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口头文学,也就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各民族认知世界、传达情感、传承文化的利器,也是探寻民族共同记忆极好的凭证,回族民间文学也是如此。对于每一个回族人来说,他(她)们都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尽管这些知识不是经过专门的训练获得的,但却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脉里。所以,当你走进一个回族村落,与回族老人“谝着闲传”(西北方言,意思“聊天”),向他(她)们打听民间故事的时候,他们都会热心地给你讲述“阿丹与好娃”、“龙女与曼苏尔”、“尕豆妹与马五哥”的故事。或许,在你不经意间,还会听到从空旷的野外,传来悠长、嘹亮的花儿,那花儿或欢快,或悲伤,犹如天籁,震撼人的心灵……
回族民间文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从1979年2月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地提出“回族民间文学”这一术语,至今不过三十年。
一、提出“回族民间文学”这一术语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回族民间文学”这一术语的提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宏观意识形态层面上,积极扶持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推动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繁荣。因此,197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云南省昆明市主持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会上决定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承担编写《回族文学史》的任务。同年9月,宁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成立了《回族文学史》编写领导小组,主持编写《回族古代文学史稿》、《回族当代文学史稿》和《回族民间文学史纲》,具体研究工作由宁夏大学承担。
1984年2月28日,****中央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六五”期间的重点,仍应放在对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的抢救上面。……力争在几年内将其他一些濒临失传的有价值的民间文学资料全部搜集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整理出版或印成内部资料供研究参考。”同年,由宁夏《回族文学史》编写组和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共同主编的《回族民间文学概观》的初稿(内部印刷)完成。至1988年—1989年间,宁夏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回族民间故事集》、《回族叙事诗集》、《回族古代文学史》、《回族当代文学史》和《回族民间文学史纲》等。此外,上海、青海、新疆、广西等地也相继出版了《回族民间故事选》、《青海回族民间故事》、《回族民间故事》、《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等。
二是回族民间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一部分回族精英知识分子大力倡导“普及回族教育,倡导民族自新”的回族新文化运动。1907年,在留日公使杨枢(回族)的主持下,三十六名留学日本的回族学生成立了“留东洋清真教育会”,并创办了第一个回族刊物《醒回篇》,提出了“改良宗教,普及教育”的宗旨。与之相呼应,北京牛街清真寺“回文师范学堂”宣布“于经课之外,加入各项学科。”从经堂教育到新文化、新科学走进回族教育,这使得“‘宗教改良,教育普及’的文化运动,无论在宗教、思想、哲学,还是习俗、道德心态等方面,都给回回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是一次民族意识的大觉醒,从而在根本上将******文化和儒家文化结结实实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汉族儒道这样一个文化系统,使得回族从知识分子到每一个回族群众都有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依托,因而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就包括了价值取舍,伦理道德、哲学观念,思维惯性和情感模式等精神状态。从而也就决定了回族群众特有的行为方式和认识方式。”从文化启蒙的意义上看,回族知识分子不仅仅关注******教与汉儒文化这一体系,他们也把自己的研究视域转向了广大的回族民间社会,转向了回族民众的口头创作,回族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就是最早关注这一领域的杰出的代表。
1929年5月,白寿彝收集整理的《开封歌谣集》由广州惠爱东文化印刷公司出版。该歌谣集收录了部分回族歌谣,其中一首回族妇女苦歌,反映了夫妻分离,妻子思念丈夫的情景。歌谣后注有附记说:“本歌只流行于****女子中。”1930年,他亲赴云南调查完成了《滇南丛话》。该书特别详尽地记录了二则回族民间传说,即《蔡老师祖》、《保老师祖》。1936年,他又在《禹贡》半月刊上专门开辟了《****与回族专号》,登载了十多篇回族民间歌谣、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回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发表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也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回族民众的口头创作状况,甚至有的回族民间传说引起了一些史学家的重视。比如,著名史学家陈垣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刘风五的《****传入中国的时期》、孙敏的《****传入中国各说述评》等都提及了回族民间传说《回回原来》,并认为,该传说尽管出自回族民间社会,“识者多鄙此书为不足信”,但是,此传说“也是根据历来的传说加以润饰的。”总之,白寿彝向世人介绍回族民间文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强调回族民间文学的现实存在,他还想通过介绍回族民间文学作品来推动回族民间文学研究。只可惜,这一工作刚刚展开,抗日战争爆发了。白寿彝的研究被迫中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回族民间文学才被重新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花儿又一次走入人们的视野。1951年初,薛步文在《甘肃日报》撰文介绍宁夏西吉回族山歌(主要介绍花儿),《人民西北》予以转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介绍回族民歌的文章。文章引用了西吉回族山歌二十首,分类进行评述。薛步文说:“(解放后)在西吉自崖区的回族村子里,出现了很多新的山歌。这些山歌都是农村中的青年男女新编的,歌词很简单,但却现实有力。……农民们一面劳动着,一面歌唱,唱山歌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山歌便是他们的素描。”同年,由唐剑虹、孙文德等主编的《西北回族民歌选》(第1辑)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高大人上口外》、《马五哥与尕豆妹》以及近50首花儿作品,同时,还介绍了对以上作品搜集整理的情况,书后还附有《高大人上口外》、《马五哥与尕豆妹》和花儿的曲调曲谱。《西北回族民歌选》的正式出版填补了回族民间歌谣专集的空白,它与1959年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筹委会主编的《回族歌谣》被誉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回族歌谣的“双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尽管回族歌谣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回族民间文学其他体裁作品的搜集整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搜集整理者对回族民间文学缺乏整体性的关注,因此,也很难从学科意义上提出“回族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问题。但是回族歌谣是回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体裁形式之一,人们对它的极大关注也间接地促进了回族民间文学学科建设。所以,1979年“回族民间文学”被正式提出时,有关回族民间文学的概念、范围、性质、本体特征以及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与******教关系等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多次讨论。1985年,李树江主编的《回族民间文学史纲》正式出版,标志着回族民间文学学科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