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也是股票分析师报告的一大使用者。美国的基金经理也喜欢频繁交易,一来是可以吃散户投机者的钱,二来可以从证券商会获得丰厚的佣金。这使得证券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股票建议,非常的漂浮不定。
巴菲特把这些分析师和证券商、共同基金经理贬称为思想和行动上过度情绪化的老鼠。试想,证券分析师是从一万多家上市公司中分析出几百家介绍给投资者,而巴菲特只要投资区区几家公司,他们就没有本事了。巴菲特对分析师并不客气,他曾说过:“只有在华尔街,你才会看到有人开劳斯莱斯上班,却听取搭地铁上班者的意见。”常常有人将一些证券公司分析师的报告给巴菲特看,问他的意见,他一般会很礼貌地收下来,但会不会花一分钟去翻阅,却不一定。
第二,巴菲特从不相信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是每个投资者都很关心的事项,就像六合彩、赌马那样,因为时对时错,因而能够满足那些寻找刺激感投机者的心理。但这是否是聪明的投资者应该使用的选股方式呢?巴菲特曾经在刚刚开始投资时被它吸引了短短的一段时间,幸好很快就知错能改,从而避免了赔钱。
世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也是不相信技术分析的。被雅称为现代金融学之父的法玛教授甚至称技术分析为“占星术”。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技术分析不能为你长期赚钱。他说:“你看过技术分析师鼓励他的孩子以他的技术分析法选股投资的吗?但他们可能会鼓励孩子学他当技术分析师,尤其是当你明白这个行业可以不停地吸引到还未烧到手的人一试,而且每个课程你都可以每人收取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学费。每个技术分析师都深懂期货经纪人也懂得的致富秘诀:只要自己不玩肯定发达。”
第三,巴菲特一贯反对分散投资和短期持有
巴菲特担心,无知的投资者会在购买期货时,存有大捞一笔的贪婪想法。他表示,由于购买期货所需的保证金通常不高,常会引来一些如同赌徒一般的投资者,希望能在短期内获取暴利。这种抢短线的心理,正是低价股票、赌场赌博以及彩票促销者一直能够生存的原因。巴菲特表示,要想有一个健全的投资市场,“我们需要的是寻求长期获利,并以此为投资策略的长期投资者。”巴菲特反对“分散”风险的做法。他认为,当投资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时,那才是风险。对于一个懂得他在做什么的投资者而言,没理由叫他放下最好的公司不加码,而去买入排名第21名的公司股份。的确,即便你把鸡蛋放进多个篮子里,但是一旦所有篮子都同时摔倒,那也是徒劳的。亚洲金融风暴即是一例。
最佳的投资法是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细心地看管着这个篮子。最好是把它抓得紧紧的。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误以为传统的基金经理每年所收取的1%管理费对自己的收益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巴菲特认为,这管理费从长远上来说,会为投资者的投资成果带来巨大的影响。
以一般的基金经理投资报酬率来说,这区区的1%,在投资者的报酬率中却高达10%的比率了。对于投资者而言,每年从基金所赚到的获利中扣除掉高达10%的管理费,可就是一件大事了。长远下来对投资成果的损害会更大。有一些投资理论认为,散户在投资市场中被迫与大型法人投资机构竞争,对其非常不利。巴菲特认为这个结论并不正确。因为大型法人机构的投资者常有一些反复无常和不合逻辑的行为,散户只要能够坚守企业的基本面因素,就可以十分容易获利。根据巴菲特的说法,散户唯一的弱势是,他们可能被迫在不适当的时机出售手中的股票。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必须在财务上和心理上都有充分的准备,以应付市场的无常变化。投资者应该了解,股价波动是常有的事。巴菲特说:“除非你能够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股票跌到只剩买进价格的一半,而还能面不改色,不然你就不应该进入股票市场。”
第四,巴菲特坚持相信自己的直觉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的直觉往往非常准确,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至少从他自己身上就能对此加以证实。有人曾经就直觉问题向他请教,他坦言道,他的投资决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凭直觉拍板的;只要直觉告诉他在这方面有投资价值,他就会大胆地去进行投资。听起来这好像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凭直觉投资往往意味着草率、盲目,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也会这样“草率”、“盲目”吗?其实不然。因为直觉并不是幻觉,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直觉,就更是如此。就巴菲特而言,他对这只股票越了解、越掌握情况,由此而得到的直觉就越符合客观实际和未来趋势,这点非常符合价值投资的法则。也就是说,当巴菲特凭直觉感到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令人满意,认为这家企业的股票值得投资时,他才不去关心目前的股市行情和所谓点位高低呢。因为这家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直觉告诉他,这只股票值得投资,这时候还有什么必要关心股指高低呢?
4.不要贪婪,该退则退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当投资者懂得什么叫见好就收时,就到了卖出股票的好时机。他认为,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其内在价值。当股价远远超出内在价值时,投资者要克服贪婪情绪,懂得适可而止。
1966年对于巴菲特有限公司来说,又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无论是相对于道?琼斯工业指数还是公司本身的发展业绩,都创下了空前的业绩回报记录。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5.6%,而该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却高达20.4%。
1968年,巴菲特说:“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公司在1967年的经营业绩又是非常红火的一年。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19%,而公司的经营业绩则上升了35.9%,超出了原先设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当年巴菲特有限公司的总收入为1938万美元,即使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也有足够财力大量买入百事可乐股票。由于当年该公司卖出了一些长期持有的可流通股票,从而使得当年的税前利润达到2738万美元。在这一年,巴菲特有限公司通过所属的两个控股公司,又收购了另外两家公司,一家是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收购的联合棉花商店,另一家是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国民火灾与海运保险公司。
按理说,形势已经一片大好,巴菲特高兴还来不及。可是作为一名理性投资者,巴菲特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却感到一片忧虑,非常担忧股票市场会因为投机因素过浓而崩盘。巴菲特在1968年7月11日的一封信中指出,当时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发起人,还是高级雇员、职业顾问、投资银行家、股票投机者,所有人都能从中狠狠地赚到一大笔钱,可是他很担忧这些行为随时随地会引发长期后果。
从1957年到196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综合平均年增长率为9.1%,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年平均收益率则高达31.6%,人人都处于一种狂热的亢奋中。一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投资经理,在1968年初开办一种新型咨询服务项目时说:“对于证券的研究必须按分钟来进行。”这让巴菲特听了特别不舒服,更让他感到股市中到处弥漫着投机气氛。对此他幽默地说:“哇!这种废话让我在外出喝百事可乐时感到内疚。”
1967年末,巴菲特估计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每股25美元,而这时候它的股价是20美元;1968年末,巴菲特估计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为每股31美元,而这时它的股价是37美元。这让他感到,无论市场环境还是个人因素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到了修改未来经营目标的时候了。因为事实上,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手法还是像过去那样一直没变。
接下来的动作令人震惊:1970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因为他认为,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估价已经太高,他已经不知道如何投资了。巴菲特对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彻底清算,按照每位股东应该得到的收益以及按比例规定应该得到的利息,全部分给每一个人。每位股东可以有两种选择:既可以按照比例获取应该得到的收益,卖掉手中的股票,换取现金,也可以继续持有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的股票,或者持有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如果有弄不清、需要咨询的地方,巴菲特负责提供建议。当然,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解散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一方面,当时要求加入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实在无法应付;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已经不需要再用别人的钱进行投资了。
按照法律规定,巴菲特有限公司作为合伙企业,原来最多只能拥有99个合伙人,而现在解散后重新注册为一家投资公司,就可以不受这项限制了。这时候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就是现在的伯克希尔公司,它是在一家纺织公司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投资公司。
1973年至1974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刚刚解散完毕,股票市场就如他原来担心的那样崩盘了。由此可见,巴菲特对投资环境的警觉以及如何完美收场,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时候,巴菲特个人拥有的股票市值约2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被他悄悄投入到了伯克希尔公司。如果不是他这样完美收场,而是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遭受毁灭性损失,巴菲特就不再具备今天成为世界首富的坚实基础了。
5.投资者要有自知之明
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考框架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绪失控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不选。这能充分反映出巴菲特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而不是一个贪婪的投机家。
在选股时,很多人却喜欢说:“别人能选,我也能选。”而事实上有很多股票,别人能选,你却不能选。在投资中也是这样,别人赚钱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别人选的股票也不一定适合你买。理由很简单,因为虽然股票一样,但你和别人不一样。要投资成功,我们必须首先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天使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她们把自己看得很轻。巴菲特之所以会赚钱,是因为他把自己看得很笨,他不会走出自己的能力圈,他更不会做自己其实根本做不到的事。
1973年,巴菲特说:“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考框架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绪失控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清晰而明确地告诉我们正确的投资决策思考框架,但投资成功的另一个要素情绪定力则需要你自己来培养。你的投资业绩将取决于你倾注于投资中的努力与智识以及在你的投资生涯中股票市场所表现的愚蠢程度。市场的表现越是愚蠢,善于捕捉机会的投资者胜率就越大。如果遵循格雷厄姆的话去做,你就能够从别人的愚蠢行为中受益,否则你自己也会干出蠢事而让别人受益。”
巴菲特以上所说投资成功必需的三个条件是:第一,投资者要有精力,投资者必须在投资研究分析上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二,投资者必须要有能力,投资者必须具有学习并应用正确思考分析决策模式的能力。第三,投资者必须要有定力,投资者必须具有避免情绪破坏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具有选股所必需的精力、能力和定力,却还要自己去选股,等于是去做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做好的事,结果达不到市场平均水平,跑输大盘,败给市场也是情理之中的了。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经不住“市场先生”的诱惑,过于贪婪。
这样的投资者亏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研究,只是到处问别人,听消息,非常轻率地买卖股票,最后往往亏钱。巴菲特告诉我们,你的投资业绩将取决于你倾注于投资中的努力与智识,而这些投入都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业余投资者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却幻想随便买几只股票就能赚大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他们自己做股票赚不了多少钱,甚至是亏钱的。因此,如果你属于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的人,那么就不要自己做股票,干脆买些基金,省心省事还赚得多。
巴菲特告诉我们,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真正推动一家公司股票不断上涨的动力,是这家公司良好的业务创造的良好业绩。所以说,你要选股,首先要懂得如何分析一家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投资者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真正了解一家公司的业务和财务,而且要真懂,半懂不懂可不行。投资者不懂公司业务和财务,就没有能力去分析判断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就不知道以什么价钱买入股票合算。因此,不会分析业务、不会分析财务,没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人,最好不要自己做股票。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分析能力,并不是说一定要是行业专家和财务专家,只要基本能够分析就行了,但一点不会分析的人的确不应该自己做股票投资,买些基金,让那些拥有较高业务和财务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士来帮自己管理股票投资,起码会比自己做股票赚得更多一些,亏得更少一些。
有些投资者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是高学历,受过高等教育,自己又爱学习,具有一定的业务和财务分析能力,但是他做了这么多年投资,就是不赚钱,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股价涨跌太敏感,没有情绪定力,拿不住。一看到股票涨了,他就想,哎呀,赚钱了,赶紧卖掉吧,落袋为安,结果明明拿的是会涨10倍的股票,却只赚了10%。一看股票跌了,他就慌了,哎呀,赔钱了,赶紧抛掉吧,割肉止损。就这样,股价涨涨跌跌,他是买进卖出,结果折腾来折腾去,并没有赚到多少钱,远远落后于大盘。当大盘剧烈波动、大幅震荡时,很多人就开始慌了,本来很看好的股票,也拿不住了,一看大盘大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劲地跟着往外抛。巴菲特曾经警告投资者,那些无法忍受看着自己的股票大跌、市值损失50%仍然继续坚决持股不动的投资者,就不要投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