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行为和一个人的性格、背景和其他很多因素都有关系。双方话不投机时,性格温柔敦厚的人可能会对对方的难听言词默不作声;而脾气急躁的人却可能反唇相讥,然后扬长而去。三十多岁的人和几岁的儿童,表达各自的高兴和喜悦,也会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对于语言,我们能够控制自己只说该说的话,但无意中流露出来的动作,往往会暴露一个人的真实内心。
明朝崇德七年,大将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清朝多次派人劝其投降,但洪承畴誓死不降,破口大骂,表示只求速死。皇太极想做一次最后的努力,派范文程去劝降。
范文程见到洪承畴,绝口不提要他投降这件事。只是天南地北、古往今来地闲谈,但暗中却细细观察。范文程发现,在谈话过程中,梁上的尘土飘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不厌其烦地弹掉尘土。范文程由此判断,洪承畴虽然口中只求速死,但他内心还是非常珍惜他的生命,一个希望马上就死的人还会这么在乎衣服上的尘土吗?果然,经过范文程的耐心劝说和一些巧妙的安排,洪承畴投降了清朝。
注意理解非语言行为的意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善于“察言观色”,从对方的一些有意无意的动作、姿势等去研究、了解对方。这对于迅速接收、了解对方的信息、内心,使谈话及交际活动顺利而通畅地进行下去非常必要。
非语言行为的产生和使用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因此,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要准确理解非语言行为的意义,一定要了解其文化差异。我们以手势这一常见的非语言行为为例,跷大拇指在我们中国意味高度赞扬,极好、最好、名列第一;而在希腊,如果急剧地跷起大拇指,意思是要对方“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