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一个时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综合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身体状况和品德状况等方面做出的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交心、谈心,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沟通形式。写评语当然不能草草而成,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教师会把评语作为师生谈心交流的有效载体,借以打开学生的心扉。
评语的最终目的在于启发、引导、激励和鞭策学生。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态度、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等,把每一次评语都当作一次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让评语成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1.要用心写
和学生谈心,进行思想教育本来就是一项具有较强情感因素的科学活动,探求教育规律,弃此而不顾,是不可取的。思想教育的根基在于开拓视野、启迪思想,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在此起着某种潜在的制约作用。让学生用心感受教师的爱,具有指导性的评语却平淡如水,毫无感情色彩,甚至套语连篇,何谈以情感人?没有感情的语言又怎能激起被教育者内心的波澜呢?当然,教师评语凝聚的感情要有所依托,应该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生活表现的针对性评价和具体指导的契合。一位哲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是科学的力量,也是情感的力量。情感的魅力就在于它是推动一个人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杠杆。
2.以情感人
情感渗透,润物无声。心理实践告诉我们,一次心灵的沟通远胜过百回的说教。情感是道德大厦的基石,它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着意想不到的魔力,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对客观事物有着多样的需求,它在心理学上表现为需要。需要是激励人们积极行动的条件之一。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来说,特别需要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情感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的美好情感不论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师生间的美好情感,使师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也是教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利用评语独特的书面语言魅力,去诱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给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教师要多看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尽量去捕捉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在评语中加以肯定,这样让学生内心体验到被人尊重的快乐,使后进生在鼓励之下萌发进步的新芽。
教师的期末评语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充满感情的话语会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情感是连接行为和信念的桥梁,通过情感作用,把信念活化在人的行为之中,使之产生内心体验和情感态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理解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用情感去和学生沟通。
3.注意教育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我们借用评语,运用暗示原理,可使学生对自身思想、行为的不足进行反思、评价,并能自行调节、完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的思想疙瘩需要教师帮助其解开,有的思想疙瘩还需要通过评语解开,但又不宜在评语中直说。这时,教师可以用含蓄的语言予以适当点拨,这样既为学生保守了“小秘密”,又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育效果。注意评价的教育性即不只是把评定过程看成是某种目的,而要把它看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手段。学生德、智、体各方面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论是“优秀生”或“后进生”都有可能向好或坏两个方向变化,因而要看到他们过去的优点和缺点,更要看到他们现在的表现,要看到他们发展、变化的趋势,不以静止、僵化的观点评定学生。
4.育其心
种树者必培其根,育德者必养其心。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即通过受教育产生“心灵的经历”和“心灵化的过程”,获得对生命的真正了解,懂得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生活,立志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我们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渴望进步的,因为渴望伟大是人的本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很优秀,我们就会把学生横向排队,而不是纵向排队。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发现学生的时候,也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是好学生,能克服来自学习乃至方方面面的困难。撰写评语要做到具体明确、实事求是,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出发,勾画出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即在评定时要写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突出每个学生的特点。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不是僵硬、表面、教条的东西,只有当我们打开心灵的自由空间,才能够真正走进教育的核心。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次“意义非凡”的严肃而认真的对话,教师应该使学生从评语中觉察到心灵中有一种美感、幸福感和自豪感,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继续做同类事情的动力源泉,也才能成为学生改过自新的有力鞭策。教育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警察,学生也不是罪犯。教师是“传道”者,既为“传道”者,就要用心去浇灌受教育者的心灵。
(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