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
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1612—1650年)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与第四位福晋乌拉纳喇氏所生之子,排行十四,有同母兄阿济格排行十二,同母弟多铎排行十五。
多尔衮自幼为努尔哈赤所钟爱。努尔哈赤的所有儿子中,以第三子莽古尔泰和四子皇太极战功最大。但莽古尔泰为人粗暴残忍,而皇太极则颇有谋略。乌拉纳喇氏见此情况,深恐努尔哈赤死后她们母子难以为继,便极力怂恿努尔哈赤早日定下多尔衮为他的继位人。努尔哈赤虽说颇为喜爱多尔衮,但见他年纪太小,一直难以下定决心。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大败,受了重伤,退回盛京休养。乌拉纳喇氏见努尔哈赤伤病危急,于是请求他宣布多尔衮为继位人。到了此时,努尔哈赤只得推心置腹地对她说:“我可以宣布多尔衮为继位人,可是他现在才15岁,能压得住那些年长的哥哥们吗?恐怕他坐不了几天宝座,就会被赶下台,甚至还要为此断送性命,你也不想这样吧。”乌拉纳喇氏疑惑地看着努尔哈赤,说不出话来。后来努尔哈赤想了一个万全之计,他将四大贝勒召唤来,宣布遗命:“当初,我因为你们的祖父和曾祖父被无辜杀死,于是穿起祖传了十三代的盔甲起兵,经过50年的南征北战,才艰难地创下了这个基业,我死之后,希望你们能共同守好这个基业,不要辜负我的苦心。我现在决定,我死之后,由多尔衮继位。他胆识过人,很有才干,足以担当此任光大基业,只是他现在才15岁,先由代善摄政,若是有大事发生,众王共同商议,等多尔衮成年后便归政于他。”
莽古尔泰以为自己当立,结果出乎意料,心中不满,但不敢开口。皇太极看在眼里,知道莽古尔泰的意思,开口道:“父皇的决定,自当遵从,只是十四弟虽有才干,也聪明过人,但恐怕年纪太轻,缺乏处事经验和魄力,应该选一个年长的才能压住阵,请父皇考虑。”莽古尔泰也加以附和:“请父皇再三考虑。”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意见,开导说:“我一生经历过多少事,见过多少人,一生还没有看错过人。多尔衮现在年纪小,但他的聪明、机敏、才智都超过你们,你们要相信父皇,协力扶持,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由于临终遗命没有向众亲王宣布,结果努尔哈赤死后,他们四人就违背了皇父的遗言,代善被他儿子说服,拥戴皇太极继位,所以在议政殿宣布遗言时,凭着众亲王不知遗言真正的内容,就改变了努尔哈赤原话,于是大家拥立了皇太极,多尔衮继位的问题就这样被搁置了。皇太极排挤掉了多尔衮,但他知道乌拉纳喇氏是个精明厉害的人,更是个危险的人,她三个儿子各掌握一旗,她若不罢休,将来必成大患。于是便说服代善和莽古尔泰,假传先皇遗言,逼迫乌氏殉葬。乌氏闻言,大声痛骂皇太极,她知道已无法挽回,只好要皇太极、代善和莽古尔泰三人发誓会保护多尔衮他们的安全,然后自缢而死。多尔衮失去皇位继承权后,又失去了亲生母亲。
明崇祯十六年(后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多尔衮又面临继位问题。若是按照努尔哈赤的遗命,皇位是多尔衮的,当时不但皇位没有继承,亲生母亲又因此遭残害。而母亲的惨死更是让他痛彻心肝,如今他兵权在握,又建有卓著的战功,与其兄弟等人形成一股很强的政治力量,归政于他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好事多磨,此时,孝庄文皇后出面了。她是多尔衮的嫂子,有这一层关系,他们嫂叔之间就好说话多了。孝庄单刀直入地说:“按照当时太祖的遗命和你现在的功劳,以及你的才干,你有资格继此皇位。但你如登位,一则太宗有子,长子肃亲王豪格头一个就会跟你争,其他诸子也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二则,如你登位,你的诸多兄弟比如代善他们也会出来相争的,到那时候你还能说得清楚吗?”多尔衮陷入了沉思,他觉得皇嫂的话不无道理,但他不甘心:“若是按照太祖遗命,皇位本应归我,我称臣17年,如今还不该还给我吗?”“按道理是可以归给你,但是你要考虑后果。”孝庄诚恳地说,“希望王爷能以大清朝为重,朝廷初创,千万不能发生意外。我有一个主意,不知王爷愿不愿意听。”
多尔衮道:“皇嫂且说来听听。”孝庄说道:“你皇侄福临,今年才6岁,我准备传先帝遗命,立他为继,王爷为摄政大臣。你虽不居位,但国政全由你做主,我将全力支持,这样众亲王既提不出反对的理由,自然也就避免一场因争夺皇位而可能发生的内乱,为巩固大清江山立下一大功。如此安排岂不是比你自己登位更好?不知道这样做你觉得行不?”多尔衮早先耳闻皇嫂不但生得倾国倾城,而且十分聪慧睿智,他只是半信半疑,今日亲见亲闻,才知道外间传闻只能得其万分之一。她的想法是如此缜密,叫人无隙可乘,不能不令人敬服。多尔衮到了此时,在皇嫂面前于情于理都只能放弃自己登位的打算,唯有赞成了。
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福临继位,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并在孝庄文皇太后支持下执掌国政,时年32。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陷落,大明王朝灭亡。四月底李自成撤出北京后,北京东北各州县纷纷向清军投降,多尔衮令先遣队进入北京,下令禁止兵士进入民宅骚扰。五月,多尔衮在吴三桂引导下进入京城,做好奉迎皇上迁都北京的准备工作。文武官员出五里外迎接,然后由朝阳门入武英殿受朝贺。为了笼络人心,于是为明崇祯帝和后妃发丧,命在京的内阁六部、都统衙门官员,皆以汉官同满官一体办事,文臣的衣冠暂时从明制,印信并铸满、汉文字,下诏天下尽除明时的苛捐杂税,不加派田赋。六月,派肃亲王豪格平定了山东、河南,直隶巡抚卫国允、沈文奎又先后削平大名、顺德、广平等处。都统叶臣等乃出固关,克太原,下大同。巡抚马国柱攻汾州、平阳,很快山西便得以平定。七月,多尔衮又派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追击李自成于陕西。十月奉迎福临于盛京,多尔衮率诸王、贝勒、贝子及文武大臣迎驾入京城,即皇帝位,定都北京。多尔衮被加封为皇叔摄政王,下令手下将领携书前往劝说史可法共同讨“贼”,被史可法拒绝。多尔衮见山西、山东、河南等郡县已经相继平定,除七月已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军西征李自成外,更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后加封辅政王)率军下江南。顺治二年五月定南京,六月克杭州,闰六月命内阁大学士洪承畴等招抚江南、广东、江西、福建、湖广、云贵等省。太宗驾崩时,郑亲王济尔哈朗想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豪格因未能继承皇位,心怀不满,常与顺治帝和多尔衮作对。不久,郑亲王便被革去了亲王爵,降为多罗郡王。肃亲王则因身具战功而幸免于狱。顺治五年十一月,大同总兵姜壤起兵反叛。多尔衮因念其有功,便令其伏罪。但姜壤却充耳不闻,概不从命。震怒之下,多尔衮决定出兵讨伐,并于顺治六年二月攻下浑源,之后便兵临大同。多尔衮念其前功,又派使者劝降。殊料姜壤冥顽不灵,仍一意孤行,遂杀之。
多尔衮与孝庄太后随着接触的增多,两心相知。多尔衮常以与皇太后相商国事为由,进宫见孝庄。顺治五年,多尔衮又被加封为皇父摄政王,两人往来更为密切,以致民间有皇太后下嫁之说。顺治七年十月,多尔衮前往边外的喀喇城打猎,十一月到达后即病倒,于十二月初九日戌时终,年仅39岁。噩耗传至京郊,顺治帝哀悼,下诏臣民着素服、举丧。灵枢运到北京的时候,帝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出东直门五里外迎接,哭奠尽哀。
四大臣辅政康熙
明末长达40多年的战乱,终于在清顺治皇帝时期结束了。顺治皇帝便是皇太极最年幼的儿子福临。顺治五年的时候,多尔衮被晋封为“皇父摄政王”。之后,多尔衮独揽朝政,而幼小的福临只不过是个摆设。
1650年,即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古北口外打猎时,不慎坠马受伤,后病情恶化,死在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仅39岁。多尔衮死后,福临亲政。他对多尔衮摄政时专断擅权怀恨在心。多尔衮死后,被多尔衮长期压制的元老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上奏,要求追查他的罪责。顺治皇帝福临借此机会,宣布多尔衮的十大罪状,下诏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号,削其爵位,抄其家产,还毁坏其坟墓。
顺治皇帝亲政后,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征战。但他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仅仅17年,在他24岁的时候,不幸染上了天花。这个病在当时非常难治愈,曾经夺走了清朝很多皇子、公主的生命。顺治患上天花时,还很年轻,因此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立嗣的问题。然而,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必须要立一个继承人。顺治生有八个儿子,他的意愿是立次子福全即位,孝庄皇太后不同意,她提出让顺治的第三子玄烨继位。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四,顺治皇帝卧床不起,高烧不止,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此时,孝庄皇太后授意翰林院学士王熙起草遗诏,遗诏中写明要立玄烨为皇太子。但玄烨此时年幼,需要有重臣辅政。但是,在顺治初年,宗室多尔衮辅政专权,产生了很多弊病。因此,孝庄皇太后决定,选择非宗室大臣辅政,以便于控制,于是任命资历深厚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异姓重臣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玄烨管理国家。其中,遏必隆和鳌拜都是皇太极的旧部,因为当年拥立顺治即位,而遭到过多尔衮的打击,顺治亲政后,恢复了他们官职,并委以重任。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部下,多尔衮死后他首先告发了多尔衮的谋逆之罪,立下大功,得到了顺治的信任。这四个元老,在朝廷中的地位自然是无可争议的。
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病逝,玄烨即位,他就是康熙皇帝,当时年仅8岁。顺治帝死后,孝庄皇太后成为清朝统治集团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人物,她对这四位辅政大臣也极为信任,放手使用。因此,辅政大臣的权力很大,加之没有监督和约束的机构,从而为个别人结党营私、擅权乱政提供了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某些政见的不同,辅政大臣中两黄旗的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的关系日渐紧张。另一方面,鳌拜居功自傲,权力欲逐步膨胀。他联合遏必隆,扩张镶黄旗的实力,擅杀朝中与自己存有积怨的大臣,专横跋扈的作风越来越明显。
四位辅政大臣在辅政期间,自然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但在处理满汉关系的问题上,却采取保守、倒退方针。在恢复祖制、遵从满洲的旗号下,歧视汉民,使汉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当时,反清复明的战火尚未完全熄灭,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但满族大臣既缺乏治理经验,又不能与汉人切磋合作,大大妨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便使得一些投机分子逐步取得辅政大臣的信任,为非作歹。
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在索尼、遏必隆的支持下,将清朝入关初期圈占土地时分配给镶黄旗与正白旗的土地强行互换,并再次圈占大量土地,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加剧了满汉矛盾。这三个辅政大臣还不顾玄烨的反对,下诏将反对此举的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的苏纳诲等大臣处死,造成了一大冤案。
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鳌拜成为首席辅政大臣,遏必隆对他言听计从。鳌拜为清除异己,独掌辅政大权,罗织苏克萨哈的“罪状”,企图将他置于死地。玄烨虽然坚决反对,但鳌拜等人不肯罢休。之后又一连七日强奏,竟将苏克萨哈及子孙、全部处死,并没收其家产。
苏克萨哈被除掉后,鳌拜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变得更加飞扬跋扈,欺君擅权。他的种种行径,已构成对皇权的严重威胁。至此,孝庄皇太后做出决断,并指点玄烨,定下了清除鳌拜集团的全盘计划。
铲除鳌拜
顺治皇帝驾崩后,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这便是康熙皇帝。因为年纪尚小,所以国家大事暂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重臣辅政。
索尼死后,鳌拜成为了首辅大臣,他欺君擅权,排除异己,杀害了与他作对的苏克萨哈。此时,康熙虽然亲政,但辅政大臣已经辅佐7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鳌拜专权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康熙忍无可忍,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密谋支持下,开始实施抓捕鳌拜的计划。
孝庄先让康熙广泛求言,以制造舆论,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纠正辅政大臣政治上的失误和弊端。这使朝廷上下人心振奋,康熙的威望日益增强,鳌拜逐渐地被孤立起来。与此同时,康熙身边就聚集起一批年轻的满族贵族成员。他们朝气蓬勃,索额图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孝庄选中他的侄女赫舍里氏做皇后,以加强索尼家族与清皇室的关系,也加强了正黄旗对皇室的向心力,并影响到镶黄旗。索额图对康熙十分忠诚,在清除鳌拜集团的过程中,也是康熙最为得力的助手。
依附鳌拜集团的人很多,盘根错节,基本上掌控了朝廷。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孝庄帮助康熙制定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以迅速打击主要党羽,震慑其他成员,稳妥解决问题。根据这个策略,康熙命索额图秘密地组织起一支善于扑击的少年卫队。康熙经常故意当着鳌拜的面,和少年卫队摔跤滚打。在鳌拜看来,康熙和这些少年只知道玩,因此便逐渐放松了警惕。
时机已经成熟,行动之前,康熙还将鳌拜的部分党羽派遣往外地,以分散鳌拜集团的力量。同时,康熙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周密的部署。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奉诏进宫,当即便被少年卫队擒拿,其主要成员党羽先后被逮捕归案。考虑到鳌拜以往为清朝所做的贡献,康熙对他予以宽大处理,免除死罪,没收家产,终身监禁。对鳌拜众多的追随者,也只处死最主要的一些人,其他一律宽免。就连遏必隆也被免罪,仅革去太师的官职,后又将公爵还给了遏必隆,恢复了对他的信任,从而团结了镶黄旗。
铲除鳌拜集团的政治较量,是康熙即位后孝庄皇太后对他的一次关键性指导和帮助。这时,康熙年仅16岁,还缺乏足够的智谋与经验。如果没有祖母的指教和授计,他是很难在亲政第三年就一举粉碎鳌拜集团的。
另一方面,在对鳌拜集团的斗争过程中,孝庄和康熙祖孙也相互加深了了解,感情也更为深厚。孝庄的言传身教,使康熙逐步具备了一代名君应有的宽阔心胸与气度。孝庄指导康熙宽大处理鳌拜集团,既是对当年两黄旗大臣同心合力拥立幼主福临的回报,也是为清朝的长远统治着想。
清除鳌拜集团,排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危险,扫除了清朝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康熙真正掌握了天下大权。他在“首推满洲”的原则下,努力改善缓和汉满关系,崇儒重道,发挥汉族官员的积极性,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不但政局得到了稳定,也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更广泛的拥护,经济开始有了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