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和颂扬孔子的丰功伟绩,历代都以不同形式举行了祭孔典礼活动。祭孔乐舞是祭孔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477年,也就是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其生前的“所居之堂”立以为庙,令后代“岁时奉祀”;到了汉代,刘邦用最高的祭天大礼“太牢”祭祀孔子;刘炟用“六代之乐”祭祀“先师”;北齐文宣帝用“三献”之礼祭祀“圣人”;唐玄宗用“六佾之舞”祭祀“至圣”;明孝宗弘治九年改用“八佾之舞”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
隋朝以前,没有专用的祭孔乐舞,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元年令其乐师专门制作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祭孔乐舞,一直被后代沿袭使用,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因此,各朝代使用的乐器、乐舞人数及礼仪格式亦不尽相同。乐舞中的歌词内容是以赞颂孔子与怀念孔子为主题的,如六篇乐章之初篇唱道:“大哉孔子,先知先觉;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微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其音乐平稳,节奏单一,旋律单调,节拍伸长,一字一音,大有一唱三叹之感,具有典型的古代祭祀音乐特点。乐舞中的舞蹈部分在《圣门乐志》中也有具体说明:“初变在缀之中,东西立。象尼山毓圣,五老降诞;再变稍前进,象筮任于鲁,而家治;三变为东西分,象历骋列国,而四方化;四变稍后退,象删述六经,告备于天;五变为左右,象讲伦授受,传道于贤;六变为复归缀中,像庙堂尊崇,弟子配享。”从这段文字中可见,舞与歌、乐所表现的内容是极为吻合的,它们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勾勒出中国古代祭孔乐舞一幅完整的画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举行了多次祭孔活动,台湾、日本、美国等也同样举办了不同形式的祭孔典礼。1989年,即孔子诞辰2540周年之际,首都博物馆又隆重推出大型“国学祭孔乐舞”,再现了明清时期祭孔乐舞的历史端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