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部落指的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苗族。岜沙,传说是蚩尤的后裔,一个无法逃脱关注的民族,正日益撕去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远古的部落,中国最后的武士,在贵州从江县生栖、繁衍,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部落。以前和外界的接触少,但如今也被现代的点点滴滴侵蚀着。
在距贵州从江县城7.5公里,有五个古老的自然寨,分别叫做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这里可能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苗族远古部落,男人狩猎,女人耕织,走进他们的世界,仿佛走入了时光隧道,日月回转,山河倒流,疑入战国时代。在贵州,很多比从江县更偏远的侗乡和苗寨都已不同程度的受了外来文明的影响,但这只名叫岜沙的远古苗族支系,却顽强地坚守着自己古老的风俗,被人们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
岜沙男子
岜沙男子的典型装束是身背腰刀,肩扛火枪,手牵猎狗,身穿左衽右开的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骤眼望去,一如古代武士。而他们的妇女服饰简约,大都身着黑色对襟衣,百褶短裙,配以色彩鲜艳的刺绣。
自古以来,岜沙人崇拜树,最盛大的祭祀仪式就是拜树神,每个岜沙人在有生之年都会种一棵树,待到离开人世时,便以此树为棺,安然长眠。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是大自然的子孙,人的一切都是树给的:远古的先民为避野兽栖于树上,后来以树为材建房筑巢,树给人提供取暖用的柴、做工具的料、以及饱腹的果实。最老的树就是最古老的祖宗,老树就像祖宗一样的时刻保佑着他们。
岜沙山寨植被茂密,这是几百年来自觉爱林护树保护生态的结果。耕地稀少的岜沙苗人,多年来主要是靠卖柴维生,但寨中有严格的规矩:村人卖柴,一人一次只能徒步挑一担柴到城中,仅解决油盐之困,不许以此赢利;不许动用畜力车、机动车外运木柴,绝对不许外地汽车来寨子里收购木柴;绝对不允许在一个地方砍柴,确保山寨周围树林能够休养生息、平衡发展。
岜沙人安于这种贫寒但却从容的生活方式。因为在每一个岜沙人的心中,都铭刻着一段先人的古训:
很久以前,岜沙人也曾为改善生活而过度砍伐,结果导致田中无水、林中无兽,泥石流濒仍,环境恶化。寨中长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思冥想,想出一个“苦肉计”,让自己儿子充当了“乱砍滥伐”的“罪魁祸首”,然后课以重罚“三个一百二”谢罪乡里:120斤肉,120斤酒,120斤米。这样的惩罚对于生活贫困的岜沙人来说,足以一生难以翻身,此条禁令写入“寨规”,从此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当长江洪灾肆虐时,当地球被沙化所威胁时,当整个生态向人们发出警告时,人们才发现,生态的保护是如此重要,人类与生态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的。
而远古的岜沙早就懂得这一道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与每一棵树对话,与每一条河交流,与每一座山拥抱。绿色的田野,丰富的植被,是他们的杰作,他们知道人类与生态的密切关系。
岜沙人虽然还固守着古老的传统,但是很多观念并不落后。在岜沙,男女之间的恋爱交往与季节一起循环,春、夏、秋三个季节中,分别有三个关于恋爱的节日:
正月里,男女青年们跳花坡、吹芦笙、游方。
到夏季水稻扬花受粉的时节,青年们便聚集到树林中去“荡秋千”。那秋千是用稻草搓成粗大的绳索,系到大树上,小伙子和姑娘就一双一对地跳上去。秋千荡得越来越高,姑娘的叫喊声越来越大,小伙子就把姑娘紧紧地抱在怀里,继续往高处荡去……
秋收时节,岜沙的“闹姑娘”开始了。白天,小伙子和姑娘各人带着自家的饭团,结伴相约,收稻劳作;晚上就聚集在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抱几个姑娘,姑娘们也很乐意让小伙子抱,姑娘被小伙子抱的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小伙子想娶她回去做老婆。如果姑娘没有被抱过是件羞愧的事。如果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那个姑娘在岜沙人眼中可就是顶顶出众的美人。
所以,凡是有外乡人来到岜沙,姑娘们必定千方百计留他住下,再用各种方式去逗他。岜沙姑娘非常大方,常会把胆小的人吓得狼狈逃跑。
岜沙妇女
抱姑娘也有严格的规矩,不可以逾越界限,否则,那姑娘和小伙子就会被严厉惩处,还会被赶出寨子。
这里的成年男子都会背着一支猎枪。岜沙部落虽然有森林,但是早就已经无猎可打,并且岜沙人的枪是祖上传下来的,很多都还是最老式的火药枪,有的甚至都已生锈,根本不具有杀伤力。而且他们生性良善,不会滥杀。离城市又远,并不会对文明世界构成威胁。
但尽管如此,许多岜沙人还是不肯放下枪。在岜沙社会中,男性还是家族的支撑者,因此,岜沙男人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和耕作技术的高超,还特别强调外在的装束和身体的标志。枪就是这种标志的最突出体现。
岜沙人这样在乎枪并不说他们尚武,这是有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苗族是个很苦难的民族,当时蚩尤被黄帝打败,被迫向南迁徙,岜沙人坚信自己是蚩尤的后代。清朝时期,他们再一次遭到攻击,他们为了抵御猛兽来袭和追兵的攻击,枪不离手。几百年过去了,枪虽然失去了打猎和自保的意义,但是却成了他们的一种图腾。
澳大利亚史学家格迪斯在他的《山地民族》里就说过,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因为这两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是依靠战争和迁徙完成的。在苦难的经历中,他们顽强地生长,并顽强地保留着可标志自己血脉的东西。
苗族是个苦难的民族,岜沙苗族也同样如此,枪是岜沙人的一种固执,是他们的精神信仰。他们信奉自然力量,他们从不允许外界人开着车来自己的部落里砍伐树木,并且在那里如果有树木被砍伐或者死掉,他们会马上再重新种植。
对他们来讲,生态是至关重大的事情,太阳和树木是他们心中的神,并且这个民族的自强不息才会让这个部落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生存并发展。
长老就像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岜沙人大多数都还是以耕种为主,主要就是种水稻以及一些政府扶持的果树等经济作物,能够自给自足。
另外岜沙人对树有着特殊的感情,每个岜沙的孩子出生后,父母都会为他种植一棵树,让树随着孩子成长。如果这棵树被风刮倒或是被人砍掉,他们会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人死之后,家人会用这棵生命之树为其制作棺材,埋葬的时候不是立一个墓碑,而是再种上一棵树缅怀已故的亲人。
岜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他们自有一套解决问题的体系,年纪较大、代表权威的长老们便是这里掌管一切的人,就如同很多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部落里面的大小事情都是由长老们商议,就连乡里的干部来到这里推广一些政策都是要先找到长老们征求他们的意见。
由于岜沙人对树木的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优美,而岜沙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和谐日子。
问题在线
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岜沙人的民俗文化?
岜沙苗人在幽幽的漫长岁月中,积淀了太多独具的文化底蕴,而这些又恰好是其他地区的苗族所不具备的。在岜沙苗寨,你首先见到的恐怕就是岜沙人服饰和头饰了。黔东南州的其他苗族服饰多以豪华的银饰来陪衬,稍一走动就玎玲作响,而且衣服的色彩也艳丽无比。但是岜沙苗人的服饰却与此大相径庭,他们既没有豪华的装饰,也没有艳丽的色彩。他们的穿的是一身青色无任何点缀的无领左开衽铜扣青布衣,大裤管的青布筒裤。西江、郎德等地的苗寨的苗人头饰很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似乎与岜沙苗人相差甚远。岜沙人追求的是一种散淡的,不加任意修饰的自然美。在头饰上,几乎没有半点修饰。其发型的奇异却是少见怪异的,中间一条长长的发鬏,而周围则是光光的。如果你是看花了眼的话,还以为是回到了远古的某个时期呢!那样长的发鬏在现在哪里还能寻着呢?
标新立异吗?绝对不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乃是散淡和自然,而他们的意识里似乎从来就没有标新立异这样的概念。那么,它究竟有何渊源在里面呢?
其实,这样的发鬏是来源于一个有些遥远的传说故事。明朝时期,某个月黑星稀的夜晚,有一个强盗趁着夜色潜入了岜沙,欲行窃。不料,他还未得手时,就被一个夜归的村人发觉。村人一边鸣放火枪,一边大声呼叫,强盗仓皇逃窜。一时间,村中大乱,鸡鸣狗吠。这时,一村人在情急之中一把抓住了一个正从身边窜过的男子的头发,并大喊强盗被捉住了。众村人凑拢来用火把照看时,才发现是村中一哑巴男子,而强盗却趁着这一间隙迅速的溜走了。于是,当晚寨老就召集村中所有年满十四岁的男子来商议以后如何防盗。大家认为,如果留了独特的发鬏的话,那么晚上遇到强盗时,就算在黑暗中也能区别出村中人的。并且这种发型除了还可以方便耕作和狩猎外,也可以凭添些威猛之气。
发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留下来的。
从此,岜沙的男子只要一长到十四岁,就要行剃发的成年礼,将头发剃成发鬏状。而特有的服饰、发型以及时刻不离身的火枪已经在无形之中构筑了岜沙男人独特而又颇有意味的风度和魅力。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节日,岜沙苗人自然也不例外。岜沙人的特有节日是三月初三以后的丑日所举行的映山红节。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史料证实是在五百年前),岜沙就已经有苗人在此定居生活了。那时,他们过的是一种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日子。虽然日子过得有些凄清,但却也人丁兴旺。为了企求来年又是风调雨顺的丰收年,他们便把这个希望完全寄托在龙王的身上,便定于每年三月初三以后的日子,到河边一块草坪上的龙王石碑前用泥鳅和打来的野鸡祭祀龙王。由于那段时间正是映山红花开的时节,于是岜沙人就又将这个节日叫做映山红节。而且,这天既是祭祀龙王的庄严日子,又是男女青年们谈情说爱的美好日子。
岜沙苗人的婚姻和生育文化也是非同寻常的。
他们普遍实行的是内婚制,也就是兄弟和同姓之间不得成亲。在印度和美洲的一些地方所实行的内婚制主要是限于阶级和种族之间,而岜沙苗人部落的内婚制则是限于同一部落的不同姓氏间的。岜沙苗族部落共有十来个姓氏,他们分别是王、吴、唐、梁、贾、孟、蒋、刘、衮、易。这其中,衮、易两姓可和其他八个姓氏的人通婚。但是,衮、易两姓之间,王、吴等八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那是因为在千年以前,严禁通婚的姓氏已经结拜为把兄弟,而兄弟之间在岜沙苗人部落是不能通婚的。当男女结婚后,双方的父母一般都要向他们传授有关怀孕和生产方面的常识。妻子分娩时,家里就只能留丈夫一个人在屋内接生。而婆婆虽然不能进屋,但她却要守在屋外随时询问生产的具体情况,并告诉儿子相应的操作方法。只有等到孩子生下来后,婆婆方才可以进屋帮助料理产后琐事。
在娱乐方面,岜沙人最喜欢在大树上荡秋千,无论是平时,还是在节日里。并且,他们荡秋千的高度远非一般人所想象。长长的秋千绳,一荡就是几米甚至竟达十几米的高度,令人视之咋舌。此外,还喜欢吹叶笛和唱苗歌、吹芦笙。叶笛声清悦悠远,苗歌古朴浑厚,芦笙声婉转多变,响彻天宇和丛林,余韵不绝。
探索指南
文明是最野蛮的载体。五个距离县城并不太远的苗寨在媒体的强烈曝光之下,再也掩不住神秘,无数好奇的游客涌来,冲击着原本宁静的岜沙生活。于是,一些人剪去了头发,离开山林和树木,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虽然有的人在外面逛了一圈后又回到故土,但他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