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九年十一月,再次南下。主力自易、定趋恒州。利用杜重威怯懦不敢战的弱点,以大军与杜重威夹滹沱河列阵,遣将出晋军之后,断其粮道及归路。同时以中原皇帝的高位向杜重威诱降,终于扭转了战局,取得了灭晋之役的胜利。它不仅表现了耶律德光坚韧不拔的毅力,也体现了他拓土开疆、占有中原的意志和决心。
在灭晋的前后,也不断遣将继续征乌古、党项、吐谷浑等,巩固辽朝对这些部族的控制。
将渤海人迁往辽东,是耶律德光削弱耶律倍势力的第一步。耶律倍投奔中原,朝廷又以耶律倍妃主东丹国事,同时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其封地和属民的控制。原来的东丹国实际上是游牧政权中的亲王封国,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可自建国号、年号,可直接遣使与周边其他政权交往;每年向朝廷贡纳布15万端、马千匹;宰相以下百官可自行除授。耶律倍妃主东丹后,朝廷于天显六年置中台省于南京,加强了对东丹封国南京地区事务的直接干预。
契丹自建国以来,治下就有相当数目的汉官与汉民。汉官曾为政权的建立与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汉民对草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对草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又通过契丹统治者治国的方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契丹社会和契丹政权的面貌。
阿保机时期,为治理汉人和发展农业生产,曾设立汉儿司管理汉人事宜。十六州入契丹后,耶律德光没有改变燕云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治理方式,“公卿庶官皆仿中国,参用中国之人”,以赵思温为南京留守;赵延寿为枢密使,后改政事令;以张砺为翰林学士。从而,开创了辽朝南北面官制的先河。
会同元年,后晋献十六州图籍。耶律德光以此为契机,对统治机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升北、南二院及乙室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以令为刺史,刺史为节度使,二部梯里已为司徒,达刺干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刺干为马步。置宣徽、閤门使,控鹤、客省、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判官、文班牙署、诸宫院世烛,马群、遥辇世烛,南北府、国舅帐郎君官为敞史,诸部宰相、节度使帐为司空,二室韦闼林为仆射,鹰房、监冶等局官长为详稳。
上京居于契丹各游牧部落之中,除作为都城具有崇高的地位外,临潢府又是治理迁入这一地区的汉人和渤海人的机构。东京辽阳府与南京析津府并列为两大地区行政中心,从而使东京地区与南京地区一样成为辽朝治下的两大行政区域,为日后辽分全国为五道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调整,将东丹封国改由辽朝的道、府等地方行政机构管辖,事实上剥夺了耶律倍的封国。虽然耶律德光主观上是从加强个人的地位和权力做出这一调整的,客观上却有利于辽朝对地方的控制,有力地防止和避免了封国的分裂趋势。
官号的改变实际上就是对官制的局部调整,将北、南二院和乙室部首领由夷离堇改为大王,使北、南二府和乙室部地位提高。北、南二府的首领出自皇族,乙室部与耶律氏所从出的原迭刺部关系密切,他们与二国舅帐是契丹人中的核心部落。前此,为了笼络奚人贵族,阿保机时曾以奚人上层为奚王统领奚人各部;耶律德光天显十年,又以皇太后父族及母前夫之族二帐并为国舅,置尚父统领。二院皇族设王府可以抗衡二国舅帐,乙室部建王府可牵制奚王。于是皇族二院、二国舅、乙室部和奚王府在契丹政权内既是为辽政权镇守一方的强部,又是互相制约的力量。
朝官中增加了一些汉官职位,诸部中的某些契丹官名也改为汉官名目。可以说,这次调整总的趋势是汉制成分的增加。
在阿保机网罗汉士、借鉴中原统治经验的基础上,耶律德光继续留意广泛搜罗蕃汉人才、学习中原文化和积累、总结治国经验。
即位之初,耶律德光即下诏“选遥辇九帐子弟可任官者”。会同初,得燕云十六州,曾以汉士平素所习之业选拔汉士,治理汉地,得名臣室昉等。会同三年,“东京宰相耶律羽之言渤海相大素贤不法,诏僚佐部民举有才德者代之”。五年,又下诏求直言,选拔有才识者,果奏对称旨,则可擢置高位,表明了广泛延揽人才的愿望。
灭后唐援后晋之役,得后唐掌书记张砺。耶律德光对他格外重视,以其人才不可多得,令手下人妥善照应。张砺感奋,亦以忠直事耶律德光。“太宗见砺刚直,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灭后晋之后,又以张砺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张砺能言人所不敢言,耶律德光对他虽未必言听计从,但他毕竟能使契丹统治者听到来自汉官的建议和呼声,这对他的统治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耶律德光重视农业生产,留意积累治国经验。特别是得燕云十六州后,他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会同二年(公元939年),以乌古部水草肥美,诏北、南院徙三石烈户居之。三年,赐于谐里河、胪朐河近地为农田,使契丹人也能从事农业生产。又诏有司教民播种纺绩,发展契丹社会的手工业。
他关注社会稳定,整顿赋役制度,惩治不法官僚。思奴古多里、乙室部大王和南王府二刺史等都曾因盗窃官物、摊派赋调不均和贪蠹而受到惩罚。为减轻部民负担,罢北、南二府民上供及宰相、节度诸赋役非旧制者。他也能借鉴中原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吸收中原封建礼仪制度和思想观念。
会同元年,诏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事于两庑,表现出学习和吸收中原统治者治国行事经验的意向。
会同三年,至燕,行入阁礼,在礼仪制度上吸收汉制;除姊亡妹续之法,以法令方式改变契丹社会的婚姻旧俗;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不但为契丹人与汉人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南面官制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尽管耶律德光对中原情况有一定了解,但亲身南下与后晋争夺中原的战争实践却使他增加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不但他亲眼看到了中原文物之盛,眼界大开,同时也亲身体验了统治与治理中原的不易。
灭后晋后,为了安抚百官和军民,他“诏晋文武群官,一切如故;朝廷制度,并用汉礼”。他希望从此以后罢兵安民,不事征伐。进入汴京时,遣通事谕百姓说:“我亦人也,汝曹勿惧,会当使汝曹苏息。”当然他也不忘收买中原人心,转移民众对他所发动的这场战争的不满,竟称“我无心南来,汉兵引我至此耳!”入晋宫召集百官时,他“改服中国衣冠,百官起居皆如旧制”,对群臣宣布“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矣”。并任命了一批汉官主持汉地事务。但是,对中原的治理,他并没有成熟的意见,依然遵循立后晋的作法,“欲择一人君之”。而晋朝降臣不敢另立新君,声称“夷、夏之心,皆愿推戴皇帝”。耶律德光自认为他的军事、政治目标已经达到,他也就成了夷夏共主,从此可安享太平了,于是下诏“自今节度使、刺史毋得置牙兵,市战马”。他“服通天冠,绛纱袍,登正殿,设乐悬、仪卫于廷。百官朝贺,华人皆华服,胡人皆胡服,立于文武班中间”。耶律德光本人改着汉服,说明他与其父兄一样能积极吸收汉文化。他们的这一倾向,对后世辽朝诸帝和贵族、百官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辽朝皇帝和南面官着汉服,皇后和北面官着胡服的制度可能也自此开始形成。
但是,契丹社会的传统习俗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改变。辽军无辎重粮饷,所到之处,“纵胡骑打草谷;又多以其子弟及亲信左右为节度使、刺史,不通政事,华人之狡狯者多往依其麾下,教之妄作威福,掊敛货财,民不堪命”。为了犒赏契丹骑兵,耶律德光令后晋降臣征括州县财物,激起了百姓的不满和社会动荡。面对汉地军民的反抗和无赖之徒聚众为盗,耶律德光无力稳定其在中原的统治,无可奈何地发出了“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的感叹。并因不服中原水土,眷恋游牧生活,遂于大同元年四月北归。沿途,他看到了战争造成的社会残破,听到了中原军民反抗的消息,反省和总结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教训,他说:“我有三失,宜天下之叛我也!诸道括钱,一失也;令上国人打草谷,二失也;不早遣诸节度使还镇,三失也。”对治理中原,也有了一些初步想法,他致信皇太弟称:“夙夜思之,制之之术,惟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而已。”这一总结说明耶律德光在戎马倥偬之际仍时时以国事为心,在新的环境中,新的条件下,对待新问题,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及时思考解决办法。可惜天不予其时,回军途中病死于栾城,使他未能亲自将经三年征战和认真思索总结出的治国方针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