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得来不易,理应花得其所。你之所以拿起这本小书,正是因为你已确切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以及明白需要好好管理它,否则这次你便会花得不明不白了。
在《投资理财周刊》上看到一个个案:Gary和Karen同是中学教师,两人月收入共8万8千元,有一个一岁大的孩子。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与大多数人比较,他们是高收入的一对。
他们两人每月的开支约为7万元,这样,他们每月应该可以有1万多元作为储蓄。不过,当儿子出生后,整整一年多过去了,他们的银行账户却长时间维持在10万元的水平。那每月1万多元究竟去了哪里呢?
原来他们两人都瞒着对方,不断为小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但小孩子只有一双手、两只脚,又怎能穿那么多呢?加上孩子长得很快,刚买的衣服很快便不合身,买太多不只浪费金钱,更浪费资源。
父母疼爱子女实无可厚非,而且,在Gary和Karen的故事中,他们是在能力容许的情况下为儿子多花了一点点钱。虽然看似有少许浪费,应该不是很大问题吧?可是,如果这种“只是多用一点点”的行为变成习惯后,在日渐长大的孩子眼中,父母用钱便是不大有节制,或者说是毫无预算地胡乱购物,而这便会成为孩子日后模仿的行为了。
父母有经济能力,多花一点钱都不成问题,不过孩子没有赚钱能力就先有花钱能力,不单父母辛苦,孩子日后也会面对更严重的问题。
以下是一段真人真事,看似微不足道,但也有一点点意义。
“妈妈,都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过马路呢?”一名约3岁的小男孩拖着妈妈的手,疑惑地问。
“你要看红绿灯呢,现在还是红灯,那个‘公仔’(红绿指示灯中的“红人”)是站着不动的,告诉我们现在还不是过马路的时候。”妈妈一脸认真地说。
在旁的我本想在看清两旁后快步走到对面马路,可是听了这位妈妈的话,不禁停下了脚步,和他们一起等待绿灯。
小朋友的思想我们不能去控制,或应该说,我们不能控制其他人的思想。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控制他们的部分行为,例如强逼他们等到绿灯才过马路,但孩子当时不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知道要听妈妈的话,要学习妈妈的行为。
久而久之,孩子会长大,对于过马路有自己的方法,会有自己的见解。从小养成“等到绿灯亮起,才过马路”的习惯,长大后仍会继续存在。虽然有时候时间紧迫,难免要冲一下红灯,但心里总是知道,那是迫不得已的事,或者说,会明白冲红灯是不对的事。那习惯成为了他的价值观,也就是对一件事是对是错的判断标准。
小孩子学习能力强,模仿力高,容易养成习惯。好习惯会衍生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亦然。母亲曾对我说,我还小的时候,她连闪动中的绿灯也不会带我冲过去,就算晚上真想快快回家休息,都会坚持抱着我等绿灯的来临。到我长大了,发觉在凌晨冷清的街上独自等待绿灯才过马路是一件多么“蠢”的事,才惊觉母亲对自己的爱是多么伟大,多么的“傻”。
任你再爱购物,为了孩子,你都应该学习如何节俭。爱孩子,不一定要把全世界买给他,给他一个好榜样,才是令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一环。
金钱得来不易,理应花得其所。
Tips
拿铁效应(Latte Effect)
咖啡专门店在香港愈开愈多,在湾仔税务大楼对面,更一字排开出现四间不同品牌的咖啡店。在这些咖啡店买一杯咖啡不太便宜,要30多元一杯。可是,对不少专业人士而言,午饭后来一杯牛奶咖啡(Latte,拿铁),正是舒缓压力,或者显示品味的最佳方法。
如果每天花25元买一杯咖啡,以每个月上班22天计,一个月便花了550元,一年12个月便用了6600元,足够到日本旅行了。这些日常消费看似小数目,但日积月累,累积起来便是可观的一笔钱了。在外国,这叫做Latte Effect(拿铁效应);在香港,这就是传统智慧——“小数怕长计”。
日常生活中,Latte effect(拿铁效应)到处可见,而我自己亦有一个教训很深的经验。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忙碌,抽不出时间到影院看电影,所以当新影碟出炉时,总是第一时间把影碟买回家,以待有空时可以随时欣赏。可是每每以高价买回家的新电影,都不是第一时间可以欣赏,久而久之,这些电影都变成二轮电影,更有些已可在电视上免Tips费观看了,但买来的影碟包装胶套还没有时间拆下来。现在家中已积存了近千碟电影,当中有些是当年很想看,但今天已无心再看的电影,如以平均45元一碟计,那已是一个很可观的数目了。
(一)如何避免小朋友胡乱用钱?
这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家长和子女很多时候都为“是否胡乱用钱”而争论不休,争论点是“什么是应该花的”和“什么是乱用”。父母很多时都用成年人的角度去判断子女的消费模式如何,加上父母往往主观地觉得子女从没有深思熟虑便用钱,所以无论子女想买什么,都是乱用。所谓的乱用与否,完全只是因成年人和小孩子之间有不同的价值观而已(这个论点同样可应用于夫妇之间)。
如果父母只想“避免”子女胡乱用钱,最简单的做法便是不要让孩子用钱,所有消费都经由父母决定,那么便不怕孩子乱用钱。但是,这样会扼杀子女学习用钱的机会。
直接教小朋友省钱,等于打开书本背诵何为创意,依我看来一点用处也没有。如果阁下的孩子还是在小学阶段,那即是他仍然受你影响。恭喜你,以下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钱吧!具体的做法请参考第四回。然而有些心得可以在这里先和家长们分享一下:
在这个活动中,家长的工作有几方面:
第一,教导孩子制作预算(budgeting)、记录消费(recording)以及检讨(reviewing)。在整个过程中,家长都必须给予孩子不同的意见,例如在制作预算时,让孩子学习怎样把消费项目分先后,以便用有限的金钱满足无限的欲望。
第二,消费过程中,引导孩子分析怎样买,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示范“比较价格”、“讲价”等等消费技巧,提醒他相关的后果,但决不可替孩子做决定,亦要避免运用过度的影响力,“逼”使孩子接受父母的选择。
第三,扮魔鬼,不断引诱孩子消费,不断引诱孩子犯错。当孩子投诉你误导他时,记得说:“别要我讲你就信,你都要自己分析的。”终有一天,你会为孩子能独立思考而明白这些工夫是不会白费的。
第四,鼓励孩子养成记录消费的习惯,必要时不妨威逼利诱,双管齐下。
第五,让孩子自行承担所有结果,并要求他自行找出补救办法。各位家长,这是关键时刻,千万别心软随便出手相助。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你有机会明白子女的想法,及让子女学习你的价值观,所以当进行这个活动时,家长请务必保持客观平静的心情。当子女的消费模式令你很不满时,这个活动便成功了第一步。第二步便是请父母放下成见,与子女真诚对话,互相了解。请记住,保持亲子间的良好关系和保持对话是整个活动的重点,这一点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切记切记。
家长可能会问:“看见他们(子女)这样用钱,不生气就假了!”如果孩子还是小学生,小朋友可以错用钱的地方和金额都不会太多,相信父母都可以承担他们胡乱用钱的后果,所以请不要太介意子女错用钱。给予小朋友零用钱,他可以做的事和可以做错的事也不会很多,各位家长别太担心。小朋友做错事,要的是一个教训,只有从小错中学习,才可免于他日铸成大错。
如果子女已是中学生,由于他们比较容易受同伴影响,亦已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家长要改变子女的想法会比较困难。这时候家长便需要更多耐性与子女沟通,保持良好关系和对话仍然是重点中的重点。差点忘了,中学生的价值观或消费习惯多数是模仿父母得来的,如果你看不过眼子女胡乱花费,请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这样子。
算了再用常有余,用了再算悔已迟。
——谚语
(二)旧电脑不能用来做功课吗?
有一日,儿子去朋友家玩耍,回家后就大赞朋友家中的电脑如何新潮、外形美观、效能又高,家中还有无线上网设备,带着笔记本走来走去都可以上网,然后就抱怨家中的电脑四年来都没有换,同学的电脑显示屏幕又薄又大,做功课都会快一点美一点高分一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明白一部先进的电脑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在我看来,家中的台式电脑根本没有升级或更换的需要。其实,我计划等儿子再长大一点时,买一部笔记本电脑给他,家中实行每人一部电脑的方针,再安装好无线网络,一家几口就可以在家随时随地上网,不用争电脑。不过,这还是一个计划,没有公开。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没有告诉他我的想法,而是问他:“你想要换电脑,想要换个怎什么样的电脑呢?新的电脑又要用来做什么呢?”
“做功课。”儿子聪明地回答。
“做什么功课呢?要用什么软件呢?现在的软件有什么做不到,要用新的软件,或是用新的电脑才可以做到呢?”
儿子无言以对,我的策略成功。
家中的电脑过时是事实,但它有正常的功能,如果把它弃置,实在浪费。再者,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新电脑,如果没有解释就买给他,会令他有错误的价值观。当然,不加解释便否定他的要求,同样会有麻烦。
孩子有想买东西的念头,其实成年人一样,很多时候都会想买东西。钱往往会浪费在一时冲动的消费中。日常生活压力、广告效应、买东西时的优越感等等,都会令我们想买东西,但过后就会后悔。要节省这些开支,我们就要分清楚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
儿子想要换电脑,但他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电脑的显示屏不够大?还是电脑的运算速度慢?如果是前者,那根本不需要换电脑,只要换一个显示屏就够了。如果是后者,那更不需要换电脑,只要把磁盘驱动器重组一下,又或是换了电脑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就行了。但最终,原来孩子要的只是一份换电脑的优越感,因此只要把机箱换了,孩子就会欢天喜地玩电脑。运算快慢,对孩子做功课的用途并非必要,太快也用不着。没有实时顺应孩子的要求,目的不只是想省下数千元,重要的是要令孩子去想、去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谚语
(三)没有名牌就没有朋友吗?
曾经在一间中学做理财讲座时,一位家长这样问我:“孩子的同学大多满身名牌,他们有时会互相比较,这对孩子和我们做家长的都形成压力,可以怎样解决呢?”
这个问题在传统的名校之中更为严重。名校中有不少学生家境较为富裕,他们喜用名牌,日常用钱也比较豪爽。同学间有时会在有意无意间互相比较,家境稍逊的同学便会觉得比不上别人而感到自卑。有些家长会尽量减省生活中其他开支,好让子女也买些名牌,以缩小子女和同学间的距离。然而孩子总不能事事跟这些富家子弟看齐,家长亦不能长久充阔,于是便形成了压力。
1.对名牌的误解——配搭得宜、用得其所比用的贵更显品味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源自其出众的内藏价值。例如,某名牌旅行袋防火防水防刮花,虽比其他牌子贵,但因其质量好,有保证,可用的日子较长,免却时常更换的麻烦。这样,在有效运用资源的前提下,买名牌,多付一点钱,为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学校里的同学未必基于以上的原因而选用名牌。他们可能只是为名牌而名牌,就像有些明星只管将名牌时装往身上挂,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结果被批评为没有品味。反而有些人将普通衣服来一个特别的mix and match(混搭),更显身价。家长应培养子女独立思考的能力,好让子女判断名牌是否合用。
2.人有我有——建立自信,以个人成就赢取别人认同人天生喜欢和别人比较。在酒楼茶室常常出现以下场面:甲说他近日很倒霉,这样不顺利,那样不顺利;乙听了便说他也有类似经验,而且比甲更惨;到丙时,丙会说得更夸张,仿佛如果他的经历不能比甲和乙更差时,他会抬不起头一样。反之,如果甲先说自己交了好运,乙便会响应说他更好运,而丙又要比甲乙更好运。总之是好斗一番,不好又斗一番。
成年人如此,小孩子更甚,比衣服比发夹比手表比鞋子等等都常会发生,有些小学生甚至会比较笔袋橡皮擦圆珠笔,连彩色铅笔的牌子也要比一番。他们总希望处处比别人优胜,以赢取同伴的欣赏。学校是孩子学习与人相处的地方,交朋结友亦是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因此希望得到同伴的欣赏是很正常的。
我曾告诉儿子:“如果别人只以你身上有什么名牌决定是否与你结交,那么这个‘别人’会不会是你希望得到的朋友呢?究竟我们希望别人欣赏自己的成就,欣赏自己的优点,还是欣赏你的衣服或一切身外之物呢?”
多些赞赏你的子女,让子女建立起自信心,协助他们发展自己的长处,让他们欣赏自己的优点,也懂得欣赏朋友的优点,那么他们便不会介意别人是否在意他有没有名牌了。
3.家长支持,协助子女建立正确观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是怎样的人,便结交怎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父母,便有什么样的子女。我相信,孩子的价值观大多来自父母,如果孩子是盲目追求名牌的人,那么他的朋友也多数是盲目追求名牌的人,而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多数是盲目追求名牌的人。
本文开始时提到的那一位家长说她有压力,很明显,这一位家长也以为要靠名牌才可以结交朋友。又或者,这位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有意无意间以说话或行为让子女以为名牌很重要,才令子女在名牌不及别人多时感到自卑。
各位希望子女有正确价值观的家长,请切切实实地检讨自己的言行,给子女一个好的榜样。
Too many people spend moneythey haven't earned, to buy things they don't want, to impress people they don't like。(太多的人都在花他们没有赚到的钱,买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并期望以此令他们不喜欢的人对他们刮目相看。)
——Will 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