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机械工业逐步从修配性质发展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工业部门。中国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
(一)建立机械工业初步基础(1949~1957年)
1949年以前的中国机械工业属于修配性工业,基础薄弱,除军火工业和造船业制造过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外,其他部门以修配为主,只能制造简单的产品。经过1950~1952年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改建工作,着手筹建重大项目。如太原的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于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产。哈尔滨的中国第一个大型电机厂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兴建的。这几年,中国的机械工业对恢复国民经济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1000米地质钻机、300马力柴油机、3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3吨蒸汽锤、直径1米和2米的立式车床等较大和精密的设备,以及许多关键配件如为小丰满水电站两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的修复制造了万伏级高压定子线圈;为吉林石砚造币厂的大型造币机制造了16件直径1600×4000毫米重7~8吨的干燥筒配件等。3年中试制了上千种新产品。
1952年机械工业的产值比1949年增长3.9倍,主要产品产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947年。
中国机械工业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原有的工厂进行了整顿和技术改造,新建一批大型现代化骨干企业,引进新技术和试制新产品,并初步建立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1.老厂的整顿和技术改造
对老厂的整顿和技术改造主要完成5项重点工作。①确定企业的专业方向,对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统筹安排,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将其生产逐步纳入国家计划。②建立企业基本的生产秩序。建立了作业计划和生产技术准备制度,加强了计划管理。③建立正规的制造方法和技术秩序,逐步实现文明生产,建立严格的技术责任制。④完成以工艺工作为中心的企业技术改造。许多工厂改进了工艺设备,加强了工具、机修、计量、检验等力量,建立了“四师一长制”(总设计师、总工艺师、总锻冶师、总设备动力师和生产长)加强了科室和车间的技术力量。⑤加强经济管理,建立经济核算制。整顿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推行指标下车间、下科室,建立经济活动分析制度。
2.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骨干企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机械工业的建设部署以发展冶金设备、发电设备、运输机械、金属切削机床的制造为重点,适当发展电工材料、电器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和农业机械的制造。根据这一部署建设了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70多个,其中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援助的项目20多个。重型矿山设备行业建成了太原重型机器厂、第一重型机器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3个大型企业,还重点改造了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阳矿山机器厂、大连起重机厂。电机行业建成了哈尔滨及上海两套电站设备厂(生产汽轮机、发电机、锅炉等);还建成西安、哈尔滨、沈阳等地的一批输变电设备厂和电机厂。机床行业建成武汉重型机床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以及上海机床厂、无锡机床厂等一批专业化机床厂。汽车行业建成长春汽车制造厂和北京汽车附件厂。机车车辆行业建成大同机车厂、长春客车厂和株洲货车厂,改建了齐齐哈尔货车厂和大连机车车辆厂。造船行业建设了生产各种舰艇和民用船舶的江南、沪东、武昌、广州、大连等造船厂。农业机械行业建成洛阳拖拉机厂,并开始建设天津拖拉机厂。石油化工机械行业开始建设以生产石油化工设备和石油钻机为主的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改建以生产各种采油设备为主的兰州通用机械厂。轴承行业建设了洛阳、哈尔滨和瓦房店轴承厂。仪表行业开始建设西安仪表厂。内燃机行业扩建了上海柴油机厂、天津动力机厂等。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从无到有地建立了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石油设备、冶金矿山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建设,沿海老工业城市的机械工业得到了加强,并出现了哈尔滨、洛阳、西安、兰州等一批新的机械工业基地。
3.引进技术和发展新产品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发展新产品的道路主要是以引进前苏联产品图纸和测绘仿制国外样机为基础,从量大面广产品入手,从粗到精,从小到大,从单个到成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重型矿山设备方面,生产出930立方米高炉、185吨平炉、100吨桥式起重机、3立方米挖掘机、4米卷扬机、75米2烧结机、30万吨炼焦设备、100万吨洗煤设备、直径3100×3200毫米球磨机等产品。在电工机械方面,生产出6000千瓦和12000千瓦成套火电设备、10000千瓦水电设备、35和110千伏级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在机床方面,制造出112型单轴自动车床、116型多刃自动车床、主轴直径110毫米镗床、CK371型高精度平面磨床、7256龙门刨床、3180无心磨床等产品。在通用机械和轻工机械方面,生产出20万大卡冷冻设备、日榨甘蔗2000吨成套制糖设备。在交通运输机械方面,制造出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1-5-1型货运机车、T6型客运机车,以及各种货车,舰艇、内河和沿海客货轮船。
4.初步建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为使机械工业能够从仿造向自行设计的方向发展和提高产品及工艺的科学研究水平,建立了机械科学研究院、电器科学研究院、工具研究院、工艺研究院以及农业机械研究所、北京机床研究所、通用机械研究所、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等。此外,主要企业还建立了设计、工艺、计量等技术科室。为了培养人才,除充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外,1954年6月决定建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吉林工业大学)、上海造船学院;并根据生产第一线的急需创办了大批中等专业学校。
由于机械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设备自给率达到了62%,前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所需的设备由国内供应的比重,按重量计为52%,按金额计为46%。
(二)建立比较完整的机械工业(1958~1965年)
这一时期国家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这一时期有过“大跃进”的失误,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机械工业建成68个大、中型项目和一大批小型企业;工业布局有了显著变化;1965年和1957年相比,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按原值计算增长3倍,工业产值增长18倍;机床、汽车、发电设备、重型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内燃机等主要设备的产量都有巨大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开始从制造单机发展到提供成套设备,制造出氮肥、炼油、发电等一批大中型成套设备;部分产品已开始自行设计,如自行设计了像云峰10万千瓦水电机组这样的重大设备,中小型电动机和变压器完成了第二代新系列产品的设计和试制。
1958~1960年期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成倍增长,迫切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给机械工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各省(自治区)市、各部门都开始大量制造机械设备。在三年中,机械工业生产以年平均854%的超高速度增长。技术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机械工业各部门都试制出一批重大新产品,还自行设计制造出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新安江电站72500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135系列柴油机等关键品种。由于国民经济管理方面的失误,在机械工业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没有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品种的关系,重数量而轻质量,产量的增长主要靠群众运动,因而生产的多数是粗制滥造的产品。二是没有处理好地区布局与专业化协作的关系,各地大办机械工业,布局虽然展开了,但生产点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省市之间、部门之间,也是自成体系,自给自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非常严重。三是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的限度,很多项目半途停建、缓建,浪费很大。
1960年秋,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强调调整企业,压缩基建规模;提出质量第一,品种第一,规格第一。1961~1965年,机械工业重点进行了调整企业、发展品种和发展专业协作等项工作。
1.调整企业
机械工业通过调整企业加强短线产品生产能力,同时整顿企业管理和压缩基本建设规模。1961年开始,对生产条件太差、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同时,采取措施加强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如对支援农业的产品、原子能设备、石油设备、仪器仪表和精密机床等,充实了力量。根据中共中央颁发的《工业企业70条》的要求,大力整顿企业管理,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果显著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了较好水平。机械工业的基本建设规模大大压缩,到1962年停建、缓建项目比重达五分之四。集中力量保证了制造氮肥、石油、军工设备等重点项目。
2.发展品种
贯彻品种第一、规格第一、质量第一,成龙配套的方针。加强科研技术力量,充实了科学研究机构,并在部分重点企业中建立了行业研究所。机械工业高等院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这一时期试制出一批重大成套设备和关键产品。比较突出的有:①氮肥设备有年产25万吨合成氨设备、年产5万吨合成氨和11万吨尿素的成套设备。②金属切削机床,至1965年底已能制造7大类41种精密机床,其中坐标镗床、螺纹磨床、齿轮磨床3类已开始成批生产。③冶金工业急需的9套大型设备,即30000吨压力模锻水压机、12500吨卧式挤压水压机、辊宽2800毫米铝板热轧机、辊宽2800毫米铝板冷轧机、直径80~200毫米钢管轧机、辊宽2300毫米薄板冷轧机、辊宽700毫米二十辊带钢冷轧机、1000吨油压机、直径2~80毫米钢管轧机等,这些设备1961年5月经国家批准制造,在研制过程中采取了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使用“七事一贯制”的原则,1971年安装调试完毕投入生产。④成套炼油设备,1961年完成年处理100万吨原油炼油厂的各种装置的定型设计,并进行试制。1963~1973年建成的100套主要炼油装置中,按定型设计建设的占70%以上。⑤原子能设备,1964~1965年研制出第一套原子能反应堆、核原料加工设备和核物理试验设备。试制的重大产品还有10万千瓦成套火电及水电设备、黄河牌8吨载重汽车、车轮轮箍轧机、百万分之一克一级标准天平、3万倍电子显微镜。
3.发展专业协作
试办托拉斯,在京、津、沪、沈等机械工业集中的城市,进行专业化协作试点。按经济合理原则,试行用经济办法管理企业,组织公司,实行统一规则、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对一些大型全能厂,按专业化原则进行改组。
至1965年,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普遍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水平。产品品种增加、质量和成套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机械工业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1965年与1957年对比,产值增长183.6%,年平均增长13.9%,主要产品产量也有较大的增长。
(三)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6年)
这一时期的“文化革命”给机械工业造成巨大损失。工业管理方面,调整时期重新建立的秩序受到冲击,使用部门纷纷发展自已的制造力量,机械工业不合理的重复生产、重复建设的情况越发严重;在企业管理方面,调整时期建立的规章制度,基本上被废除,造成企业管理普遍紊乱,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生产方面,四分之一的骨干企业长期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科研工作也受到严重挫折。因此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停滞,加大了与国外水平的差距。
尽管“文化革命”给机械工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但由于广大职工的努力,机械工业的生产建设仍然取得一些成就。例如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在内的基本完整的西南机械工业基地。在鄂西、湘西建设了许多新的机械厂,特别是规模巨大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在华中地区形成一个新的机械工业中心。在西北建成了各有特色的汉中(机床、轴承)、关中(机床、工具、农机配件)、天水(仪表、低压电器、农机、轴承)、银川(仪表、机床)、西宁(机床、拖拉机及内燃机)等的新兴机械工业基地。三线建设对改善机械工业战略布局具有深远意义,原来在沿海地区生产的关键产品,在三线地区都有了相应的骨干企业进行生产。
这个时期还试制出一批重要的新产品和成套设备,包括第二汽车制造厂冷加工成套设备,年产15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的成套设备,年产300万吨井下煤矿设备,250万吨炼油厂成套设备,20~30万千瓦水力和火力发电成套设备和33万伏高压输变电设备等。
(四)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77~1985年)
“文化革命”结束后,机械工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扩大了服务领域,改革了管理体制,调整了企业结构,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加速了技术引进和扩大产品出口,开展了老厂的技术改造。
1.加强产品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