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的一天,上海液压泵厂宽敞又明亮的新车间里热闹非凡。因为这个厂花巨资从德国购买的一台数控机床运到了。那开惯了“一人、一刀、一机”普通机床的工人们,看着进退自如的、反映国外高新科技的电脑数控机床,无不喜笑颜开。
可是没过多久,大家却又对它头痛起来。为什么?因为这台“洋机”的“喉咙”太细了,国产的棒料在送进“洋机”前,先得把外径再车削一次,有的还要磨削一次,费工费时。
在同伴们的埋怨声中,有位青年工人却动起了脑筋:能不能想办法把洋机的“喉咙”加粗,来适应国内的“粗饲料”呢?
他,就是后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首届十大工人发明家”等光荣称号的,上海液压泵厂数控机床调试工李斌。
李斌敢于向“洋机”开刀,不是偶然的。他1980年技校毕业到厂里当学徒时,就给人们一个肯钻研、敢想敢干的印象。记得一次他的师傅用比较低的转速,加工一批精度要求特别高的零件。一直孜孜不倦地认真向师傅学习的他,在一旁看着、思考着,突然对师傅说:“把转速提高一档试试,能不能也达到现有的加工精度?”正巧车间通知师傅开班长会,师傅要李斌代为上机操作,嘱咐他细心点干,慢点没关系。李斌用慢速加工了一个零件,第二个就提高一档转速,待师傅回来,他已将三个零件加工完毕。测量结果,完全符合要求,获得师傅的夸奖。
他不仅勤学苦练,熟练地掌握多种金加工技能,而且不断刻苦学习新知识、新技术。1985年他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于电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特别不简单的是,他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在1986年、1988年两次被派往瑞士培训时,不仅努力攻克了语言关,而且在只安排他学习一个简单动作——按电钮的情况下,默默地跟在外方调试人员后面,不放松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经过用心观察、思考、分析、整理,居然系统掌握了数控机床的工艺、编程、电气、刀具这四大要素的先进技术,因成绩优异被瑞士方面一再挽留。他婉言拒绝,坚持回上海液压泵厂报效祖国。
这时,他仔细察看这“喉咙”太细的“洋机”。知道问题症结在机床的专业弹簧夹头上。要使“喉咙”变粗,必须更换夹持范围大的夹具。于是,他一头钻进数控机床内,对汽缸、油泵、夹具一一进行研究。最后设计出一副自创的,伸缩自如、开合范围大的软抓夹具,替换原有的弹簧夹头;同时调整了机床泵阀的进、出口位置。这样,粗粗细细的棒料便都能进机床,自动夹紧。
“洋机”的“喉咙”由细变粗了!
有段时间李斌寝食不安,老是盯着机床,看着往返移动的刀架,拧着眉头。
厂里一种需求量大的零件——斜轴泵主轴,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因机床加工的有效长度不够,主轴顶端的一段螺纹就是没法做下来。取下主轴再送到普通机床上车削螺纹,同心度会受影响,带来产品装配的质量问题。主轴可是斜轴泵上的关键部件啊!
怎么办?李斌请来班里的3位同事一起商量。李斌先谈自己的想法:
“我琢磨了几天,想到过去在普通机床加工特长零件,采用把刀具装到刀架后面的方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出,将数控机床的刀体向后移的特殊刀具,‘借天借地’,增加加工的有效长度呢?”
“对啊!”大家高兴地集思广益,补充方案。李斌画出特殊刀具的草图,计算出数控机床刀体厚度、后移的距离,标明刀尖的高度……一番努力后,一把奇特的刀排终于制成了。
这样,数控机床的有效加工长度由短变长,解决了主轴顶段螺纹的加工难题。经发现和探索,细心的李斌又增加刀排对刀架的依着力,进一步提高了加工光洁度。
自从厂里花巨资引进数控机床后,李斌便酝酿着一个重要的创新方案:
需要加工的零件有轴类,也有盘类及各种不规则几何形状的,而一般从国外购买的数控机床,其加工功能的专一性很强。企业不可能投入更多资金去购买各式各样的专用数控机床。因此,要想办法使一机多能,让“洋机”具备中国特色。
1993年,厂里花120多万元买了一台“特劳伯TNS-42”电脑数控机床。一见机床型号中的“S”,内行的李斌便知道它只能加工轴类零件。他决心向这台“洋机”开刀,开发盘型零件的加工功能。
他将一种盘型7等分配油盘作为主攻对象。它的加工难度很大:一个扁扁的圆盘表面,要加工出误差不超过三分之一根头发丝的7个半球孔;且7个球孔须采用偏心加工的方法,但数控机床运转空间不够,令人头痛。
他日思夜想,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画了许多设计图稿,反复计算,反复试验,终于设计出一副埋入式偏心夹具,自制一把刀具,增设编制一套“洋机”不具备的新程序,在特劳伯数控机床上加工出了7孔球窝盘型零件。改造后,这台“洋机”成了轴、盘形都能加工的万能机床。
就在这一年,李斌还为新购买的一台仅能加工一种零件的国产数控机床,配备了相应的模具、刀具,使加工的种类扩大了近20种。
1997年,李斌发现在数控铣床上加工零件时,由于刀具刃口磨损,一天起码要掉换三四把刀。这些刀大多是进口的,价格昂贵。他就设法开发数控铣床的“补偿”功能。他仔细观察、测量和计算,掌握加工时的刀具磨损量,重新编制补偿程序,致使数控铣床自动地“补偿”
刀具磨损量,做到连续工作两天才换一把刀,节约了成本,也保证了加工产品的精度。
多年来,李斌已给多类数控机床做过“手术”,或改动部分附件,或增制一些配套工装,或改变原有输入程序,或设计种种新型刀具,使上海液压泵厂的外形各异、加工复杂的主要零件,都能送上数控机床加工,让“洋机”听命于中国工人的指挥。按1999年的统计,李斌通过开发数控机床功能,为企业直接节约外汇约5万美元,节约人民币247万元,提高工效30倍。据李斌班组(这是1996年厂领导为培养出一个“李斌群体”而建立的)统计,李斌与他的伙伴们完成的发明创造、革新攻关项目达100多项,为企业解决了许许多多难题,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大量财富。
一些着名的公司、外商企业看中李斌的技术,要他去,给他优厚的待遇,他不为所动。他说:“敬业、钻研、创新、奉献已构成我生活的重要内容,我热爱我的事业,珍惜我的岗位,我愿在我的岗位上继续作出我应有的贡献。”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智能型技术工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