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英国学者W·J·汤姆森(W·J·Thoms,)在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提出“Folklore”这一概念。他认为用民众的知识来替代英格兰通称的“民间古俗”或“通俗文学”更为恰当。因为,他用‘Folklore(民众智慧)’这一术语时,包括了一切民间艺术种类,同时还包括了风俗习惯在内。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都是在这一范围里使用这一术语。”从“Folklore”一词的内涵来看,民俗学最初的研究对象就是散落在欧洲各国民间的歌谣、神话和民间故事等。而这些歌谣、神话和民间故事被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的人反复咏唱和讲述。也就说,在欧洲各国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许多国家地区的歌谣、神话和民间故事等都会出现惊人的雷同、相似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成了欧洲学者长期研究的问题。在长达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围绕民间故事比较研究形成了许多的理论探讨。阿尔奈—汤普森的母题与类型、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荣格的原型理论、邓迪斯的母题素研究等,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对民间故事研究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阿尔奈——汤普森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母题理论
民间故事类型学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初叶的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这一学派的创始人诺留斯·克隆(JuliusKrohn,1835——1888)、卡尔·克隆(KaarleKrohn,1863——1933)父子。克隆父子认为,要探寻故事的起源,就必须对以地理和年代的顺序对故事的异文进行区分,辨别出哪些是故事的原初成分,哪些是后来补充的内容。他们将这一研究方法称作“地理历史比较法”。后来,卡尔·克隆的学生安蒂·阿尔奈(AntiAarne,1867——1925)在比较分析芬兰、北欧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民间故事时,将具有相同情节的民间故事文本综合汇集起来,简要提炼出故事梗概,并根据一定的原则对故事的基本情节进行分类编排,完成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编制。他把民间故事分为三大类,还分门别类地把这些故事进行了系统的编号;
1——229:动物故事;
300——1190:普通民间故事;
1200——1999:笑话。
在以上2000个编号中,真正列出内容的只有540种类型,其余空白编号有待于后人根据发现的新资料来补充。阿尔奈反复强调,为了使这些宝贵的记录资料能为进行故事比较研究广泛利用,希望能对每个民族的故事资料都按这一分类进行编目。继阿尔奈之后,美国民间文艺家斯蒂·汤普森(StithThompson,1885-1976)对阿尔奈的故事索引做了比较翔实的补充,1928年,汤普森完成了英文版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阿尔奈、汤普森编制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源于他俩在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的贡献,人们将他们的分类方法称之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此后,世界各国的学者分以此为依据,分析归纳了各地区或民族的民间故事类型,出版了大量的索引。
汤普森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对阿尔奈的分类补充了大量新类型,也列举了每一类在各国的记录(总编号3000,例举了北欧、中亚各国、西欧、亚洲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北美、南美、非洲等许多国家地区的民间故事材料)。后来,汤普森又对《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故事情节提要进行修订,使之简要明确,对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类型进一步分解,1961年增补修改的第二版正式出版。其中,汤普森将故事分为如下五类:
Ⅰ、动物故事(Animaltales,1—299)
Ⅱ、本格民间故事(OrdinaryFolktales,300—1199)
Ⅲ、笑话(Jokesandanecdotes,1200—1999)
Ⅳ、程式故事(Formulatales,2000—2399)
Ⅴ、未分类故事(Unclassifiedtales,2400—2499)
在汤普森看来,民间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和故事)的系统分类,应该有一个能起到核心和主导作用的要素。为此,他创制了母题索引。母题是根据英文“motifish”一词,半音半译过来的。母题是构成情节的最基础单位。情节是由若干母题有机组合而成,若干与主题相关联的母题反复出现,形成类型。“对民间故事类型的认定主要依据的是情节单元,它构成了故事类型最稳定的结构,是故事类型的‘恒量’,具有国际型。”后来,汤普森在1932——1936年完成了六卷本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这部书成为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
汤普森按照英文字母排序,总结、归纳出神话、动物、禁忌、魔法、死亡、奇迹、妖魔等23大项,共计24300个母题。他把民间故事中的母题分为三类:“一类是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神仙之类的生灵,要么甚至是传统的人物角色,如像受人怜爱的最年幼的孩子,或残忍的后母。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魔术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如此等等。第三类是那些单一的事件——它们囊括了绝大多数母题,正式这一类母题可以独立存在,因此也可以用于真正的故事类型。在民间叙事性作品中,母题的意义不单纯是构成情节的基本单位,它还是叙事性作品内容和结构的基础。因此,母题在叙事性作品的核心和主导作用是其他要素无法替代的。而母题研究也成为民间故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总之,阿尔奈、汤普森所建构的AT分类法、母题索引是一个概括性极强的方法。它的合理性在于,以母题为基本单位,总结、归纳故事类型,大大简化了民间故事研究的可操作性,推动了民间故事的研究。但是,母题是从故事中抽绎出来,并被罗列组织成一些基本情节,至于故事中语言表达、情感趣味以及丰富的内涵,在母题中都很难显现出来,因此,备受后来的研究者诟病。即使这样,AT分类法、母体索引依然还为许多研究者认同、使用。
二、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Propp,1895——1970),俄罗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著有《故事形态学》、《神奇故事的历史起源》等。他在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说:“形态学(Morphologie)是一种形式研究。在植物学中人们用这个名词指对于植物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整体关系的学问。换言之,即关于植物结构的研究。但迄今为止极少有人思考有关建立民间故事形态学的可能性。无论如何,我们有可能对像在有机体领域一样,进行一种精确的故事形式方面的考察”普罗普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神奇故事。他选取了一百个俄罗斯民间故事作品,并把这些神奇故事看作一个整体,按照人物行动(功能)的顺序将其排列起来。他举例:
1、沙皇赏赐给好汉一只鹰,鹰将好汉送到另一王国。
2、老人赠给苏钦科一匹马,马将苏钦科驮到课另一王国。
3、巫师赠给伊万一艘小船,小船将伊万载到了另一王国。
4、公主赠给伊万一个指环,从指环中出来的好汉们将伊凡送到另一王国
根据以上四个故事,普罗普总结出,神奇故事存在二种基本要素:不变的因素和可变的因素。可变的因素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因素是人物的行动或功能。所以,神奇故事常常将相同的行动分派给不同的人物。普罗普通过对一百个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结构形态的剖析,从中概括出31项功能:
1、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离家。
2、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
3、打破禁令。
4、对头试图刺探消息。
5、对头获知其受害者的信息。
6、对头企图欺骗其受害者,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
7、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
8、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
8a、家庭成员之一缺少某种东西,他想得到某种东西。
9、灾难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许他出发。
10、寻找者应允或决定反抗。
11、主人公离家。
12、主人公经受考验,遭到盘问,遭受攻击等等,以此为他获得魔法或相助者做铺垫。
13、主人公对未来赠与者的行动作出反应。
14、宝物落入主人公的掌握中。
15、主人公转移,他被送到或被引领到所寻之物的所在之处。
16、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
17、给主人公做标记。
18、对头被打败。
19、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
20、主人公归来。
21、主人公遭受追捕。
22、主人公从追捕中获救。
23、主人公以让人认不出的面貌回到家中或到达另一个国家。
24、假冒主人公提出非分要求。
25、给主人公出难题。
26、难题被解答。
27、主人公被认出。
28、假冒主人公或对头被披露。
29、主人公改头换面。
30、敌人受到惩罚。
31、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
以上的31项功能都是神奇故事的不变因素,是故事的核心功能,它们具有如下四项特征:
1、人物的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的,它如何实现,有谁来实现,与它毫无关系,功能构成了童话的基本要素。
2、童话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
3、功能的次序总是一致的。
4、就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都属于一种类型。
把功能视为民间故事的基本构成是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的主要思想。而功能的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又决定了人物行动在整个叙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以来,民间故事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分散的或连续性的功能构成,功能也是区分类型的基本要素,由此,“普罗普走出文本,发现了成分、稳定元素和功能的汇聚,但是拒绝用现实文本定义他们本身。”这也是普罗普被人质疑的地方。尽管如此,故事形态学理论对西方结构主义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有关中国民间故事理论与方法
1928年,钟敬文开始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他先后在1930年至1931年在杭州《民俗周刊》和《开展月刊》10、11期合刊《民俗学专号》中连续发表了《中国民谭型式》一文。归纳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共有50多类。如蜈蚣报恩型、狗耕田型、牛郎型、螺女型、老虎母亲(或外婆)型、百鸟衣型、呆女婿型等等。钟敬文是国内最早对中国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研究的学者。
这一时期,西方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民间故事。1937年,德裔美国人沃·艾伯华(又译沃·艾伯哈特WolframEberhard,1909――1989年)在芬兰发表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艾伯哈特到过中国的华北、江浙等地做过考察,他收集了3000多个中国民间故事,并以此为基础,共归纳出故事类型共计246类型。他将中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分为:
(一)动物(1-7);
(二)动物与人(8-19);
(三)动物或精灵帮助好人,惩罚坏人(20-30);
(四)动物或精灵跟男人或女人结婚(31-46);
(五)创始、混沌初开、最初的人(47-65,其中第47洪水又分为7类);
(六)物种和人类的起源(66-91);
(七)河神与人(92-111);
(八)妖精和死鬼与人(112-124);
(九)诸神与人(125-142);
(十)阴间和转世(143-149);
(十一)神和神仙(150-168);
(十二)巫师、神秘的宝藏和奇迹(169-189);
(十三)人(190-209);
(十四)主人公和英雄(210-215);还有滑稽故事31类。
艾伯华没有严格按照阿尔奈—汤普森的分类方法。他的体例是:每一个类型下,首先按母题分述情节类型的提要;并在资料来源部分列出有关的数目、卷次、页码;最后分别列出关于该类型的各种说明,如:关于某些母题的说明、关于故事中人物的说明、情节的延伸、补充、替代、变异、历史情况、比较对照、分布情况、附注等。
继艾伯华后,美籍华人丁乃通教授编写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这部索引的书刊资料多达500多种,包括了1966年以前中国中央和地方所刊印的主要民间文学资料(包括台湾)。丁乃通分类原则是以阿尔奈-汤姆森体系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编码进行编排。他将中国民间故事分为:
Ⅰ、动物故事:1-299动物故事
Ⅱ、普通故事:300-749神奇故事;750-849宗教故事;850-999生活故事(爱情故事);1000-1199愚蠢魔鬼的故事;
Ⅲ、笑话:1200-1349傻子故事;1350-1439夫妻故事;1440-1524女(姑娘)的故事;1525-1874男人(男孩子)的故事;1875-1999说谎的故事
Ⅳ、程式故事:2000-2199连环故事;2200-2299圈套故事;2300-2399其他程式故事;
Ⅴ、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未分类故事
此外,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丁乃通还引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材料,这对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分类很有参考价值。简而言之,类型索引作为民间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对归纳、总结某一类型民间故事产生、流传和演变的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重类型与母题,不关注故事的其他因素,比如民间故事中的主题、形象、语言特色、思想倾向等。尽管如此,母题与类型为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至今,它依然是国际最流行的研究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