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人——一个朴实并充满激情的民族,一个离大地最近的民族,一个敢歌敢泣的民族。他们崇尚火,崇尚光明,至尽仍然保留着“火种崇拜”的传统。
“阿细”为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人崇尚火,据说远古的时候人类是吃生食,自从发现火的用途后就学会了吃熟食,阿细的先祖们为了感谢火,就每年定期地举行祭火仪式,一直流传至今。
阿细人从生下来时要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以及很多活动都离不开火,一生都与火结缘,所以阿细人把火尊为神。
阿细男子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居住在云南省弥勒县彝山怀抱中的红万村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火仪式,其回归自然如痴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称得上是东方的狂欢节。
红万村彝族阿细人的祭火神节是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节日的形成,与信仰万物有灵的阿细人对火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阿细人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了阿细人与火的渊源:“相传远古时候,阿细先民与兽同处,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一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一样红彤彤的东西自天而降,落入树洞。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就用树枝撬树洞,结果撬出了火。火吓跑了野兽,驱走了寒冷,在大火中难以逃生的动物成为美味的熟食品。”
人们渐渐认识到火的种种好处,于是想办法把火种保留下来。但由于不能对火加以很好地控制和利用,不是火种被雨淋熄,就是山火肆虐。人们开始对火的功能和威力感到惊奇和神秘,对火又敬又怕,自然想象出有一种神灵在主宰着火。
狂欢的祭火节
相传,一年冬天,天寒地冻,一个叫“木邓赛鲁”的年轻人受先人用树枝撬出火的启发,用两根坚硬的栗木相钻,钻了3天3夜,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他把钻火的技术传授给人们,并教大家保护火种。自此,彝族人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于是,人们把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视为主宰火的神灵,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于每年二月初三,也就是“木邓赛鲁”钻出火的那天,举行盛大的祭火仪式祭奠他。
祭祀当天,在村里等候的壮年男子和未成年的男童,分成两组,悄悄地集中到村外事先选定的隐蔽处进行化装和纹面纹身。他们用于化装的颜料大多以本地土制的红、黄、白、黑、褐五色为主要颜色,其代表图案以象征动植物图案和五色连环图案为主,动物图案表现了村民们的动物崇拜,五色连环图案则象征着对土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崇拜,他们把这些五颜六色的颜料,按照各种图案涂抹在全身上下后,又用棕叶和松果树叶编织成各种近似野兽图形戴在头上,有的头上还插着飞禽羽毛和兽皮等装饰品,腰部用棕叶、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编织的“裙服”围住下身;也有的模仿原始人类用树皮、树叶遮体,用粗狂的跳动和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激情,用近乎虔诚的传统方式,来表现古代先民生产生活过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同时用各种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势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含意。
成年男人有的为显阳刚之气夸张地装饰自己的阳具,传说这样子的男子汉才能威武地成为火神的忠实卫士。为了显示自己的阳刚之气,红万村的男子们想出了各种绝招,有人用动物的标本装饰自己的强健体魄,有的用芭蕉花的箭苞暗喻自己的雄壮,也有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全身抹了泥巴,还有的人披挂上树叶衣,故意不露“声色”,众人皆露,唯我独藏的架势。
大约在下午4时,由村里精选出来的祭火人员,也在村里的老毕摩的率领下,先抬着供品祭器来到村头祭祀龙树。“毕摩”带领几位长者在高大苍老的“神树”前,摆上拱桌,桌子上放两碗酒,倚着树干敬上4柱香,用一只大公鸡绕了几圈,口中念念有词,“毕摩”双手合拢夹住一根木棍慢慢在松木下转动,大约过了几分钟后,只见一股清烟从火神的手下升起,紧接着一团火慢慢地燃烧起来……
这时,旁边的人们都禁不住一起跳着、笑着、吆喝着高呼:“新火种诞生了!新火种诞生了……”一直站立于火神两旁的男子便也恭恭敬敬接过火神赐给的新火种放进盆里。随着毕摩一声令下,前后两个年轻力壮的纹身男子将精心扎制的“火神”抬起,随着火种和“火神”被抬起,鞭炮声、锣鼓声、牛角号声轰然响起,人们欢呼着,喊叫着“木邓赛鲁(火神)木邓赛鲁来罗……”以捆绑着许多木刀的树枝为“火神”开道。“火神”威风凛凛、神灵活现地穿小巷、走大街周游全村。游走的队伍喊着“木邓赛鲁来哟喝——哟……”的变调彝语,手舞足蹈,一会走,一会跑,做出夸张的鬼脸,人群到哪里,笑声就到那里。
欢乐的舞蹈
人们将“火种”送到村中最大的场院上,点燃篝火,纹身遮面的人模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即兴表演,狂舞纵欢,有的用小筛子做月琴,短棍做笛子,长棍当二胡,不管手里拿着什么物件都成了“乐器”,而乐声都是从人们嘴里发出来的,有的人嘴里哼着即兴自编的土著歌谣;有的呼叫着踩火堆、跨火栏、射火箭、转火磨、闯火阵,就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人们恋恋不舍地将自己手中的“兵器”、“乐器”投入篝火,意味着污秽邪魔已被火烧尽,“火神”会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
就在这时,随着粗犷奔放的大三弦声响起,不分男女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阿细跳月”,尽情挥洒一年中最大的快乐……
每年的彝族“祭火节”简直像一个盛大的化装舞会。在天籁般醺醺的气氛中,幽幽火光从朽木中钻出,彝族同胞脱去外衣外裤,蒙着脸,围着火堆,载歌载舞,以示烧尽过去的晦气。他们穿着各种古怪离奇的服装,别出心裁的装扮,在迷幻的声响中摇曳着时装步,载歌载舞。
夜幕降临,年轻的姑娘、小伙们通常会相约去体验浪漫的午夜……
问题在线
什么是“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阿细跳月,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至于阿细人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现在的阿细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老年舞缓慢轻松,随着笛子的节奏,男子的弹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坦然潇洒,喜而不露的翩翩起舞;女的则双手叉腰起舞,抬着脚,随着笛声、弦声拍着双手,旋转摆腿,时而围圈齐跳,时而相对而舞,保持着集体舞的阵容,温雅自如,情趣神怡。青年舞是在老年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时,先调好大三弦和笛子的音凶,随即男青年率先背着大三弦舞,女青年随之而成队入伙,击掌伴跳,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队形随着音乐旋律而前后左右移动变化。青年舞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腾激越。充分体现了阿细人民英勇豪放的气概和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情。
探索指南
阿细人的祭火仪式,阿细人的裸露风情,阿细人的“阿细跳月”……关于阿细人的所有神秘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兴趣。保护、传承……人们在了解探索的同时,是否也该为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