按他的道理办,否则就是折了他的面子。
自然,有的人也会稍有策略一些,他们或许不会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硬说自己的道理和办法对,但在心理上却拒绝外来意见,只想依着自己性子办,总之,他们都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脸面,至于效果如何则不管不顾。
对于这些人来说,有时他们也并非百分之百地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办法正确,或百分之百地知道对方的建议错误和无用。甚至还可能百分之百地知道自己的意见和办法不灵或不佳,而确实知道人家的建议百分之百地胜过自己,但都不足以使他从善如流、屈己从人,或者稍稍吸收一些别人的长处,关键就在于他们不肯牺牲自己的面子。
太极推手,推掉麻烦与危险
在现今社会,“推”是一项大家都做而不说、心知肚明的管理手段。其基本含义是:在推行既定目标或新的举措过程中,对所遇到的诸多障碍因素不采取直接的消除措施,而是运用时空的自然跨度,促使障碍因素自我化解或消除,从而促成与上司意志相一致的行动。
这种“太极推手”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到宏观决策,小至一次谈话;长到几年,短至几分钟,甚至某一瞬间的几十秒钟都有可以成为“推”充分运用的时空。
可以说,这种“推”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例如,如果完全按照传统原则去做,那只能对事情本身有利,在很多情况下很可能对自己不利,起码没什么好处。试想,对自己没有丁点好处,却有可能带来风险的事情,难道不该一推六二五吗?另外,当有人提出某件事情要求处理时,你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情况不明,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说:“让我了解一下情况再答复你。”“推”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看看是不是要担责任,然后再做决定。
所以说,身为上司,对于属于自己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下属能够自行处理的,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取而代之,而应“推”给下属,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影响了自己的仕途发展;对下属没有把握或感到无力处理的事情,上司也不要急于处理,可先让下属拿一个初步的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既可以发挥下属的作用,又可以锻炼下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和提高下属的目的。万一出了什么事,还可以把下属当“替罪羊”,当然,如果你脸够厚、心够黑的话,也不妨来他个“丢卒保车”,把所有责任全推给那个倒霉蛋儿。
“推”的艺术运用与否,有其自身内在需求和运用范围,不可不看条件和对象乱用,否则,会如同守株待兔一般得不偿失。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推”的艺术就是“火候”二字。所谓“火候”,就是因势而动。如何运用,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地采取适当的方法。上司对推行意图过程中的问题不太了解、不熟悉,或是所遇到的矛盾非常尖锐,或是在讨论会上一时达不成一致意见,抑或通过的人数超过不了半数,或是群众和下级对你的意图暂时不能服从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要采取“悬球法”,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先放一段时间,待眉目清晰,相宜之处有了统一的基础,再行处理。
在班子内部或下属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个性突出、难与他人相处的人,或固执古板,或举止粗俗,或恶语伤人,或针锋相对,会使上司陷入无谓的纠缠中去,因而,应采取“推”的艺术,让时间和事实说话。
此外,身为据有权柄的上司,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对急需处理的事情就应立即处理,不可随便往外推。因为推了不仅要误事,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你自己。你想,人家心急火燎地找你,你却把他推出去,他对你肯定会有意见。等他去找其他上司,别人就会知道你是在推卸责任,进而影响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该自己办的事,不要推给别人;该现在办的事,不应拖延时间。
其次,要看对象,因人而异。有些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考虑到当事人的个性特点,看其接受程度如何,“推”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推”的目的。如果当事人接受不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误解,加深矛盾,甚至会发生新的问题,比如,性急的人不到黄河心不死,鲁莽的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遇到这种对象,最好不要推,因为推了会使矛盾加剧,甚至激化,产生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再次,要看火候,适可而止。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情可以“推”下去,一推到底,不言自明,自生自灭。有的事“推”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可而止。因为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推”不是放手不管、一推了之,而是要密切注意观察其发展变化,把握好“推”的火候,适时进行处理,以期达到适时、适度和恰到好处的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目的。
当然,在待人处世中,“推”只是巧妙推卸责任的方法之一,不可不分青红皂白,随便乱“推”,而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论推也好、不推也罢,或推到何时还是立马处理,都要以不影响自己为唯一考虑的标准。
(第二节)审慎处世,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生之旅,暗流汹涌,变幻莫测;命运之途,荆棘丛生,陷阱密布。在这一过程中,不光需要勇敢、坚强,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心机,更需要怀疑。多疑的人活得太累,但轻易就相信一切的人则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
适当警惕,现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在现实社会中,既不要盲目地相信人,也不能轻易去怀疑人。盲目地相信人,对任何人和事都毫不怀疑地轻信,是幼稚;盲目地怀疑人,对任何人和事都毫无根据地怀疑,是固执。
盲目地相信别人和盲目地怀疑别人都是不可取的,是两个错误的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