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杨坚(公元541年—604年)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长达百余年的分裂后,还是有人站了出来,结束了这种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隋王朝,提到隋朝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它的开国皇帝杨坚。
杨坚(公元541年—604年)是汉太尉杨震第十四世孙,他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军事贵族,曾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官职至柱国、大司空和随国公。父亲死后,杨坚承袭父爵。初唐李延寿曾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道:“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才。”
杨坚深有“身在帝王边,如同伴虎眠”之感。因齐王宇文宪曾对武帝宇文邕说:“杨坚相貌异常,人颇狡诈,我每次见到他不觉自失,请您尽早除去他。”本来宇文邕就对杨坚早存疑心,听宇文宪说后,疑心更加重了。
但宇文邕对是否立即剪除杨坚还是犹豫不定,于是便问畿伯下大夫来和,来和也说杨坚这人颇为不凡,但暗中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便谎称道:“杨坚此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让他来做将军,带兵去攻打陈国,那就没有攻不下的城池。”为杨坚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但宇文邕还是放心不下,于是暗地里又派人请星相家赵昭偷偷去为杨坚看相。赵昭与杨坚交好,当着宇文邕之面佯装观察杨坚的脸庞,然后毫不在意地说:“皇上,您不必多虑,杨坚的相貌极其平常,并没有大富大贵可言,将来最多做个大将军罢了。”又使杨坚渡过了一次险关。
这时,内史王轨又劝谏宇文邕说:“杨坚貌有反相。”言下之意便是要及早除掉杨坚。因为宇文邕早对星相家赵昭的结论深信无疑了,便不悦地说道:“要是杨坚真的是天命所定,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啊?”杨坚再次化险为夷。
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杨坚的长女被聘为后妃,杨坚随即又被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
宇文赟对杨坚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讳地对杨妃说过:“我发誓一定要消灭你们全家。”并命内侍在皇宫埋伏杀手,再三叮嘱说道:“若是杨坚有一点无礼之色,便立即杀掉他。”然后他把杨坚召唤进宫,议论政事。杨坚几经化险为夷,心中早有防备,不管宇文赟怎样刺激、怎样蛮横,杨坚都镇定自若,宇文赟见没有杀机可乘,便放弃了。
最后,杨坚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通过内史上大夫郑译向宇文赟透露出自己早有出藩之意。这正合了宇文赟的心意,当即任命他为扬州总管。这样宇文赟放心了,杨坚也安心了。
宇文赟是皇家世袭之君,根本不懂得治国安邦。终日不问朝政,沉迷酒色,满朝文臣武将敢怒而不敢言。
宇文赟非但不听忠臣劝谏,反而觉得这皇帝当得太不称心如意。后来他想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法子,将皇位传给了年仅6岁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宇文赟整日住在后宫,与嫔妃宫女们吃喝玩乐,嬉戏耍闹,荒淫无度的生活使他在22岁的时候就丧命了。
他的儿子静帝即皇帝位,拜杨坚为丞相。周静帝即位时年仅8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孩,所以杨坚逐渐控制了北周的朝政。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春,北周首都长安发生了宫廷政变,外戚杨坚废掉了周静帝,夺取帝位,建立了隋朝,杨坚即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杨坚派晋王杨广率领51万大军向南方的陈朝发动了总攻。第二年元旦清晨,隋朝大将韩擒虎、贺若弼在漫天大雾的掩护下,分别率领军队渡过长江。隋朝大军渡过长江后,陈朝曾有人上书向陈后主告急,要他火速派兵救援,但是陈后主此时仍只顾饮酒作乐,不顾军国大事。
当隋军攻破建康搜索宫廷时,发现那封告急信仍然丢在陈后主的床底下,还没有拆开。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孔嫔妃躲在一口枯井内,被隋军搜出来,做了俘虏。
公元589年,隋文帝派兵挥师南下,灭亡了割据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杨坚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杨坚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被誉为历史上的好皇帝之一。
杨坚推行汉化,对反叛旧臣、豪强大吏、上层贵族,毫不手软。他罢黜了很多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史书记载:“车书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
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人参照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开皇三年,隋文帝又任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全部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0多条,徒、杖等罪1000余条,保留了律令500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等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时期的五刑制。死刑复奏制度也是从开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是判处死刑的案件,必须经过“三奏”才能处决犯人。《隋书刑法志》:“(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隋文帝还诏令天下:“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开皇律》对后世的律法影响深远,杨坚修订的法律基本上都被唐朝所继承。
知识链接
赵州桥赵州桥原名为“安济桥”,位于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上,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由隋代杰出工匠李春于公元595—605年间设计建造,比欧洲同类拱桥早1200年。赵州桥桥长50.82米,宽9.6米。在桥身大拱的两端上方,还各有减轻桥身的重量和桥基压力的小拱。这样,在遇到洪水时,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赵州桥的栏板上还刻有龙形的花纹,栩栩如生。赵州桥历经1400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现在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隋代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
杨坚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杨坚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而实际掌握政权的却是五省,分别是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是属于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日常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比较少。内侍省和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则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尚书省设立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一名,掌管本部政务。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与调动;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赋税以及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与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起初的时候,六部又名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的影响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了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朝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
隋文帝杨坚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全面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且要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大增加,有效地防止了地方豪强与官僚勾结、营私舞弊。将那些依附于豪强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强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口数量大增。
隋文帝还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杨坚下诏,九品以上的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免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幕僚。而且每年还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与升降。后来,又在全国实行三年任期制。杨坚将地方行政机构简化,废除九品官人法,创建了科举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接收封官。后来,隋文帝又下了诏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等,要由德才皆备的举人担当。这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使各个阶层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为政府效力。杨坚开创建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直到清朝末期才被废除。
大隋开皇盛世气象恢宏磅礴,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的长安城)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大兴城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与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公元584年任命宇文恺率众开通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入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进入黄河,长达150多公里,名叫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
《剑桥中国隋唐史》曾经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非常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无比辉煌的大隋皇朝,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隋炀帝的功与过
隋文帝死后,他的次子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618年)又名杨英,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广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的人。对于国政,他有着恢宏的抱负,并且尽自己的全力付诸实现。杨广主政后,他巡视边塞、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终因人民承受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有人经常用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称其为暴君。他对人民的奴役征敛非常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吊死在江都(今江苏扬州)。
杨广在位14年(公元604年—618年),完成了几件大事。
1.帮助隋文帝统一江山,亲自指挥完成国家的统一。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苻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可见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但隋朝大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骁勇善战,一举攻破长江天堑。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得到了人民广泛的赞扬,据史书记载“天下皆称广以为贤”。杨广20岁的时候帮助隋文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近30年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从此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2.开通大运河。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了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有效地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有利于千秋万代的后世子孙。大运河的开通对于中国来说比长城更为重要。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融为一体,将两个文明有效地连接在了一起,是将中国凝聚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作为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也使中国水运变得畅通与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3.西巡张掖。隋炀帝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丽贸易,率军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入到距离契丹大营50里的地方,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了4万余人,隋朝此举拖延了契丹崛起强大的速度。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兵灭掉了吐谷浑,开拓疆域达到数千里。这个疆域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达昆仑山脉,并推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个朝代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浩浩荡荡地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了整个祁连山,经大斗拔谷挥师北上,到达了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因为西部地区自古属于大漠边关,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大斗拔谷海拔高达3000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了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尽了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到达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非常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的,唯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在西巡过程中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地区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知识链接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最早创始于隋,在唐朝得以确立,一直发展到宋朝才相当完备,之后又延续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才被废除。当初隋文帝为了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便决定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炀帝时置进士科,普通人也可以参加考试。唐代在进士科的基础上,又添置了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这些科类被称为常科;由皇帝特诏而举行的考试则为制科;到武则天时,又增置了武举。当然,进士科仍然是诸科中最为重要的。等到宋朝的时候,又确立了殿试制度,使科举三级考试制度真正得以完备。在宋以后,便只有进士一科了。为防止应试者及考官舞弊,历朝历代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防范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一方面,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不少消极影响,尤其是在清代后期,体现得最为明显。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27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觐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纷纷云集到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此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域、威慑各国、开展贸易、畅通丝路,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