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海湾战争开战前夕,美国的阿帕奇直升机在“白雪行动”的隐蔽下,悄然飞近伊拉克防空网南部阵地,用“铺路激光”精确制导炸弹炸毁了伊拉克防空雷达。同时美国的F—117隐身战斗机低飞穿过这个防御网,成功地袭击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当F—117飞临巴格达上空时,呈现在飞行员面前的是灯火通明、歌舞升平的情景。F—117顺利地炸毁伊拉克通信大楼等重要军事目标后,又原路安全返航。
为什么F—117长驱直入奔袭巴格达,伊拉克雷达一点也没有发现呢?原因是F—117运用了电子隐身技术。该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F—117飞机外表做成多平面反射状,使雷达照射波不往照射雷达的方向反射,朝别的方向大量反射;在F—117表面做一层电子蒙皮,它吸收雷达照射波,减弱反射波;对飞机进气口等雷达波反射强烈的部位进行反射弱化处理。采取这几项措施后,飞机在其鼻锥前下方被某雷达照射时,反射到该雷达的回波信号大大减弱,以至在雷达荧屏上几乎看不见指示飞机存在和位置的亮斑,操纵员也就发现不了它。
当前,由俄罗斯率先推出的第二代隐身技术称“等离子体技术”。在飞机外表施加强大的电场,使飞机外表附近的空气分子电离而变成离子,即飞机被一层带电的等离子体包裹。
由于这种神奇的等离子体能吸收雷达波,使飞机反射的雷达信号微乎其微,雷达自然也就“看”不见它了。
隐身技术不仅能用于飞机,也能用于舰船、导弹、坦克、装甲车等。第一代隐身技术因为改变飞机外形和加装电子蒙皮,牺牲了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严重地影响飞机在空战中的灵活性,因此只能用于飞行姿态比较单一的轰炸机,不能用于空中格斗的战斗机。第二代隐身技术则可用于任何飞机。
雷达对抗隐身飞机有什么招数呢?首先,可以将多部雷达架设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组成雷达探测网。由于隐身飞机鼻锥正前下方隐身效果最好,处于隐身飞机正前下方的雷达通常“看”不见它,但处于隐身飞机的侧、后方的雷达,则照“看”
不误。海湾战争中,当美军的F—117进袭伊拉克时,多次被处于F—117侧后的周边国家雷达发现并跟踪过。科索沃战争期间,F—117不仅被南联盟雷达发现、掌握,而且被击落过,打破了F—117不可战胜的神话。对付隐身飞机的另一招是利用所谓“天波超视距”雷达。该类雷达将天线对着天空电离层发射电磁波,后者经电离层折射再返回地球,隐身飞机飞行时,电磁波从隐身飞机的背部照射,其较强的反射信号回传到天空电离层,折射再返回到该雷达处接收并检测。因为隐身飞机的背部隐身效果不佳,天波超视距雷达就可以探测到隐身飞机。对付隐身飞机的第三招是所谓“无源雷达”探测。
所有的飞机都要同地面、海上或另外的飞机进行无线电联系,因而飞机上都装有许多电子设备,如通信、导航、电子战、雷达等设备。这些设备时不时要向地面、海面或空中发射各种电子信号。无源雷达自己不向外发射电磁信号,专门接收空中各种飞机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对这些信号进行测向和分类选择,从而确定空中哪些地方有飞机。由于各种型号的飞机配装的电子设备是相对固定且互相有别,因此其发出的电子信号组合特征是相对固定和相互有别的。人们称之为各种飞机的“电子指纹”。将它们的特征存入计算机的数据库,即形成飞机的“电子指纹数据库”。无源雷达通过测向、脉冲信号分选,确定某一架空中飞机的一组相关信号后,与指纹库中的各种类型飞机的“电子指纹”特征比照,找出最接近的指纹,就可确定空中这架飞机属于何种型号的飞机了。这个过程称飞机的目标识别,该技术称飞机目标的电子指纹识别技术。
前捷克斯洛伐克曾在世界上率先发明了“塔玛拉”无源探测雷达。当前,美国、欧盟等许多国家正在研究利用电视台发射信号、移动通信(手机)信号,研制出另一种新型无源探测雷达。有消息称,前私口美国的“寂静哨兵”无源雷达已处于试验、定型阶段:此外,通过检测飞机尾部的空气气流而确定飞机的存在并对它定位,是对付隐身飞机的另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