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是欧洲的绘画品种,据说是由画家凡·艾克兄弟发明的。在欧洲油画出现100年后,即17世纪初叶,这一画种就传到了东方,而传播媒介是欧洲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到了18世纪,随着传教士在宫廷中担任职务,油画也出现在清朝的皇宫里。在清朝宫廷里供职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马国贤、安德义、潘廷章,法兰西人王致诚、贺清泰,波希米亚人艾启蒙等画家。在宫廷中他们除了奉命作画(其中包括油画)外,还将欧洲绘画的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郎世宁曾经为乾隆皇帝和慧贤贵妃画过油画肖像;潘廷章在乾隆皇帝64岁生日时为其画过油画像。乾隆十九年(1754年)蒙古族都尔伯特部等陆续归顺清朝,乾隆皇帝命令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到承德避暑山庄绘制蒙古族首领的油画肖像,这批画像中,王致诚所画的一部分现在收藏在西柏林国立民俗博物馆中。这些油画肖像,在造型上保留了欧洲绘画严谨写实的特点,注重人物面部解剖结构和立体效果,但是在光线的运用上,则一律采用正面光照,减弱或者取消侧面光照所造成的强烈明暗对比,使得面部五官清晰,色调柔和,这是欧洲画家为适合东方民族的审美习惯而吸收中国传统“写真”技法所创造出来的新的绘画风格。过去有些著作认为清朝皇帝不喜欢欧洲油画,还强令郎世宁等欧洲画家画中国画,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乾隆皇帝能够欣赏油画,并且允许中外画家用油色作画,但画风必须符合中国人的欣赏要求。
当然这一时期出现的油画,仅在宫廷里流传,而且时间也不很长,对于当时中国的文人画坛几乎没有什么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