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29日晨,美国KH—11照相侦察卫星发现伊拉克军队关闭数月的“大王”雷达突然开机。4天后伊拉克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这些信息几乎同时通过美国的通信卫星DSCS—H和DSCS—HI等传送到白宫和五角大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数小时后,美军就迅速作出了反应,向海湾调动卫星地面站、高频通信设备以及飞机、舰艇和部队,准备执行“沙漠盾牌”行动。这充分显示了通信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卫星通信在军事通信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卫星通信系统成为最有效的战略、战役和战术军事应用系统。从美国军事通信卫星的发展就可见一斑。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不久,美国就对卫星通信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试验,并在军事通信、国际通信、国内通信等方面得到广泛的运用。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军方开始研究卫星通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建成国防卫星通信系统、舰队卫星通信系统和空军卫星通信系统,它们已成为美国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70%左右的远距离军事通信任务。目前美国总统的作战命令,通过军用通信卫星系统,可在1分钟内下达给战略部队,逐级向第一线作战部队以下达命令只需3~6分钟。
美国的军用通信卫星包括战略通信卫星和战术通信卫星两种。战略通信卫星提供全球的战略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传输,其中包括各种侦察卫星获取的信息和数据的传输;战术通信卫星则提供地区性战术通信,包括军用飞机、舰船、车辆,乃至小分队或单兵背负终端的移动通信。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战略和战术通信卫星的区分已不明显,战略、战术通信卫星正向着合二为一的方向发展。决定和表示卫星通信能力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通信容量、覆盖区域、设计寿命等。美国军用通信卫星系统,采取军民分开,军方独自建立卫星通信系统的方式,其好处是可根据军方的要求,设计出灵活机动、通信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及生存能力较强的卫星系统。
美国军用通信卫星正朝着三军通用和提高抗干扰能力、增强保密性以及提高生存能力方向发展。1982年,美国国防部研制三军通用的“战略、战术和数据中继卫星”,简称“军事星”卫星。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在核战争条件下生存并具有抗干扰能力、可靠性高的战略与战术通信卫星系统。1990年美国国防部对该计划进行了重新修改,把重点从保证核战争条件下的战略通信改为保证常规战争条件下的战术通信,卫星数目由10颗减少到6颗,地面站与用户终端数量也相应减少,主要采用抗干扰能力强和有较高传输速率的极高频通信为主的最新技术。其中于1994年2月发射的“军事星—1”重量为46吨,是迄今美国最大的对地静止轨道卫星,采用跳频、抗干扰、抗截获与星间通信技术,造价高达14亿美元。另外,用多颗低轨道卫星组成星座也很有潜力。低轨道卫星星座保留低轨道卫星节省功率、少携带推进剂和小通信卫星便于发射的优点,集中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覆盖面积大(利用星座和星间链路相当于一颗超大型卫星)、能提供实时连续通信的优点,还避免了大椭圆倾斜轨道卫星需解决高纬度地区个人和移动通信遮挡及衰减问题。
从军用通信卫星的发展来看,它的趋势是:继续完善保密措施,增强抗干扰性能,并进一步提高卫星的生存能力,以经得起重大的外界攻击,确保战时通信畅通无阻。
注:
在澳大利亚中部麦克唐纳山脉附近,有一个被奥大利亚国防部称为“美澳松树峡联合国防卫星监视基地”的军事设施。松树峡实际上是美军监听亚太国家军事通信的绝密情报基地!那些圆球状的白色物体,并不是什么标志性建筑,而是大功率卫星无线电接收天线!其中最大的天线直径有20多米,足以监听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里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这支驻扎在大山里的美军部队隶属于海军管辖,它真正的性质是美国海军保密大队驻澳大利亚分遣队,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密切监视亚太各国的军事动向,尤其是海军舰艇的活动情况。其侦察手段除了截收各国的军事无线电信号外,重点是对各国的通信密码进行破译。据美军的一份泄密文件透露,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目前正成为该基地监听的重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