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这个词是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发明的,他把真刀真枪的战争称为“热战”,把战后美苏间的对抗称为“冷战”,意思是说,它的激烈程度几乎接近于战争,就差动用枪炮了。
美苏之间冷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着非常深刻的根源。
二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社会制度迥异,但面对共同的敌人,两国联手抗战,结成反法西斯盟友。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二天,美国国务院便声明:“任何对希特勒德国的反抗,无论来自何处,都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国防和安全。”随后,罗斯福总统又宣布准备援助苏联。后来,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争夺战后势力范围的斗争以及社会制度的差别,使得美、苏两国反目成仇,导致影响深远、波及全世界、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对战略要地东欧,尤其是波兰的争夺,成为美苏关系恶化的重大因素。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就认为波兰必须和苏联连成一体,加强防预以免除类似于德国30年中两次穿过波兰侵入苏联的事情再次发生。罗斯福对苏联想控制东欧的意图深感担忧,决定在战后对苏联要逐渐采取强硬措施。不料,罗斯福在4月12日,突然病逝,以苏共为敌的副总统杜鲁门成为美国头号人物。
杜鲁门上任不久便下令,在大战结束时完全停止苏联依据“租借法案”得到的美国援助,并拒绝与苏联共管战败的日本,命美军独占日本全国。同时,杜鲁门召集政府、官员和专家,商讨对苏政策,认为战后苏联由于经济困难必然有求于美国,所以美国必须采取强硬的态度,迫使苏联就范。杜鲁门自恃美国垄断着核武器,对苏联搞起“原子”恫吓。
苏联人民的领袖斯大林毫不屈服于美国,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大剧院对选民发表演说:“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必须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此语一出,美国朝野反应激烈,国务院欧洲司司长马修斯抨击这篇演说是“全世界共产党及其同路人的圣经”,是在号召推翻资本主义,大法官道格拉斯则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宣言”。
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苏联的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美国的对苏政策是“遏制”。3月5日,竞选失败的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在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演说,号召英美及一切讲英语的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阻止苏联的“无限扩张”。这便是正式题目叫作《和平砥柱》而实际上是“冷战宣言书”的富尔顿演说。
丘吉尔的演说成为美国发动冷战的信号。1947年初,英国政府通知美国驻英大使,由于自己经济困难,已无力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挑起这副担子。杜鲁门认为英国此刻已将领导世界的责任交给了美国,于是便抓住土耳其和希腊问题大做文章,这样就有了“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来到国会大厦,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要求国会向土耳其和希腊提供军事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的“侵犯”。他宣称世界已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他要求美国承担起“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这篇咨文所形成的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敌人,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遏制苏联的“扩张”,这就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起来的美苏同盟关系解体,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推行不久,提供大规模援助,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又随后出台。而苏联及其控制下的东欧国家自起炉灶,实行彼此经济合作的“莫洛托夫计划”。后来,欧洲在经济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西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在政治和军事上出现了相互对抗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的对抗,美、苏之间开始持续了数十年的“冷战”。“冷战”初期,西方国家同东欧社会国家的对立,直接造成了德国分裂为东、西德两个国家。这之后,“冷战”一度险些升温为“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