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形态特征
一、外部形态
泥鳅体形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腹部圆,尾部侧扁。头尖,须5对,吻部向前突出,头部无鳞。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圆形,上侧位,为皮膜覆盖。背鳍无硬刺,腹鳍较小,尾鳍圆形。
泥鳅体披细小鳞,头部无鳞。体表黏液多而滑,适宜钻洞,不易徒手捕捉。
泥鳅体背部及两侧呈灰黑色,腹部为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许多小的黑色斑点,头部和各鳍条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鳍基上方有一黑色大斑,其他各鳍为灰白色。
二、内部形态
泥鳅的脊椎骨数为42~49根,鳃耙退化,呈细粒状突起。喉头齿一行。胃壁厚,呈“工”形,在内部的左侧卷曲呈2~25圈的螺纹状。
肠是直线状,壁薄而富有弹性,鳃鳔小呈双球形,包于骨质囊内。
(第二节)生活习性
一、分布
泥鳅属底栖类鱼类,分布很广,喜欢栖息于软泥多的河、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水域的底层淤泥中,尤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的土壤中。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均有分布,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水域均有分布。
二、水温
(1)适宜水温:15~30℃。水温高于30℃,则钻入淤泥中休息;水温低于5℃,则潜入泥中冬眠。
(2)最适水温:25~27℃。
三、栖息
泥鳅白天常钻入泥土中潜伏,傍晚到半夜期间才出来觅食。但在生殖期,白天也出来觅食。人工养殖时,可驯饲,使之习惯于白天摄食。
泥鳅生活的场所一般在浅水水域,当冬季水温低于5℃时,泥鳅便钻入泥中20~30厘米深处,造一个洞穴,蜷曲着身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待翌年水温回升到适宜的温度,泥鳅便从洞穴中出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四、呼吸
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有鳃呼吸、皮肤呼吸、肠呼吸三种呼吸形式。当水中溶氧不足时,能钻出水面吸气,经肠管进行交换后,废气从肛门排出。在泥底,泥鳅通过肠呼吸来维持生命。因而泥鳅对缺氧环境的抵抗力远较其他养殖鱼类强。
另外,因为泥鳅体表有黏液,可澄清泥中的水质,也有利于其呼吸。所以,泥鳅可高密度饲养,并易于运输。
五、食性
1食性特点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主要摄食轮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昆虫幼体、摇蚊幼虫、丝蚯蚓、小型甲壳类以及藻类、植物碎屑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饲料。
2体长与摄食的关系
(1)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如轮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等浮游生物。
(2)体长5~8厘米:常摄食甲壳类、昆虫幼体、摇蚊幼虫、丝蚯蚓、小型甲壳类以及藻类、植物碎屑等,有时也吃水底泥渣中的有机质。
(3)体长8~9厘米:以摄食硅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茎、根、叶、种子等植物碎屑及腐殖质为主。
(4)体长10厘米以上:以摄食植物性饲料为主。
3水温和食欲的关系
(1)水温达15℃时,泥鳅的食欲开始增加。
(2)水温上升到24~27℃时,泥鳅的食欲特别旺盛。
(3)水温超过30℃时,泥鳅的食欲开始减退。
(第三节)人工养殖的价值
一、食用价值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较高而脂肪较低,在宴席上是美味佳肴,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百姓的大众食品。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誉称。既味美又滋补,还易获得,价廉物美。泥鳅的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 80 %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经测定,泥鳅每 100 克肉中含有蛋白质 226 克,脂肪 29 克,碳水化合物 25 克,灰分 16 克,钙 51 毫克,磷 154 毫克,铁 30 毫克,硫黄素 008 毫克,核黄素 016 毫克,尼克酸 50 毫克,可供热量 4 912 千焦;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 A 70 国际单位,维生素B 130 微克,维生素B2 440 微克;此外,还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泥鳅肌肉中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比较高。泥鳅肌肉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
从泥鳅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与其他水产品的比较,不难看出,泥鳅肌肉的营养和鲜味丰富。在食物的诸营养素中,蛋白质是首要的,而蛋白质营养实质上就是氨基酸营养。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尤其是 10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低与构成比较,就成为评定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泥鳅的氨基酸总量高于大多数常规鱼类,同时氨基酸组成全面,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也高,且鲜味氨基酸含量也高于好几种名优鱼类。泥鳅不愧于“水中人参”之美称。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
泥鳅烹调简易、食用方便,炸、烧、炒、红焖、做汤等均可。烤泥鳅、煸泥鳅、烩泥鳅、泥鳅钻豆腐等,都是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二、药用价值
泥鳅性味甘平无毒,补气益中,祛湿邪,治消渴、阳痿、传染性肝炎、痔疮、小儿盗汗、跌打损伤、疥癣等症。现代医学认为,经常吃泥鳅还可美容,防治眼病、感冒和枯夏等。
三、饲养价值
泥鳅养殖,占地少、投资小、收效大,饲养技术简单,是农村居民快速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1)泥鳅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养殖方法容易掌握。
(2)泥鳅繁殖力强,运输方便,苗种及饲料比较容易解决。
(3)可池塘养殖,也可庭院养殖、稻田养殖、水泥池或小土池养殖。
(4)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每平方米放养5厘米的泥鳅鱼种约100尾,经过3~4个月便可达到体重20克的上市规格。
(第四节)年龄与生长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数量及水温。一般刚孵化出的仔苗体长约03厘米,1个月后长至3厘米左右,6个月后长至6厘米左右,第二年年底体长可达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
泥鳅个体最长可达20厘米,体重100克左右。
水温在25~27℃时,泥鳅摄食量大,生长最快。
(第五节)生殖习性
泥鳅为雌雄异体,一般2年成熟(1冬龄),1年可产卵2~3次,是分批产卵的鱼类。
一、温度与产卵
(1)水温稳定18℃以上时,泥鳅开始产卵繁殖。
(2)最适产卵水温:22~26℃。
二、季节与产卵
泥鳅产卵期4~8月份,其中5~6月份是产卵高峰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
三、产卵习性
泥鳅常选择水田、池沼、沟渠等有清水流入的浅滩作为产卵场所。5~6月份水温升高时,常在雨后或夜间产卵。发情时,在水的表面,几尾雄泥鳅追逐1尾雌泥鳅,最后1尾雄泥鳅卷住雌泥鳅的躯干,使雌泥鳅受到刺激而排卵,雄泥鳅同时排精而完成授精过程。卵黄色,半透明,直径1毫米左右。受精卵常黏附在水草、石头或其他物体上。泥鳅的受精卵黏性很差,仅在遇水的瞬间产生黏性,因而很容易跌入水底,在饵料不足时,会被泥鳅吃掉。
四、产卵量
(1)体长8厘米的雌泥鳅,怀卵量约2000粒。
(2)体长10厘米的雌泥鳅,怀卵量约7000粒。
(3)体长12厘米的雌泥鳅,怀卵量12000~18000粒。
(4)体长20厘米的雌泥鳅,怀卵量约2400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