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小老板,由于对自身情况不甚了解,或者受虚荣心和从众心影响,常常没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而是盲目跟风,或者是贪多求大,急于求成,盲目扩张,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事业发展不顺利,还导致自身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因此,要想自我解压,小老板一定要开动脑筋,更新思路,为自己设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明确的发展目标。
制订新的发展目标
作为小老板,当然希望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这也就牵涉到公司扩大规模的问题。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制订公司的发展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发展才会更迅速。
李成林,某民营企业董事长兼总裁。在许多年里,李先生经过艰苦的创业,终于将自己的公司打拼到了一定的规模,在同行业里也是小有名声,前一阵子他又先后完成了对两个中型企业的兼并。在旁人的眼里,李成林的事业是如日中天,令人羡慕。但最近李成林却状态不佳:他常常无精打采,感觉乏力疲劳、食欲不振、心神不宁,没有了往日的踏实感,烦恼和莫名的飘忽心绪时时袭上心头,总觉得自己好像悬在半空,不上不下。他的睡眠质量也差了,前天晚上,他还梦见自己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原始森林里迷失了方向,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出路。
当他把自己最近的状态告诉一位朋友时,这位朋友建议他去见见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耐心地听李成林讲述了自己的经营情况和心理状况后,爽朗地哈哈一笑,说道:“李总,你真是个要求上进的企业家呀!”
李成林听了,不由得问道:“此话怎讲?”
心理咨询师拿起茶杯,缓缓地喝了一口,娓娓道来:“李总,如果你是一个重大战役的指挥员,我想,你肯定会要求自己弄清敌情,制订出称心的作战方案来。那么,如果现在大敌当前,而你还没有弄清敌情,我方的作战方案还未制订,你心里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李成林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绝对睡不着觉的!这是多么糟糕的一种状况啊!”
心理咨询师微笑着深深地点了一下头,略带神秘地问道:“李总,那你现在是否已经弄清了‘敌情’,完成了‘作战方案’的制订呢?”
这句话一下子触到了李成林的痛点。他迅速地挪动了一下身子,坐直起来,说道:“我的企业走到现在,算是成功的。但下一步该往哪儿走,怎么走,我真是不知道啊!”
心理咨询师又循循善诱地说道:“这是否就是你最近心情不佳的原因所在呢?看来,我说你是个要求上进的企业家,并没有说错哦!”
李成林离开心理咨询室时,感觉胸口好像轻松了许多,但同时又感到有很多事情正等着他去做。他下意识地将两个手掌相对交叉地紧紧握了一会,然后甩开膀子大步流星地走了……
在这个事例中,李成林所反映的状态是“目标缺失效应”的典型表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但人类不会安于低层次的需求。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而那些已经被满足的需求,也渐渐不再成为激励一个人的因素。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追求某种目标。一旦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目标得到实现以后,就必然需要有新的需求、新的目标取而代之,否则,人们就会陷入茫然,就会尝到“目标缺失”的痛苦。
职场里,在小老板身上,这样的情况是并不鲜见的:当他们确立了自身的事业目标,并为之拼搏时,尽管忙碌、艰辛,但感到充实、自信和幸福。而一旦他们感到想学的已经学会,想做的已经完成,想得到的也已经如愿时,反而会觉得不开心、不踏实,缺失了生活的意义,陷入到空虚、渺茫的状态之中。
科学家发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对其身体健康有影响,积极的心态会对免疫系统发挥正面的作用,而消极的心态会对生理状况造成负面的影响,比如:生活没有目标的人就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在此给小老板们一个善意的提醒:当您事业有成时,可别忽视了人生目标的再建!
心理学家列举过这样一个事例: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来日无多。但当他的儿子、儿媳出车祸去世之后,他的病却突然好了。因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动机、新的目标——他得抚养无依无靠的孙子啊!正是这种责任感,这种强烈的精神呼唤,激发了他生命的潜力,使他最终战胜了疾病!可见人生目标之重要,目标激励力量之巨大。
对此,专家建议各位小老板,在陷入困境、倍感压力之时,可以尝试一下目标重建法。
李成林负面状态的根源在于目标的缺失,那么,就应对症下药,来一个釜底抽薪。他应先冷静几天,对当前的宏观环境、市场趋势和企业自身特点作一个全面的思考,认真构思一下自己新的事业蓝图;也可以找一些成功企业的案例,看一看它们在取得初步成功后,是如何谋求新一轮发展的。在此基础上,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深入的调研,逐步制定出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我们相信,一旦李成林明确了自己新的目标,那种茫然的状态就会烟消云散。
跟风不一定少走弯路
有时候,跟风确实能够让你少走许多弯路,但也不尽然。跟风得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盲目。
程先生,某民营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本人是自主创业的一分子。说起创业经,程先生有自己的一套:“本人文化程度不高,能力有限,不敢为人先,创造发明没本领。我只想见风使舵跟着走,什么赚钱做什么。这样,稳扎稳打,碰不了壁,翻不了船。”正如别人所说,程先生成也成在“跟风”上,败也败在“跟风”上。最近几年,他觉得自己的运气太背,心里特别烦闷。
前些日子,程先生见到一位多年不见的好友,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前五年,我赤手空拳,就凭一个‘跟’,打下了半壁江山。后五年,钱是多了,但我还是我,依然没有渗透市场的本领,也别去想创造什么的,还是老办法‘跟’着走吧。没想到,老天爷不帮我了。
“前几年,听人说某行业赚钱快,我立马投了资,引进了生产线,结果效益不理想。人家说我加入的是一个低门槛的、过度竞争的行业。后来,我又听说另一行业能顺应未来的发展趋势,于是考察学习,引进人才,忙活了一阵后,听人说投资这个行业的人不少,都在抢市场份额呢,我只得赶紧‘刹车’,不了了之。
“如此几年下来,我对原来所从事的本业反而忽视了,该做精的没做精,该做强的没做强。当初一些自己原本看不上眼的、后出道的同行,几年下来,竟然做大了起来,甚至还对我叫起板来了。”
程先生郁闷无比,寝食难安:难道“跟”的策略不灵了?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往后该怎么办?他心中一片茫然。
程先生反映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从众心理”(又称“羊群心理”)。从众心理,就是指追随大众的想法及行为,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服从多数,一般是不会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概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消极盲目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但是,作为小老板,企业领航人,若以从众心理来决策经营企业,则是犯了大忌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对许多事业成功、品行完善的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完善的人格状况应该包括1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三条是“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独立性”,“富于创造性”,“不盲目遵从”。在马斯洛看来,保持独立思考和超然于世,不随波逐流、不盲目遵从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作为小老板,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是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素质的。
从前有位农夫,住在距离印度河不远的地方。他拥有大片的花园、良田和繁盛的园林,是一位知足而十分富有的人。
一天,一位佛教僧侣前来拜访这位农夫。僧侣坐在农夫火炉边,向他讲述钻石是如何形成的。僧侣说:“如果一个人拥有满满一手的钻石,他就可以买下整个国家的土地。要是他拥有一座钻石矿场,他就可以利用这笔巨额财富的影响力,把孩子送至王位。”
那天晚上上床时,农夫变成了一个穷人——他并未失去什么,而是开始变得不满足。他想:“我要一座钻石矿。”因此,他彻夜难眠。
于是,他卖掉了庄园,将高利贷收回,按照僧侣的指点:“只要你能在高山之间找到一条流淌在白沙之上的河流,就可以在白沙中找到钻石。”他出发去寻找钻石了。
他先是前往山区寻找,然后来到平原,接着又流浪到了欧洲。最后,他身上带的钱全部花光了,衣服又脏又破。
在旅途的最后一站,这位历经沧桑、痛苦万分的可怜人,站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海湾的岸边,将自己投入了迎面而来的巨浪中。
很多年后的一天,庄园的新主人,不经意间在园内浅浅溪底的白沙中发现了钻石!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得到了第一件东西,就会向往第二件。而对自己未能拥有的东西,总是心存遗憾。心底强烈的欲望往往驱使人们渴望那些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程先生是否也犯了和这个农夫相类似的错误呢?他们迷失了自我,看不到自身的价值,不懂得如何去珍惜已经拥有的,却“这山望着那山高”,轻率地放弃自己拥有的,轻易地盲从他人,到最后连原有的也失去了。
对此,专家们建议,可以运用如下方法进行调节:
1.加强人格的修养
程先生可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把注意力放在了解和学习成功人士自信、善思考、有主见的品格上。从生活和工作中做起,努力形成主见;或者在已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换个视角,设法找出其他可能的解答。如果自己的某个独到的见解得到了实践的证实,则可给予自己一点奖励,从而习惯逐步克服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的思维习惯,养成深入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2.调整不合理的认知
从众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建立在片面认知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克服不合理的认知,确立起科学的认知,才能使得自己在经营管理上多一些理性和科学性。
小老板最忌一味贪大
作为整个公司的头领,小老板一定要顾全大局,不要因为贪图一些小的利益,而使大的利益也失去了,最终变得一无所有。
邓一楠,某私企老总,也是一个白手起家的老板。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吃过很多苦;学历不高,但精力充沛,对市场反应敏锐,人又勤勉务实。成功的历程使他坚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近几年来,他朝思暮想,要让自己的企业在产值和销售额上进入行业“500强”的行列。于是,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建设战线不断延长……他陶醉于剪彩、奠基、揭牌、采访和高朋满座的酒会等光鲜的场面。别人夸他具有“战略家风范”,他沾沾自喜,好不得意。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行业的老大。”邓一楠决心很大。其实,他还有一个心愿立志要实现,就是要为自己的家族增光彩。“光宗耀祖”,这是邓一楠给自己订下的人生目标。可是最近,邓一楠实在有些招架不住。由于摊子铺得太大,公司的管理跟不上,营运效率和质量下降,扯皮现象增多,一些子公司和新上的项目频频告急:销售受阻、资金链断裂、合作方撤股、顾客投诉、媒体曝光、安全事故……简直是焦头烂额。
现在,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郁闷、孤独和凄清。昔日的合作伙伴,如今不是反目成仇,就是视若路人。原先一大群的“哥们”,现在也不知去向。“世态炎凉”,这句话,过去他光听一些过来人时时提起,也不知什么意思。现在,它竟时时从自己的脑海里闪过。
邓一楠病了。“口干、嘴苦、不想吃、没力气、睡不着觉……”他有气无力地对自己的私人医生说道。医生对邓一楠的情况早有耳闻,关切地对邓一楠说:“我给你开些药,会好的。不过,你是否还需一些‘心药’来调理一下呢?”
自尊心、好胜心、事业心,这些都是小老板们的积极心理,在邓一楠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是,这里还有个度的问题,如果张扬过度了,就变成了虚荣心。
在心理学上,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为了取得荣誉或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情感。说白了,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所以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他的担负能力,他就会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虚荣者往往偏离客观条件,华而不实,盲目攀比,赶时髦,讲排场,只求面子上的好看。
虚荣心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往往表现为唯大心理、贪大情结。持有这样心理的人总以为“大即是美,大即是强,大即是荣”。他们往往会做出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的事:满足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却被规模、排场所累;自以为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却不料华而不实的经营举措,给企业造成了致命的伤害,毁掉了企业的根基,最终导致失败。
虚荣心的背后,掩藏着的往往是自卑等深层的心理缺陷,追求虚荣只是一种补偿作用,以掩盖心理上的缺陷。所以,虚荣者的心灵总是痛苦的。
不过,对此还是有办法调节的,简单的几步就能令人轻松许多。
1.自我心理纠偏
按照条件反射的负强化原理,当虚荣行为即将出现时,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处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会逐渐消退。
2.自我分析
试着对自己的需要、具有的能力及所拥有的资源,作客观的分析。问自己:我具备了满足这一需要的担负能力吗?并作相应的调整。平日里,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尽量作理性的评解。试着设想一下,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实施以后,可能会出现哪几种结果,并问自己:我对每一种结果都准备好了吗?
3.提高自我认知
反思一下自身的认知模式,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人生在世,拥有一定的荣誉和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和才能一致,过分地追求荣誉和地位,则会使自己的人格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