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油田火炬回收创效五千万
本报讯(记者张斌梁海燕)
8月23日晚,路过吐哈油田红台工区的维吾尔族青年艾森江幽默地说,吐哈油田把“天灯”灭了,我们迷路了都找不到方向,但油田搞节能,对环境保护有利嘛。油田安全环保人员心里也乐开了花,他们说这样做每年节约近千万元。
油田开发处主管火炬回收的负责人说,红台工区火炬自今年3月初熄灭后,放空天然气回收装置已回收利用天然气60余万立方米,生产混烃1000多吨。
火炬,被当地维吾尔族百姓叫做“天灯”——夜幕下一支火炬如剑穿空,熊熊火光像一根巨烛,映照着天空,映照着马路,给当地百姓在马路上行车带来了方便。
20世纪末,吐鲁番地区一个叫买买提的维吾尔族青年,夜晚在百里戈壁上迷路,环顾茫茫戈壁,他看到了“天灯”,顺着天灯照耀的方向找到了家。后来他对石油大哥说:“你们的‘天灯’是个好东西,让我在寒冷的夜里找到了家,谢谢你们。”
火炬是由于受油田开发技术条件限制,只能在油田建起一个个放空火炬,来处理无法利用的伴生天然气。
环境专家说,火炬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精打细算的石油人2004年算了一笔细账,油田所有火炬每天烧掉20万立方米气,每方气5毛钱,一天就是10万元——这相当于每天烧掉一辆桑塔纳轿车。
1999年开始,油田计划把火炬消灭掉,在有效治理下,丘陵油田的火炬已经“变小”,但大量火炬仍然在发着“光和热”。
2004年,在油田公司开发工作会议上,公司决策层表态: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一定要把火炬消灭掉。随后,公司先后建成9套伴生天然气处理装置,开展了一系列火炬放空回收技术研究与试验。
2008年,油田安全环保人员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消灭“天灯”工程取得了初步胜利。油田开发处统计,与3年前相比,油田当年减少放空天然气7000多万立方米,按照市场价值估算,这一计划年可创效5000万元。
红台油田是20年间石油人在千里戈壁发现的14个油气田之一。这里的火炬被很多摄影师看作是吐哈气田成功开发的标志。每到夜晚,他们纷纷拍照,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风景照。听说红台火炬熄灭,油田摄影爱好者们说,虽然拍不上壮观的风景照了,但这对后人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当地维吾尔族群众说,的确是好事,我们支持。
(原载2009年8月26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