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本身的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源,不管采用何种教育途径和方法,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所有学校应遵循的一点,就是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具有安全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除了学校的物质环境要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环境。其中,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得到受尊重的感觉,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而师生关系紧张的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感。
创设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环境,就是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各方面表现都优秀的学生,还是某方面处境不利的学生,都需要这样的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转变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优劣的传统观念,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们不仅要在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以自身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让学生在家里感到轻松、愉快。只有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教育中的常规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普遍的心理需要之上的,不仅要面对已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要面对广大正常学生,它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与学校团队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等。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能够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及时觉察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通过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自身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学生对心理健康选修课这种形式的热情较高。从目前不少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心理健康选修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应注意,开设心理健康课不能流于形式。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占用太多的正常教学时间,更不能因此而排斥其他学科的教学,不能让心理健康选修课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又一砝码。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学科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巧妙地利用提问、讨论、小组学习等形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一些操作性的学科中同样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物理、化学的演示实验中,学生的动手实验中,可以安排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等。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心理气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境,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对待教学、对待学生。
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如各种竞赛。班际间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外出旅游等,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团队活动中,如有的学校利用团队的电视台、通讯社和其他宣传工具,如板报、广播等,采用专栏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等。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健康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发展性和补救性两种类型。发展性的个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为了使不同特点的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而进行的个别心理辅导。补救性的个别心理辅导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由教师运用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一种助人活动。
补救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首先是心理诊断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收集学生本人及其心理问题的有关资料,然后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判断学生存在问题的类型、性质和程度,在此基础上确定辅导目标;第二阶段是辅导的实施阶段,先选择适合双方条件,又有成功可能性的解决方案,然后按方案对学生实施帮助;最后是检查和巩固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咨询和辅导人员有一定的要求,他们必须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训练,懂得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
四、实施学核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谈话法
谈话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辅导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要求教师通过谈话,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谈话法是一种需要进行训练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一种专业技能。谈话可以是个别的咨询面谈,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常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咨询中。
(二)咨询面谈
咨询面谈的基本任务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澄清来访学生的真正问题,进而找到适当的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咨询面谈首先要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与来访学生建立恰当的关系,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可靠、受尊重和被理解。在面谈中,咨询人员要学会倾听,给来访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叙述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和困扰,让他感到对方的耐心和对自己的尊重。
(三)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心理档案是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据(包括智力、能力倾向、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等),参考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发生事故。学生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弥补不足之处。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件很严肃的工作,要求建档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对建档对象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遵循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量的有关原则,如学生心理档案不许扩散,不许滥用,不得侵犯个人隐私,更不可作为用来批评、衡量学生的依据。
心理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来定,比较常用的内容有:气质、个性、智力、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认识、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等。选择好档案内容后,很重要的是要实施,要保证实施过程的标准化。最后,要用好档案,使用规范化。心理档案资料的收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和测验法等。测验法采用的应是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需要创设某种特定情境和题材,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如对一些攻击性强的学生,让他们扮演挨打者,让他们体验被人欺负的滋味儿,从而减少其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角色扮演中主要担当组织者,主要任务是安排角色扮演者和剧情等。
(五)班级、小组讨论
采用这种方法是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讨论中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明辨事理,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
(六)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转变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家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