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牛蛙的雌雄辨别和繁育
一、雌雄辨别
牛蛙的雌、雄在外形上很容易辨别。
体型——雄蛙体型较小,雌蛙体型较大。
鼓膜——雄蛙鼓膜比雌蛙大些。
体色——雄蛙体色比雌蛙浅。
肛门——雌蛙肛门处有一长约02厘米灰白色突出物,雄蛙没有此物。
牛蛙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没有交配器官,行体外受精。牛蛙的繁殖发育过程:生殖细胞的产生→发情→求偶→抱对→产卵→受精→胚胎发育→蝌蚪→幼蛙→成蛙。
二、牛蛙的生长和繁殖特点
牛蛙的一生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等4个阶段。牛蛙为雌雄异体,达到性成熟的牛蛙在繁殖季节,自然状态下在5月份,当白天水温达到17~20℃时,开始抱对产卵,至9月份停产。抱对求偶时,成熟的雄蛙开始发情鸣叫,往往是一蛙先鸣,群蛙呼应。雌蛙不食,朝雄蛙叫声传来的方向跳跃或游动,并有“咕、咕”的应声,追逐后雄蛙爬在雌蛙背上紧抱雌蛙,沉入水中进行假交配,或称抱对,雌蛙排卵,雄蛙同时排精于卵粒上,在水中结合受精(即体外受精)。产卵时间的长短随产卵量的多少而不同,一般需10~20分钟。牛蛙的卵为圆形,卵径12~13毫米,卵外包有胶质膜。卵产入水中后,胶质膜吸水即行膨胀,而且彼此相连,成不规则的圆盘状,俗称卵块。其大小依所产卵的多少而不同,一般直径为20~50厘米并随胶质膜吸水而面积扩大。卵块是像棉絮一样的胶状物,浮于水面,带有密密麻麻的黑点。
牛蛙为多次性产卵动物,在良好的状态下,每年可产卵2~4次,每次可产卵10 000~20 000粒,有的可产卵30 000~90 000粒。
牛蛙的产卵场所多选择在水质较清,环境安静,行人稀少,避风并长有水草的地方。
受精卵经过多次裂变形成蛙胚,胚胎向前后伸长,前端出现口、鳃等,后端伸长成尾,形似小鱼,称为蝌蚪。在适宜条件下,经2~4天即可从受精卵孵化出蝌蚪。而刚孵出的蝌蚪靠从卵中带来的营养为生;5~6天后可转成为杂食性,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也喜食煮熟的蛋黄、绞碎的鱼肉、动物肉及其内脏和蝇蛆等;50~60天后可食煮熟的马铃薯、甘薯、米糠、各种饼类及豆腐渣等植物性食物。
在良好状态下,蝌蚪经过70~90天的发育(越冬蝌蚪需经过180~210天的发育),先伸出后肢,后伸出前肢,尾部在伸出前肢的同时逐渐萎缩,变态成幼蛙。在此期间,牛蛙吸收尾部营养,封闭两鳃,变鳃呼吸为肺呼吸,开始登陆,过水陆两栖生活。
幼蛙的生长速度非常快,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发育为成蛙,并达到性成熟。从幼蛙到成蛙这一阶段的生长速度最快,达到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雌蛙体重在350克以上,雄蛙体重在300克以上时都已达到性成熟。性成熟的雄雌牛蛙又可抱对产卵,繁殖后代。
(第二节)繁殖技术
一、种蛙的来源
对于初养牛蛙者来说,种蛙主要是从牛蛙养殖场引进,也可从大自然水域中收获。以后的种蛙来源主要是从自育的后备种蛙中挑选。
种蛙的选择和引进工作宜在每年春天牛蛙结束冬眠时进行(约在抱对产卵前1个月),也可在前一年晚秋,牛蛙进入冬眠前进行,然后单独饲养管理。但从外地引种宜在每年的春天,牛蛙刚结束冬眠并已开始活动时进行,因为这时牛蛙的代谢水平较低,便于运输和管理。
6~7龄以上的老蛙不宜做种蛙。人工高密度精养的牛蛙,往往个体大小和性成熟年龄达到了,但卵巢小,产卵量低,不宜做种蛙用。准备作种蛙者不宜高密度饲养。
优良的种蛙应体躯强健、发育良好、性情活泼、性征明显——雌蛙腹部膨大,体形丰满;雄蛙前肢粗壮,婚瘤明显,咽喉部呈金黄色。
雌雄种蛙的血缘关系宜远,防止近亲繁殖。否则,不仅受精率和孵化率低,而且孵出的蝌蚪质量也差。
雌雄比例应为1∶1。假若雄蛙多于雌蛙,可能会出现雄蛙为争夺配偶而搏斗,造成蛙伤、蛙残以致影响雌蛙产卵或将已产的卵冲散;假若雌蛙多于雄蛙则受精率降低。
所选择的种蛙成熟度要尽量一致,这样可使种蛙产卵时间相对集中,利于蝌蚪和幼蛙的培育和饲养管理。
二、种蛙培育
先引进蝌蚪和幼蛙,待1~2年蝌蚪和幼蛙长成后,再从中挑选种蛙,落选者作为商品蛙出售。这样可使引种的投资少一些,并且在饲养蝌蚪和幼蛙的过程中,还可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大批繁殖后饲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种蛙应选择体重400克以上,年龄2~3年的青壮年蛙为佳,选择蛙的工作可在头年晚秋进行,最迟不得超过产卵前1~2个月。
种蛙应稀放精养,以每平方米放养05个为宜,太密集对繁殖活动不利。雌、雄蛙的比例以(1~2):1为宜。当亲蛙鸣叫、追逐、拥抱频繁时,预示着临近产卵期了,此时雌蛙腹部膨大,卵巢轮廓明显,泄殖孔轻微出血潮红。种蛙临产前不宜运输或更换新环境,至少应为临产的牛蛙留有1个多月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
种蛙培育的关键在于饵料,应提供营养丰富而全面的饵料,若种蛙是已被驯化或摄食配合颗粒饵料的,则每天以投喂营养全面的配饵料为主,并辅以鲜活饵料。在饵料中动物性饵料应占60%,再加入5%的骨粉、04%的蛋氨酸、2%的牛睾丸粉,可使亲蛙精力旺盛,雌蛙怀卵量增大,雄蛙精子活力增强,发情期提前。生殖活动开始时,亲蛙不再进食,待产卵受精完成后,亲蛙又开始大量进食。入秋以后,气温逐渐下降,亲蛙在此期间大量摄食为越冬期贮存营养,此期为肥育期,要加强营养,为第2年繁殖后代作好充分准备。越冬前,雌蛙体内已怀有大量卵子,因而肥育期的营养也至关重要。
三、种蛙的饲养管理
给种蛙投喂的饲料必须保证新鲜、营养全面,并提供一定量的鲜活动物性饵料。进人繁殖期,当雄蛙开始日夜鸣叫时,立即整理好产卵池的环境,加注新水,水温22~28℃为好,保持水质清新,水面上放入适量浮莲或水草以供卵子附着,不要用力搅动水面以防卵块沉入水底憋死。
四、牛蛙产卵和受精
在自然状态下,牛蛙的产卵和受精过程必须借助雌雄蛙的相互拥抱配对(简称抱对)才能完成。
雄蛙没有交配器,不可能进行雌雄两性交配,而是进行体外受精。抱对可刺激雌蛙排卵,否则即使雌蛙体内的卵已熟也不会排出卵囊,而是在体内退化消失。抱对还可使雌蛙排卵和雄蛙排精同步进行,利于受精。因此,抱对对牛蛙的产卵和受精极为重要。
性成熟的雌雄蛙到了繁殖季节即开始抱对繁殖。当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牛蛙即有发情的表现,并很快就会抱对产卵。在实际养殖工作中,不同的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牛蛙抱对产卵的时间和次数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期间进行保温培育,比自然状态下越冬可提早1~2个月抱对产卵。在气温较低的自然环境下,牛蛙每年只抱对产卵1次,而在气候温和的四川盆地牛蛙每年有2次抱对产卵相对集中的高峰,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8~9月。
雄蛙总是要比雌蛙提早1~2周发情,开始频繁鸣叫。雌蛙未发情时,拒绝雄蛙拥抱,而卵子成熟已发情的雌蛙则会响应雄蛙的鸣叫,并发出“咔咔”的呼应叫声,或依恋于雄蛙周围,雌雄蛙在水中相互追逐,终至雄蛙跳到雌蛙背上抱对。
抱对时,雄蛙跨骑在雌蛙背上,用前肢夹住雌蛙的腋部。
抱对多在傍晚或下半夜进行。抱对过程需数时至2~3天才能完成,其间雄蛙前肢做有节奏的松紧动作,诱发雌蛙将卵排出。雌蛙排卵时除臀部外,其余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后肢伸展呈“八”字形,借助腹部肌肉收缩和雄蛙的拥抱而排卵。排卵时,通常是两个两个的从泄殖孔排出,雄蛙同时排精并用后肢做伸缩动作拨开排出的卵子,使之成单层薄片状漂浮于水面,完成受精过程(体外受精)。产卵时间随产卵量的多少而异,一般多为10~30分。自然产卵的时间多集中在早晨4~8点。雨天产卵少。受精后的受精卵外边有一层卵胶膜包裹,以利于卵子安全发育成蝌蚪,同时使一个个卵粒黏在一起,分散平铺成单层,构成卵盘,每个卵粒直径为12~17毫米,卵盘直径有30~40厘米,以后因为胶膜吸水膨胀可使卵盘直径扩大到50~80厘米。
种蛙抱对时不要惊扰它们,以免中途散开而不能排卵,使卵子在输卵管或泄殖腔中滞留时间过长造成过熟。过熟的卵子胶膜浓缩成团状,不能分散,很难产出,即使产出也呈团状,完全不能受精。其他生活环境和生态条件的不适也会造成滞产和难产,造成卵子过熟。因此,牛蛙抱对繁殖期间要保持环境宁静,并要注意水质、水温、水深、活动面积等条件要适于其抱对产卵。
五、牛蛙卵的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