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塑料薄膜蒙面时,它与骨架的粘合强度往往不够用,而又不宜缝合时,就要用把多余的边缘卷过来再粘合的方法,叫“粘边”。
5.校正
在蒙面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检查风筝骨架的正确位置,发现有扭曲、不对称等情况要随时校正,否则等整个风筝糊完以后再发现问题就不易校正了。
[第四节“绘艺”]
一、风筝的美化
美,是自古以来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在风筝上也不例外,除了它的主要方面——能飞以外,人们总希望它更美一些,而且飞中也有一种动态的美。对于不同类型的风筝,美的重要性也不同,或者说,美的含义也不同。富兰克林用来测雷电的风筝,马可尼用来代替天线的风筝和韩信用来把张良带上天空吹奏楚歌的风筝等,都是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至于它们的形状和色彩都是次要的。也可以说,在人们的眼里,它们能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就是最美的。可操纵的花样风筝,或进行“战斗”的战斗风筝,是用灵巧神奇的飞行来体现它们的美的。至于造型和色彩是第二位的,或者说是为完成技巧飞行服务的。
1.风筝的轮廓造型
一个风筝,不论它的图案和造型如何精美,只要在天空中飞得远了,我们从地面望去,往往只能看到它的外轮廓的剪影。即使飞得不远,图案和造型都能从地面看清,但这时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外轮廓的形状。因此,风筝的外轮廓的形状,在风筝的艺术效果里,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风筝的轮廓造型,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选择最有表现力的造型。例如要做一只老鹰风筝,选择什么样的造型呢?北京的鹰风筝、天津的鹰风筝、山东潍坊的鹰风筝,形状各不相同。如果以真鹰的形象为标准来衡量,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因为鹰的品种很多,飞行姿态又千变万化,这就要按风筝制作者各自不同的审美观点,选择他们认为最美的品种,最美的飞行姿态,来确定他们的鹰风筝的外形。在处理人物、昆虫、器皿等各种风筝的外形上,也要注意同样的原则:突出它们的特点,表现它们最生动的形象。例如钟馗拍子、各种蝴蝶、蝉拍子、钟拍子、瓶拍子等风筝,都是在外形处理上成功的例子。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的字形风筝,它们主要靠其外轮廓形状来表现主题的。放起来,一字高悬天际,艺术效果很好。
(2)利用多变的“软造型”。除了在空中形状基本不变的“硬造型”以外,在风筝上还有一些可以随风而动的“软造型”。如鱼的尾巴、蝴蝶的尾巴、人物的飘带、旗穗等。这些能动的部分给风筝增加了无限的活力,加强了艺术效果。在设计风筝时应充分加以利用。
(3)不忘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上的需要。如果在考虑风筝的外轮廓造型时忘记了风筝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强度方面的基本要求,就会在试飞时造成麻烦:因不平衡或不稳定而不能飞行,或因强度不够而空中解体,或因重量过大而飞不起来。因此,处理好造型与空气动力和结构强度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其统一起来,也是风筝外形设计需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2.风筝的构图
构图和外轮廓造型一样,对风筝的艺术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而且,风筝的外轮廓造型往往是和构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统一考虑的。这里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将它们分开。
(1)风筝构图的种类。风筝的构图,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写实的:例如鹰、燕、蝴蝶、蜻蜓以及其他各种鸟类、飞虫类,都是越真实越好,取其自然的美。
装饰性的:这是指那些从装饰美出发,对那些自然物做了适当的加工和变形的构图。
如蝙蝠风筝已与真实的蝙蝠在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它有强烈的装饰图案味道。沙燕风筝更不像真实的燕子,它完全是一幅人们创造出来的形象。这种装饰性构图在中国风筝上使用很多。
烘托性的:在风筝上,为了突出主题图案,往往加一些烘托性的构图,如软翅或硬翅人物风筝上的行云,就是烘托性的。
寓意性的: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寓意性的图案很多。如象征幸福的蝙蝠,象征长寿的桃子,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等。有些风筝上这些寓意性的图案构成了风筝的主题,而在另一些风筝上,它们则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2)中国风筝构图的特点。在中国风筝的构图形式上,有以下几个特点:对称:中国风筝大多是对称的,因此,多用对称形的构图。只是人物风筝的构图往往是不对称的,还有些侧脸的鸟形风筝也不对称。
镶嵌:在中国风筝上,有些图案是镶在其他完整的图形之中的,如沙燕风筝的膀窝里有时镶着蝙蝠、荷花等。
丰满:中国风筝的图案构图都十分丰满充实,即使留白,也让人感到白而有物,这种丰满的构图是中国风筝的艺术特点之一。
3.风筝的色彩
(1)风筝色彩的特点。风筝色彩的特点,决定于风筝与一般绘画在观赏上的不同条件。
①远。
除了大型壁画以外,人们观赏一般绘画的距离大都在几米以内,而放飞着的风筝与观赏者的距离少则十几米,多则几十或几百米。因此,在决定风筝的色彩时,这个“远”字是首先要考虑的。为了满足远效果的要求,风筝上的色彩要鲜明,对比要强烈,色块要大。
②动。
风筝是在飞行中观赏的东西,虽有人把美丽的风筝当作装饰品挂在房间里,但这不能作为我们考虑风筝艺术的出发点。飞是风筝的生命和灵魂,它真正的美是与飞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考虑风筝的色彩时,必须首先从“飞”字出发。这样,除去“远”之外,就是“动”了。必须以飞行中的效果为出发点来设计色彩。这与远效果的要求是统一的,也要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色块大。
③透光。
还是从“飞”字出发,风筝在空中,经常遇到光从背面射来的情况。这时,不同颜料、不同材料的风筝就有不同的透光效果。处理得好,可以增加风筝的美;处理不好,就很难看。
有一次,在法国的南特市,碰到了几位年轻的风筝爱好者,其中一位女士拿着一个用旧报纸作的风筝,开始不以为然,当她把这风筝放上去以后,正好是逆光,报纸基本上成了黑色。原来她在报纸上挖了两个洞,糊上桔黄色的玻璃纸,这时这两个地方就像两只眼睛,放出美丽的光彩,动人极了!这件事使人久久不能忘怀,深感到在风筝的美术处理中,应很好地利用自然透光的效果。
为了达到透光效果,必须选用鲜明、大块对比强烈的透明颜色。中国传统方法绘制风筝时使用“品色”的原因之一,就是取其透光性好的优点。以天空为背景飞行着的风筝,是以天空为背景的,在考虑风筝的色彩时,不能忘记这个因素。中国传统的风筝“黑锅底”,只有黑白两色,但放到天空中十分醒目。还有穿着红袍的钟馗,黑色膀窝里镶嵌着大红蝙蝠的“瘦沙燕”等等,它们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时显得格外鲜艳夺目。但天蓝、灰蓝等色彩,在风筝上就很少应用,因为放上天空很不明显,飞得远些就看不见了。
(2)中国风筝用色的基本原则。传统的中国风筝几乎只使用品红、槐黄、品绿和“锅烟子”(黑色)这四种颜色。但画出来的风筝却琳琅满目,绚丽多彩。这就是风筝制作者巧妙地运用色彩的结果。他们用色的基本原则是:鲜艳、对比强烈、色块大。
品红、品绿、槐黄和黑,这几种颜色大部分都很鲜艳,它们之间的对比是较强烈的,再加上黑、白线条的运用,就可以更加强对比的效果。大色块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使用大色块;二是把一些同样的小色块加在一起,从远处看就是一个大色块。这几种颜色在蓝天上都很鲜明,只是对绿色的应用要稍加注意,最好不用绿色与蓝天直接相接,而是给它加绘上其他颜色的边框,使轮廓更加突出。
除上述的美化问题之外,“绘”艺中还包括:色、底、描、染、修五个方面,现分述于后。
二、颜色
现在制作风筝有很多颜色可供选择,因此,大家都没有把解决颜色问题看得很重要。
但是,过去没有这么多价廉的化学染料和机制颜料,风筝作坊里所使用的颜色有很多是自己制作的,它们不只价廉,而且物美——色艳而耐久。在此把以前老艺人传下来的几种颜料制配法介绍给大家,一来可以帮助了解历史背景,二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许还有一定的用处。
1.取黑烟子法
以前绘风筝时,黑色不用墨,而用锅烟子。因为用锅烟子制的黑色,不但自取自用很少花钱,而且黑色浓重乌黑不透明,这是墨所达不到的。用茅草、木柴做饭,日久锅底必积满厚厚的一层黑烟。用管帚轻轻扫下(切不可用铁器刮),再兑人事先熬好的牛皮胶水,调匀后放在温火上熬熟,再用水解匀,放在杯内,等杂质下沉后,漂其上面的净液即可使用。木板印刷所用的黑色不用胶兑,而用淀粉煮成稀粥状,然后下锅烟子搅匀,即可刷版。用这种黑色印画,即不粘纸,又不掉色。
2.煎胭脂法
先将采得的紫草梗(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呈椭圆形互生,叶面粗糙,夏天开小白花,其根皮紫色,干后可用)杵碎,去其木梗,每50克可得约35克,加上叶子七八片,用雪水放在砂锅里煮开后,用文火轻煮到紫梗软,捞起按碎,再熬至六七次发出气泡为止。然后将紫汁滴在瓷碗内,滤去渣滓,再放火上熬干,则成紫膏。
3.煎槐黄花法
将槐树花去梗晒开,加石灰在锅中炒碎,再将煎好的矾水倒入锅中,用棒搅出黄水汁(此汁可用来配制其他颜色),剩下的粉质黄色可加胶或浆糊绘制风筝用。
4.制蓝靛法
采蓝靛草(又名寥蓝)放入缸中,加水沤渍,待发酵后,加石灰用木棒搅烂,成靛水,再滤去杂质,制成膏状称“花青”或“靛青”。这些“膏”用时加水溶开即可使用。
5.三绿
先用乳钵将色研细,或用手蘸水捻细,然后加稀胶水,胶不可浓,浓则不娇艳。用时取表层细液,底下沉色可再研制。
6.合胶矾法
将白矾研成细粉,用开水冲成矾水,澄清去碴,将好胶入锅熬化,用水冲稀,倒入矾水中,用舌试尝,如味太涩则是矾多胶少,如味淡则是矾少胶多,舔其味发酸则正好。夏天用要矾多些,冬天则矾少些。自从中国市场上可以买到化学染料以后,绘风筝就多用“品色”了。这是一类水溶性的染料,能完全溶于水,没有不溶的颗粒,因此使用这些颜料可以不加胶,所以在一些纸上涂刷以后,干燥时并不收缩,重量增加极少,而且透明度高,透光性更好。用品色绘的风筝逆光时格外鲜艳明丽,是其他不溶性颜料所无法比拟的。常用的品色有品红(大红)、品绿、槐黄、湖蓝、青莲、玫瑰精(紫红色)、酸性桃红、碱性橙黄等。“品色”的缺点是有几种颜色(如黄、绿等)耐久力差,时间一长会褪色。
现在有了更好的透明色,那就是给水彩色加色的“彩色墨水”,如三环牌彩色墨水,十二色一盒。它的鲜艳程度不亚于“品色”,但耐久力比一般品色强得多。但价格也比品色高多了。此外国画色、水彩色、水粉色和丙烯色在绘制风筝时都可使用,只是最好不大面积使用。黑色除墨和锅烟外,还可用碳素墨水等。对于用尼龙绸、锦丝绸、无纺布、塑料膜和其他新材料制作蒙面的风筝,美化时所用的色彩也有新的要求。如丙烯颜色和塑料油墨可以用在这些材料上。此外,在尼龙绸和锦丝绸上还可以用印染的方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底的处理
有很多风筝在绘画之前,要先上底色,这里就讲一下底色的处理。例如制作蜻蜓或蝉风筝的翼在绘制纹理之前,就必须先上底色。红蜻蜓用红底色,绿蜻蜓用绿底色,蝉一般用黄底色。
这种底色一般在未糊之前上好。因底色上大面积着色,要求均匀或渐变,往往先把纸或矾绢铺在桌面上,在表面先用板刷刷上一层水,使其湿润后,再用板刷均匀地涂上透明色,等稍晾一会,还未完全干时再刷一次,直到适度为止。待完全干后用熨斗熨平。如果没有渐变色的要求,则可用染色的办法处理底色。把溶好的色放入平盘中(如洗照片用的平盘),把纸或绢裁成小于平盘的宽度,用手拿纸(或绢)一端的两角,使它浸入色水中,然后沿盘边轻轻拉用,则纸被全部浸湿着色。等全张纸都拉出色水以后便轻轻地把纸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上,像晾晒被单一样,待干后熨平便可使用了。如能买到事先染好的彩纸、彩绢也可直接使用,不用自己染了。
四、描线
准备好有底色或无底色的蒙面材料以后,就可以开始绘画了。画前先要在白纸上用墨线绘好1/1的“大样”,各细部花纹都要绘出,只是不用上色。把准备好的蒙面材料铺在“大样”上,用毛笔勾出全部线条来,根据图案的要求,有黑边的全用墨线勾出,大黑面用墨染好,个别图案是白边或色边的用白粉或颜色勾出。对于描线的要求是:准确,均匀,流畅,对称。
五、染色
指着色。对于没有矾过的“生纸”、“生绢”在勾画的图案上着色之前,先要在着色部分用笔上一遍胶矾水,待干后再上色。凡较大面积地着色,尽量多选用透明水色,小面积着色可用不透明的颜色。如在特殊情况下,要大面积地着不透明颜色时,一定不可上得太浓、太厚,否则会引起蒙面的局部僵硬或局部抽缩,使整个蒙面无法使用。
六、修饰
指染完色以后的修饰和勾勒方法,与绘画同,这里就不详述了。
[第五节典型技术示范]
一、蝴蝶风筝的扎制
众所周知,蝴蝶是制作风筝的最佳题材,因为“蝴蝶”的面积大、重量小,骨架结构容易处理。另外,“蝴蝶”的色彩异常绚丽,无论是放升到空中还是陈挂在墙上,都十分惹人喜爱。下面介绍的“蝴蝶”和真蝴蝶大小相近,动态也和真蝴蝶相似。放飞时,经常招致追逐、扑打。幸好有特制的线盒,可以灵活地操纵、控制,使其免遭横祸。
一个“蝴蝶”共有四根骨架条。选择较老的竹子,劈成5~6毫米宽的条,截成约150毫米长的段,去掉表皮和内瓤,刮成楔型的薄片,使其中的一定范围内符合所要求的正面的尺寸。刮削过程中要随时透光观察,看看刮的是否均匀、平整。刮好后烤弯,烤弯时,火候要略大,要使使用的范围内变成均匀的浅褐色,但不得焦煳。然后,截取与图样要求吻合的部分。同样弯度的竹片即可做上膀条,只是截取的范围不同。故截取时,要分清上膀条和下膀条。用精制的刀片劈成截面形状为矩形的4对细条(4对细条从始至终都要分别放置,不得混乱),再将各对细条刮削成所要求的侧面的尺寸。刮削时,要将两根细条并拢、对齐。刮削动作要轻,刮削次数要多,以保证均匀、平整。两根细条还要经常翻面、调头、变换位置,以减小误差。整个刮削过程要在平滑的木板或塑料板上进行,不可用金属板或玻璃板,以免加剧刀刃的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