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蛙经过一段时间培育,个体长到50~100克之后,就可进入成蛙饲养阶段。
(第一节)成蛙期特点
幼蛙经过一定时间的饲养,达到性成熟后,即进入成蛙阶段。在成蛙中挑选出发育快、体型大、体格健壮、活泼、采食能力强的个体,作为种蛙进行培养。成蛙阶段的生活习性与幼蛙阶段基本相同。但因其个体大,并且已具备抱对繁殖的能力,因而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
(第二节)成蛙池的选择和设计
成蛙比幼蛙的适应能力和捕食能力大为提高。成蛙池一般选用土池,可用河沟、低洼地、稻田和池塘等稍加改造而成。
面积以100~300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水深05~07米,池底留005米的淤泥,池埂坡度1∶3,池中间可留一定面积的陆地,水陆面积之比为1∶1,池中种植一些浮叶及沉水植物,池埂及池中陆地上种植一些农作物或花草,池中陆地上方搭设凉棚或瓜棚,为成蛙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水源要充足,进、排水要方便,池周要建好防逃设施。
放养前5~7天,蛙池用2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或2毫克/升生石灰水带水清塘。
(第三节)成蛙的饲养
成蛙饲养一般指当年幼蛙越冬后体重达50~100克至养成商品蛙的过程,是整个牛蛙养殖的最后环节。
一、成蛙放养密度的调整
成蛙个体大,所需活动空间也大,因此需要不断地调整其放养密度。一般情况下其放养密度应照如下控制:体重250~500克、体长15厘米以上的蛙,其放养密度20~30只/平方米为宜;体重在500克以上的,其放养密度为10~20只/平方米。但作为种蛙培育的,其放养密度应适当降低,可放养5~10只/平方米。
放养前可用3%的食盐水或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30分钟。
成蛙的饲料比较广泛,如小鱼、虾、螺蚌肉、动物内脏、蚕蛹、昆虫、蚯蚓、黄粉虫、蝇蛆及人工配合饵料。因为成蛙的食量较大,因此对于成蛙应保证足够的饵料供应,其具体投饵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确定原则与幼蛙投饵原则相同。若按体重比例来定,成蛙的日投饵量约为其体重的10%以上。如体重200克的,每日每只约投20克,其最大投饵量可达每只蛙每日50克以上。对成蛙的投饵方法和要求与幼蛙相似。在饲养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饵料来源(如用黑光灯诱虫等),降低成本,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成蛙池的水质调节
因为成蛙采食量大,排泄物也多,为保持良好的水质,要经常换水。换水时间间隔比幼蛙期要短,换水量比幼蛙期要大。其换水间隔和换水量的确定要根据水质的具体情况和投饵等情况的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而灵活掌握。一般在夏季最好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量的1/2。
三、成蛙的防逃
因为成蛙具有活动能力强、善于跳跃的特点,防逃措施不力或效果不佳,就会造成成蛙的大量逃跑。因此,在成蛙的饲养管理阶段,加强防逃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成蛙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幼蛙相同。
(第四节)牛蛙的越冬管理
牛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其生命活动也因此而变化。当气温降到10℃以下时,牛蛙便开始进入冬眠。直到第2年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冬眠才结束。我国除南方亚热带地区常年气温在10℃以上外,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都低于10℃。长江中下游地区,从11月中下旬到次年3月约有4个月气温低于10℃。华北平原一般从10月下旬到第2年4月中旬,长达半年之久的日平均气温低于10℃。牛蛙进入冬眠后,其摄食、活动、生长发育基本停止,在整个冬眠期内,牛蛙为了维持其生命活动,消耗了体内大量营养,因此搞好牛蛙的越冬期管理,对提高牛蛙的越冬期成活率,促进牛蛙来年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牛蛙的成体,无论幼蛙、成蛙和种蛙,当气温降至10℃以下,即进入冬眠状态。但幼蛙的个体小,活动量又大,在越冬期比成蛙和种蛙更易死亡。
为了使牛蛙成体安全越冬,在冬眠前要加强牛蛙的营养。
在进入冬眠前的1个月,注意保证饵料的投喂,并适当多投喂高蛋白质饵料,使其肥壮、贮备大量的营养物质,以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早期孵出来的蝌蚪,应加强饲养管理,促进变态,到越冬前使其长成较大的牛蛙(30~50克)。对于较晚孵化出来的蝌蚪,则宜控制变态(以蝌蚪形态越冬)。
变态后的牛蛙,多选择在避风、避光、温暖、湿润的地方,如洞穴、淤泥中,以及可供藏身的石块、土坯、木板和草垛下。
根据牛蛙的生活习性,最好在入冬前人为提供较好的越冬条件。
一、洞穴越冬
在养蛙池四周,选择向阳避风、离水面20厘米的地方,用石块等人为地制造一些洞穴,也可以挖几个直径13~20厘米、深1米的洞穴,洞内铺上一些软质杂草。洞穴要保持湿润,但不能让池水淹没了洞穴。牛蛙在冬眠前会自动钻入洞穴越冬。
牛蛙进洞冬眠后,应立即在洞穴上堆放一些稻草等,以抵挡寒风的侵袭。在牛蛙冬眠前,用锄等挖松养殖池四周的泥土,牛蛙也可较容易地钻入土中冬眠。
二、加深水层越冬
入冬前将牛蛙池的水位加深1米左右。池底要有30~50厘米厚的淤泥,牛蛙会自行钻入泥中。对于淤泥不够的蛙池,除加深水层以外,还可放一些水草,让牛蛙在水草中越冬。
三、塑料棚越冬
在牛蛙池离水面30厘米高处,覆盖塑料薄膜保护牛蛙越冬。也可以搭成距地面约2米高的人字形棚架,上盖两层塑料薄膜,与池边连接成一密封的保温罩,周围用泥土将薄膜封严,薄膜上再盖一层稻草,这样既可抵御寒风的侵袭,提高地温,又可防止某些敌害的进入。
晴天时掀开草帘使阳光射入增温。假若气温较高,超过10~15℃时,则需揭开塑料薄膜,交换新鲜空气,不致过热,或者供应一些饲料,供牛蛙摄食。
四、草堆越冬
在养殖池向阳背风面,先松土或铺50厘米厚的松土,上堆草,再覆盖塑料薄膜,以保持温暖、湿润。
当气温下降时,牛蛙就能钻入其中冬眠。
五、缸桶越冬
当少量养殖牛蛙时,也可将牛蛙置于缸、桶内越冬。具体做法是:先在缸或桶内装些泥土,装成中间高四周低,成馒头形。在低凹的四周适当放水,使高处土湿润而四周有一定水层。牛蛙放入缸、桶中后,上盖水草或草皮,缸口用草帘、麻袋或棉絮盖住,以防蛙外逃。缸、桶置于草堆中保温。缸、桶口也可盖塑料薄膜,但要注意透气。假若缸或桶内气温过低(低于0℃时),则可在缸或桶内安装一灯泡加温,或用塑料桶灌热水置于其内适当加温。
六、室内建砖池越冬
在房屋内靠墙用砖砌一个高40~50厘米的池子,长、宽根据室内面积的大小和牛蛙数量的多少而定。池内铺松土20~30厘米,并放一水盆,水盆上缘与土层同高,另放个蚯蚓养殖槽,以便室温高于10℃时,满足牛蛙摄食的需要。池口用竹帘等盖住,以防牛蛙逃逸。若寒流来临或气温低于5℃时,可用塑料薄膜包围池外,在池内悬挂一盏40瓦灯泡,池口竹帘上加盖薄膜或棉絮,以提高池内温度,保证牛蛙安全越冬。
牛蛙在水下冬眠,主要通过皮肤吸收水中溶氧,进行呼吸,从而维持体温和生命。因此,越冬期间应注意经常加水、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和足够的溶氧量。一般1个月换1次水,若温度高,牛蛙密度大,牛蛙活动多,则应多换水。
牛蛙在越冬期间不摄食。但当温度上升到10℃以上时,牛蛙开始活动并摄食。此时可少量投喂些新鲜适口饵料,以增强牛蛙体质和越冬成活率,投喂量一般为体重的1%~2%。
牛蛙在越冬期问抵御敌害的能力很弱,极易受到敌害的伤害。因此应经常巡查池边,看保温效果是否良好,牛蛙状态是否正常,是否有敌害,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若发现死牛蛙要及时扔掉,发现牛蛙呈病态要及时治疗,发现老鼠及其他敌害要及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