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僧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译文”
古代有位高僧说:“竹子被风吹动,它的影子虽然在台阶上掠过,可是地上的尘土并不因此而飞动;月亮的圆轮穿过池水它的倒影虽然映射在池里,可是却没在水面上留下痕迹。”儒家一位学者也说:“不论水流如何急湍,只要我能保持宁静的心情,就根本听不到水流的声音;花瓣虽然纷纷谢落,只要我的心经常保持悠闲,就不会受到落花的干扰。”一个人假如能抱这种处世态度来待人接物,那么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该有多么自由自在呢?
“解说”
在古人看来,情欲物欲到头来同样是一场空,故心境宜静,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为欲动,让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的自然愉快。这段话里的比喻源自佛教禅宗,认为自心是本体,是因;外在影响是缘,因缘和合,方才有可能引起心境变化,所以只要守住真常本心,视外在影响如客,任其来去,不为所动即可心静。妙玉之不能守持,就在于以因接缘了。
“例解”
晏婴居陋室谋大事
春秋时期,刘国丞相晏婴,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一处祖上留下的老宅子里,齐景公看到他的宅子低湿狭小,环境嘈杂,有意为他修建新居,几次都被他的宅子低湿狭小,环境嘈杂,有意为他修建新居,几次都被他谢绝了。齐景公便想出了一个“调虎离山”之计:他要晏婴出使晋国,然后把晏婴的邻居迁走,拆了邻居的住房,扩建成新宅。晏婴从晋国回到齐国之后,新居已经落成。晏婴向景公谢恩之后,便拆了新居,又按邻居们原来住房的样子修复了其住房,让邻居重新搬了回来。景公无奈,只得同意。
晏婴这种身为一国丞相,久居陋室而谋大事,拒毁民居为己建长的高风亮节,就是澹泊明志美德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