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有心遍地财”啊!一位普通“打工妹”通过身边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发现了大商机,并通过小本创业获得了财富。由此看来,始终找不到商机的只有一种人,即那些根本不会发现商机、更不会利用商机的人。
市场中的商机,如同掺杂在沙粒中的金子,用寻常眼光扫过,是非常难以寻觅到踪影的。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够发现它。
美国有位叫米尔曼的人,他看到妇女穿的长筒丝袜老是往下掉,一旦她们感觉到,就偷偷地躲在某个角落里往上提,如果是在逛街或是在公司上班时,丝袜掉下来就很令她们尴尬。米尔曼灵机一动,心想:世界上有多少妇女会有这种困扰呀?要是有不易滑落的袜子出售,岂不是大有“钱图”?
1983年,米尔曼在伦敦地铁车站开了一间“袜子店”,专门向妇女出售不容易脱落的袜子,果然备受妇女的欢迎。尽管袜子店不大,每位顾客平均可在1分钟之内完成现金交易,但是每天的成交量都非常惊人。目前,分布在英、美、法三国的袜子连锁店将近有200家,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米尔曼就让妇女们从口袋里掏出了4.500多万美元。
很多商机其实就在身边,小老板应该学会从身边的生意做起。如果一心向远处看,只想做大生意,可能到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结果一笔生意也可能做不成。
埃尔·迪克森原来是一家专门生产绷带的公司职员。他的太太在厨房做菜的时候,经常不小心会将刀切在自己的手指上,或将自己烫伤。埃尔总是耐心、细致地为她包扎。他时常想,倘若能发明一种受伤者自己能够包扎的绷带,那该多好啊。这样一来,倘若我不在家,而太太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指弄伤时,她就能自己动手包扎伤口了。有了这种灵感后,埃尔便开始用纱布与绷带多次进行实验,在克服了重重障碍后,最终发明了一种可以自己粘贴的绷带。当迪克森太太再次将手指割破时,她自己就可以很方便地将这种绷带贴在伤口上。拥有了这项产品,埃尔便申请了专利,并开办了一家小型公司,将绷带作为公司的新产品大力推广。这种产品使用起来很方便,十分受消费者的欢迎,销路也十分好,为埃尔及其公司带来了颇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商机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埋伏,若发现了,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它。抓住了商机,小本致富就不会是一种空想了。
第章借力生财
小老板要善于借力生财。“借力”不仅是发财的高招,也是一个小老板经营扩张必须具备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凭自己的能力,能做成的事很少。如果你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同时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就可以无所不能、无往而不胜了。
小老板要善于借力
蒋女士是一位善于借力生财的人。她高中毕业后,曾做过裁缝、推销员、会计、司机。后来,她供职的公司效益逐渐变差,工资拖欠半年,这让蒋女士一家陷入了困境。当时,她没背景、没技术、没学历,还要照顾一个小孩。此时,她想再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实在不是一件易事。经过一番思索,她决定自己去创业。
蒋女士敢想敢做。创业伊始资金是面临的最大困难,没人乐意将钱借给一位前途渺茫的女人。为了借到钱,蒋女士在几个月时间内几乎将所有认识的人找遍了。有个人最多借给她1万多元,其他都是3000元、5000元凑集起来的。她十分清晰地记得,一共向二三十个人借到8万元的启动资金。
蒋女士利用借到的钱,招聘了七八个人,便投入了创业。起初,她的工厂同附近其他小工厂一样,主要是为周边的一些水产商生产冰盒。然而由于小厂起点很低,竞争愈来愈激烈。被迫无奈,蒋女士只好将目光投向了更宽阔的市场——到上海、北京等地寻觅商机。
她没有销售网络,没有人际关系,仅仅依靠一张嘴和一双脚,还有各地的行政地图。每到一个地方,她就会将行政地图打开,勾出上面合适的单位,并在地图上一一查找。凭借这几张地图,蒋女士拖着自己的产品走访了一家家公司。虽然这种推销并没为她带来太多订单,但还是给她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产品从单一需求向衣架、衣夹等产品领域拓展。工厂从小打小闹逐渐发展壮大。
真正让蒋女士发达的是一次广交会。在国内市场有了一定起色后,她便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市场。她一边寻找外贸公司代理出口,一边决定参加春季广交会,直接找外商谈生意。
那次广交会实在火暴。对蒋女士的小厂来说,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容易。很多人都劝她别去自讨无趣,但她不是轻易能认输的人。为了寻找落脚点,她拖着自己的产品在每个摊位一一问过。两天过后,她找了几十家摊主。终于说动了一家,将一个摊位以3万元的价格卖给了蒋女士。
在不到2平方米、人流拥挤的角落里,蒋女士成功地攀上了两位大老板。一位是香港客户,一位是欧洲客户。这两笔生意不但让她将参展的全部费用赚回,还使她成功打开了海外市场。
身无分文的蒋女士,靠“借”而成功了。第一次借钱,让她顺利创业;第二次借地盘,则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没有本钱而想创业致富的人,一般对借钱都难以启齿。当然,别人是不会主动将钱送上门的,需要你自己去想办法。不要害怕借钱,只要你满怀信心、选准切口、按期偿还,就会获得良好的信誉。别人就会心甘情愿地借钱给你,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利用别人的钱去为你自己赚钱。
1995年,沈氏兄弟到巴西圣保罗市寻找致富之路。一次,大哥来到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阿雷格里港旅游,在一家饭店就餐时,发现了一种味道可口的意大利肉鸡,当地人十分喜欢。于是,大哥顾不上旅游,便急速赶到圣保罗与弟弟商量如何饲养意大利肉鸡的事宜。
经过一番商量,兄弟俩认为从事此项业务很有前途,但自己没有太多的资金,怎样才能开办养鸡场呢?他们一连多天求人借钱都没有结果,经过一番思考,弟弟突然有了“借鸡生蛋”的妙招儿。
兄弟俩通过巧妙的方法,策划、组织了一个互助会。以合作社的形式,从其认识的工友、朋友、邻居中招聘人员参与。他们对开办这种养鸡场的利润、前途等向参加互助会的成员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说明,并让他们投资,允诺他们一旦将资金投入,投入的本金及利息不但能够按时归还,还可以获得分红,因为互助会所筹措到的资金是用来开办发展前途良好的意大利肉鸡场的。“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们不断地奔走宣传,总算筹措到10万美元。
他们凭借这10万美元在阿雷格里港郊区开办了一家养鸡场,取名“阿维巴农场”。
目前,兄弟俩的公司每周能供应100万只鸡,仅凭借这项业务,每年的营业额就能达到1亿多美元。随着养鸡业务的不断发展,沈氏兄弟的财富也不断地增多。他们趁机开展业务,先后办起了4家贸易公司,这方面的年营业额达到2亿多美元。
借用别人的钱创业,要借得巧、借得妙。沈家兄弟以互助会的形式,按期归还投资者的本息,并能得到分红的优惠条件,从而借助他人的资金,去寻求一条发展之路。
借助他人的力量不仅能给生意带来勃勃生机,还能给创业者带来灵感。广州一家工具制造公司的副经理刘先生就是巧借他人的力量,兴办起企业的。
创办企业伊始,刘先生虽然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资金不足、缺乏经验,不知如何下手,他便想找一些明白人指点迷津。然而,究竟该找谁呢?他经过一番苦想,决定在春节时期召开一个茶话会,将从外地探亲的游子们找来,让他们为家乡的发展支招。
这一招果真灵验,远方的游子们都急切盼望着为家乡的富裕作努力。在茶话会上,游子们有的出主意、有的为他筹措资金,通报信息的人越来越多了。刘先生根据大家的建议作出了一些决策,相继开办了五金、针织、纸箱、棉布等乡办企业,专门生产一些补缺产品。他的企业刚开办,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刘先生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由于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更加专业,这就决定了仅凭个人的知识技能创业远远不够。因此,小老板要想发家致富,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借助外力。在“借”中游刃有余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致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