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语译音,是用彩缎装裱的卷轴画。它和著名的藏族壁画同为藏画艺苑中两颗璀璨明珠,在藏族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卡形制多为竖长条幅,大小无定制。有十多厘米的微型唐卡,也有长达百米的宏幅巨制。按质地和制作工艺一般可分为三类,即:绘制唐卡、织物唐卡(包括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和印刷唐卡。常见的是绘制唐卡。在布底或纸面上绘画着色后,镶缀彩缎边框,背面用绢帛托裱,两端加硬木轴心。画面覆盖能自由启闭的薄绢并饰有两条与画幅等长的彩带。有的背面还盖有为其开光加持的喇嘛的硃砂手模。藏历二月三十日“晒佛节”,各大寺庙都展示珍藏的唐卡,庄重热烈,蔚为大观。
唐卡题材十分广泛。有据佛教故事作画,也有表现世俗生活和历史题材的。此外,描绘天体运行、人体构造、医疗器械内容的也不少见。
艺术上,唐卡用笔细腻精巧,构成复杂,以线条为造型骨架,属工笔重彩型。不同时空的间接对象被浓缩在方寸画幅之中,极富表现力。
因唐卡有悬挂和收藏方便等优点,使1000多年前吐蕃时期出现的这一古老艺术,终于越过寺院或宫廷的高墙来到寻常百姓之中。唐卡艺术自身也由此得到继承和发展,先后形成许多画派。携带唐卡“看图说话”的民间艺人“喇嘛玛尼”更把它推向城乡很多地方,使之得到很大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