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有成效;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有道路。没有高于智慧的财富。小老板通过不断地提升智慧,才能取得竞争的胜利。赚钱是有技巧的,经营扩张更需要小老板的智慧。
智慧的小老板能发大财
凯特8岁那年开始小本创业,那一年,靠着父亲借给他的19美元,开设了一间剪草作坊。他独自一个人,靠着一部二手剪草机找活做。一年过后,他用赚来的钱投资经营,又购买了一台新机器,生意越做越大了。
凯特经营的第一种生意就是老本行剪草,他将专利出售给对此项目饶有兴趣的人。同时,他还要到各地去讲学,教人们经营剪草公司的方法。他的公司除了为客户剪草外,还兼做打扫落叶和铲雪的事情。
凯特经营的第二种生意,就是开设了一间儿童用品专卖店,此项经营使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凯特经营的第三种生意,就是开设了一家教青少年怎样做企业家的咨询服务公司。他在公司教给与自己年龄相同的人怎样经商赚钱,还将本钱借给他们,鼓励他们去创业。
有人问及凯特成功的原因,凯特介绍说:“做生意不在乎年龄大小,也不在乎本钱多少,关键是要有智慧,要用发财的眼光去看每一件事情,将事物之中能够生财的支点找出来,然后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年仅15岁的美国男孩凯特是一位有经商智慧和眼光的人,他经营着三种生意,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而凯特的目标是,在20岁之前赚足5亿美元。
行动来源于理念做指导,未来有赖于智慧和眼光的引导。对于小老板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对智慧和眼光的价值不能不重视,它往往决定着经营者的成功与失败。
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当今社会,财富并不欠缺,欠缺的是获得财富的智慧和眼光。一个小老板,只要拥有了智慧,拥有了眼光,没有资金可以找到资金,没有技术可以学到技术,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
一个普通的街景,竟使一个日本商人突发灵感,经过数年的创造,一种“用开水一冲就能吃”的面条历经40余载而不衰。“方便面”的发明者安藤百福也因此出了名。
综观安藤百福的创业经历,我们不难发现:40多年前,安藤百福这个比较安分的日本小商人经营着一家以加工、出售方便面为主的小企业。每天夜晚,安藤回家的时候,总要路过一家小饭店,每天能看到许多人在门口排队等着吃饭。大家结束了一天紧张、劳累的工作,都想在这里吃上一碗热汤面。他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来:既然顾客都喜欢吃热汤面,为什么不发明一种“用开水一冲就能吃”的面条呢。这既不用花费太大的成本与代价,又能让大家随时都能方便食用。谁都没有想到,安藤独具慧眼抓住了赚钱商机,最终创造了一个拥有2500亿日元市场的大企业,成了赫赫有名的大老板。
尽管员工们对安藤的想法反应十分冷淡,但他还是在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其中经历的曲折和辛苦一言难尽。但最终他经营的产品还是在国内市场打响了。
20世纪60年代,安藤到英、法、美等国家调查市场。看到欧美人很认同这种面条的口味,只是泡面要用碗等容器,这对于欧美人来说习惯上还有些许障碍。
有一次他看到公司有位女雇员吃午饭的时候,将干面条折断后放进杯子用开水冲而受到启发,他就将欧美市场上的产品改为一手就能抓住的“杯装面”,即使在走路的时候都能够食用。结果很受欧美人士的欢迎。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这种“方便面”已成为上班族青睐的快餐了,靠发明、经营方便面起家的安藤的小生意也摇身变为颇有名气的“日清”大公司。
安藤之所以获得成功,从表面看,产品的创意来自于“一闪念”,但究其深层次的因素却是安藤具有一种把握市场的眼光和智慧。
山东有位刘老汉开了一家小吃店,小吃店的东隔壁是“四川酒家”,西隔壁是“上海风味小吃”。夹在两个规模较大的饭店之间,从大菜到小吃都有了,况且两家饭店每天都是顾客盈门,而刘老汉的店内却是门可罗雀。聪明的刘老汉凭借敏锐的眼光觉察到,自己的小吃店凭规模和实力都比不了人家,现在面临着“地利”和“人和”的逆向挑战。天长日久经营将无法进行了,要想将生意进行到底必须想主意。
经过一番苦苦思索,刘老汉给自己的小吃店起了一个风趣而又憨厚的名字:“隔壁好小吃店”。看到这个店名,人们东西一看,两边门面档次高、商品高档,他的小店寒酸地夹在了中间,这真言变成了趣言,使人们觉得有趣,刘老汉的妙想对顾客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刘老汉的小店卖的是凉皮、凉粉、稀饭等大众化的小吃,价廉物美,吃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隔壁确实好,这里也不差。”
“隔壁好”出了名、发了财之后,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本色,卖自己的特色食品,刘老汉的聪明才智和敏锐眼光为他带来了财富。
智慧的小老板知道适时地给自己寻找新的资源,找个更高的起点,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起点无须高高在上,伸手不及的叫空想。重要的是,能够把握身边的资源,从而抓住新的发财机会。
赚钱有技巧,经商不蛮干
近几年,国内的彩电竞争硝烟四起,而几家公司的竞争手段却十分单调——价格战。很多时候,价格战确实是有效的,但是这场价格战却没有明显的赢家。顾客是不管你降不降价,我就是不买。为什么人们对价格漠然了,是不是口袋里的钱多得足够,以至于不用考虑价格了?
其实,我国农村的彩电普及率还非常低,有的落后地区甚至只有不到10%的普及率,因此,农村的彩电市场需求是很大的,但是,农产品价格的低迷,使农村大规模消费彩电的时刻远没到来。城市人有足够的钱来消费,但彩电已经是过时的产品。许多人在购买时不在乎一百块钱的上下浮动,更关心的是彩电的内在品质和彩电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几大彩电厂家盲目相信降价的威力,而把价格降低之后,彩电市场并没有立即热乎起来。
在人们普遍的消费水平较低时,价格是顾客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旦收入提高,对商品的内在品质的要求就会上升到第一位。10元钱可以买一条裙子,但有时1万元买一条裙子,而且生意还很红火。这就是不同的人对不同商品的品质要求不一样。
基于这样的考虑,企业的销售活动不能不考虑顾客的个性化需要,然而许多公司在销售的时候却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造产品,结果陷入了商品滞销的境地。
1908年,福特公司开发了T型汽车,这种汽车集中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具备了十分优良的特点。而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汽车业规模经营的到来,福特T型汽车的销量不断提高,价格却不断下降。对这种汽车的赞扬声也此起彼伏。由于它的声誉好,价格低廉,能够满足各阶层的需要,一时间,福特公司的T型车几乎垄断了汽车市场,对它的需求量一直不断上升。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居民的消费倾向从有用就行,发展到对所用商品的内在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紧接着的就是消费倾向的细微变化。
这时,美国另外一家主要的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逐渐发展起来,它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20%。通用汽车公司希望继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额,但是福特的T型车实在是无懈可击,通用汽车只得采用另外的策略。它增加了产品系列,增加了产品的品种,使不同阶层的人士都能挑选自己喜欢的汽车,以适应不同的市场。它的车型一个个地出现,先是雪佛莱,接着是别克、科鲁兹,最后是凯迪拉克。
对于通用汽车的竞争,老福特一直采用不置可否的态度,他仍然坚持自己的那一套,认为顾客买车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自己的钱袋,而不是其他。
因此,他发挥自己工程师的专长,为降低T型的成本而不遗余力。他在底特律附近的娄日河边建立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汽车制造厂,每天成本低廉的汽车源源不断地从汽车厂开出,为了降低汽车的成本,福特甚至考虑到能不能少上一个螺丝钉!然而,公众并没有领福特的情,他的低价位政策并没有吸引顾客。
与此相反,通用则继续采用已有的策略,它每两三年就改变自己汽车的样式,并首先以赊欠的方式卖车。而在福特看来这完全是歪门邪道,不是企业家所为,因为这样只能扩大生产成本,而成本的扩大意味着市场占有的缩小。
在福特公司内部,许多经理也看到福特的偏执对公司的危害,但作为公司的建立者,福特的策略当然是不容置疑的。老福特也不允许这种想法冲撞他的经营理念。福特说:“我们希望造出某种能永远用下去的机器,我们希望买了我们一件产品的人永远不需要再买另一件。我们决不会作出使先前样式废弃不用的任何改进。”
他这样做的后果是公司销售业绩的不断下降。1927年,福特公司所有的24个工厂关闭6个月,以重新安排生产。但是关闭并不意味着福特在生产上的任何创新。1936年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中,福特公司的销售量从第一落到第三。
福特的失败在于他忽视了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汽车已经从中产阶级的奢侈品成为大众可以消费得起的商品。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已经从仅仅是代步工具转向自己个性的延伸。有人说:“汽车是人的第二个家。”对于家的设想,人们一直是想把它按照自己的意愿装扮起来。福特固执地按照统一的模式生产汽车,不符合社会发展带来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当然被顾客所拒绝。
统一样式的T型汽车,按照福特的话来说:“任何顾客都可以把汽车漆上他喜欢的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就行了。”而通用汽车公司的策略是:“为不同经济力量的人和不同用途提供汽车。”从结果来看,显然是通用汽车公司取得了胜利,它把福特汽车从老大的位置上赶了下来,直到今天,通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之一。
只有智者才能取得竞争的胜利
贵美针织厂的主要产品是男式汗衫,随着生活方式不断变化,这种老式样的汗衫销售量逐渐下降,后来只有老头儿才穿它。因此人们便将其称为“老头衫”。后来,贵美厂仓库中的“老头衫”积压很多,以致工厂不能按时发放工资。他们想要转产,但缺乏资金,困难重重,工厂面临破产的危险。
这时,厂里的一位技术员提出了一项建议:将积压的白汗衫,在其前胸和后背的位置印一些美术字书写的警句,譬如“朋友,请自尊”、“喂,请别烦我”、“忍一步,海阔天空”等。做如此的小改动,或许能够使销路顺利打开,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这样做的依据是:青年人有着求奇求新的心态,给衣服上印着漂亮的名言警句,正好符合他们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这样做,“老头衫”很可能会成为时装衫。
没过多久,一批印有名言警句的汗衫推向市场了,美其名日“文化衫”。令人感到十分吃惊的是,这批汗衫的销售情况十分好。第一批文化衫上市之后,很受青年人的欣赏,成为热销货,没过多久便被抢购一空。随后,第二批、第三批印有警句的汗衫不断上市,大量倾销。一时间“老头衫”变成了“时髦衫”。不到半年,贵美针织厂库存的积压品便全部抛售了,当年赢利达百万元左右。
只要开动脑筋,就不难找到市场竞争的妙策,就能灵活应对市场上的各种挑战,进而取得最大的成功。在市场竞争中,智慧只需多一点点,生意就会明显好于竞争对手。
四川有位农民平时喜欢收集一些鸡蛋壳、鹅蛋壳,在初春季节,将这些蛋壳“扣”在即将发芽的香椿枝头,再用绳子或透明胶带将其封死。这样一来,香椿芽就随着蛋壳的形状蜷曲生长,直至长得密密麻麻,使蛋壳的空间撑满了,最后将蛋壳打开时,香椿芽自然就变成了一个个鸡蛋、鹅蛋形状的“香椿蛋”。这位农民并不论斤卖,而是论个卖,8元钱一个。他专在双休日这两天去销售自己的杰作——植物蛋。而城里人对他的产品感到好奇,香椿蛋一到市场就会被抢购一空,生意十分火。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自由市场里,有甲乙两个卖米线的摊位。两个摊位相邻,每个摊位都有8个座位。两家的生意都十分兴隆,经常座无虚席。一年下来,甲摊靠卖米线的利润挣了一栋房子,可是乙摊所赚的钱却远远不够买房。原因何在?
乙摊的生意本不错,但刚煮好的米线很烫,顾客经常是一边吃一边吹气,所以平均一个顾客吃下来,大约需要20分钟。以此类推,8个座位每小时的客容量最多有32人。而甲摊位为了使顾客的周转速度提高,故在每碗热气腾腾的米线端给客人之前,先在冰水中浸泡20秒。顾客吃的时候温度正好,既可口又能下咽,因此,甲摊位每小时的客容量最多可达48人。
目前,从事小本经营的人越来越多,因此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需要经营者有超群的智慧,并将其贯穿在经营当中,从而巧妙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