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再次回家的时候,他家人听说苏秦要回来,把路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盛的酒宴,特地赶到洛阳城外30里的地方,跪着迎接他。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更是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父母更是嘘寒问暖,热情得不得了。苏秦看到这情景,前后对比,不由百感交集地说:“唉!同是一个苏秦,穷困的时候,没人理睬,父母也不把我当儿子,妻子不把我当丈夫看待。如今我居官富贵,他们都来捧我,如此奉承于我。人生在世,对权势、金钱、名利又怎能不追求呢?”
心胸狭窄者把羞辱变成心理包袱,而豁达乐观者则会把它看作是“激励”的别名。所以,你应该感谢人生道路上的羞辱:是它刺激你用执著战胜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失败感。感谢羞辱,你的斗志和毅力才能得以升华;感谢羞辱,你才能从羞辱中提炼出自身的短处与缺陷;感谢羞辱,你才能用羞辱激励完善自我……羞辱是人生道路上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击溃弱者,更能成就强者,曹闺就是最好的佐证。
所以,当你遭遇羞辱的时候,任何的反击都是疲软无力的。你只有通过加倍的努力获得成功,才是对羞辱最有效的反击。当你有一天功成名就,你才会明白,原来羞辱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别把残疾当缺陷
残疾不是一种缺陷,至少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的心灵仍是健康的。一个天生就没有手脚的人,却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公众人物和著名主持人,这就是日本青年乙武洋匡的成长历程,他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思考,更给我们带来了他与众不同的思想。
乙武洋匡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系念四年级时,就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人物了。他的自传出版后。7个月内就销售了380万本。日本TBS电视台也请他策划和主持“新闻的森林”节目。让那么多人注意到这个年轻小伙子的,当然是他身体上“五体不满足”的特征——从出生开始,医师就判定他是“先天性四肢切断”换句话说,就是“天生没手没脚”。
但乙武的魅力所在,却是他面对先天残疾的态度。励志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不少,但当乙武以短小到几乎没有的手脚、认真地在篮球场上进行他所谓的“超低空运球”的时候,还是相当令人感动的。更何况,在他从小至今的成长历程中,他既学习游泳,又参加运动会赛跑,甚至参加学校的橄榄球队,还积极从事社区发展工作,五体不健全对他来讲只是一个特征,而非“缺陷”。值得指出的是,乙武对于“残疾”却以个性化的体验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诠释,正如他在自传中指出的那样:“虽然的确不大有人会觉得‘残疾者才有吸引我的魅力’,不过也用不着在意,最后还是要看每个人自己的魅力。”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工作内容,也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尊’吧!也许社会的确不容易混,不过我可不想‘无可奈何’地工作。”
“一般人常说,‘要克服残疾’或是‘跨越残疾的限制’,我和我的爸妈却完全不适用这种形容词。因为我们没有把残疾当作一种缺陷。”
“小孩子很纯真,看到残疾者会问‘为什么?’只要解答了他们的疑问,他们就会毫无成见地接纳。我希望更多人问我,最好是当面来问我‘为什么?’否则他们如果把这个疑问一直留在心底,就会变成对残疾者的‘心理障碍’。”
人们注意到,乙武的成功其实来自于他对自己的充分自信。乙武说:“我认为我的个性是脆弱的,但我从来没有因为残疾而感到脆弱。”他觉得自己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个性脆弱的表现,但这与身体残疾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从他出生后第一个月,第一次与他的母亲见面时,他母亲超乎在场所有人的想象说了第一句话,“好可爱”,以及他在小学时的老师,刻意让他过着与正常小朋友一样的校园生活这两点来看,乙武能够以不同眼光看待自己的先天残疾,已是十分少见。
面对现在的成功,乙武有些不习惯,他说:“成了名人有很多的限制,像现在和女孩子一起走,别人看了觉得很奇怪,成为目光的焦点。”
乙武现在就有了盛名之累。不过,乙武相信,虽然成为名人对他来说带来不少限制,但也因此有机会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传达给许多人,这还是很有意义的事。例如,他会觉得,现在各界对他瞩目,或许过些时候就不会再有人去评论他,他不愿自己只是带起一股热潮,而希望能够有持续性。目前,他通过媒体,一方面接受访问,把自己成长的一些想法告诉别人;另一方面,在他自己的节目当中也访问别人,传达别人的想法。
“既然有残疾者做不到的事,也应该有残疾者才能做到的事。上天是为了教我达成这个使命,才赐予我这样的身体。”这句话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我们应该善待失败——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教训,这样才能避免再次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避免了失败就会走向成功。罗森沃德是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西尔斯—娄巴克公司的最大股东,他也是美国20世纪商界风云人物。然而,这个做服装生意起家的富翁却也经历了许多创业时的失败与艰辛。
罗森沃德1862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少年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定居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
罗森沃德的家境不太好,为了维持生活,中学毕业后,他就到纽约的服装店当跑腿,做些杂工。罗森沃德从年幼时期就受犹太人的教育影响,骨子里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确信凡人都有出头之日,一个人只要选定了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往目标迈进,百折不挠,胜利一定会酬报有心人的。罗森沃德本着这种信念,十分卖力地赚了几百块钱。
“我要当一个服装老板。”这是罗森沃德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除了在工作中留心学习和注意动态外,把全部的业余时间用于学习商业知识,找有关的书刊阅读。到1884年,他自认为有些经验和小本金了,决定自己开设服装店。可是,他的商店门可罗雀,生意极不佳,经营了一年多,把多年辛苦积蓄的一点血汗钱全部亏光了,商店只好关门,罗森沃德垂头丧气地离开纽约,回伊利诺伊州去。
痛定思痛,罗森沃德反复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最后,他找出了缘由: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又是一种装饰品,它既要实用又要新颖,这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而自己经营的服装店,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任何新意,再加上自己的商店未建立起商誉,没有销售渠道,那注定要失败的。
针对自己出师不利的原因,罗森沃德决心改进,他毫不气馁继续学习和研究服装的经营办法。他一边到服装设计学校去学习,一边进行服装市场考察,特别是对世界各国时装进行专门研究。一年后,他对服装设计很有心得,对市场行情也看得较为清楚。于是,决定重振旗鼓,向朋友借来几百美元,先在芝加哥开设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店,他的服装店除了展出他亲自设计的新款服式图样外,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对已定型的服式改进,甚至完全按顾客的口述要求重新设计。因为他的服装设计款式多、新颖精美,再加其灵活经营,很快博得了客户的欣赏,生意十分兴旺。两年后,他把自己的服装加工店扩大了数十倍,改为服装公司,大批量生产各种时装。
从此以后,他的财源广进,声名鹊起。
谁都可以创造奇迹
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高山,更可以创造任何奇迹。在美国,有一个越战时期的军人,他是一个有手无腿的残疾人,却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名字任何一个美国人都耳熟能详——鲍勃·威兰德。他并不是靠越战时期作战的英勇和赫赫战功而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的,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他是意志的化身、他是勇气的象征、他是奇迹的创造者。在教育后代的时候,人们会说,要像鲍勃·威兰德那样!
1969年,当鲍勃·威兰德刚刚23岁的时候,他以大学的棒球主力队员而闻名。这个时候,他接到了让他应征从军远赴越南战场的征兵令。不幸的是,在他刚到越南的第二个月,他就在越南西贡市近郊的亚热带密林中踩上了地雷,腰身以下顷刻间不复存在。他由一个高190厘米、体重90公斤的魁梧男子变成了不足一米高,有手无腿的半截人。
面对这样的人生遭遇,灰心丧气以至轻生厌世都是可以想象的,但是鲍勃·威兰德没有,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
鲍勃·威兰德告诉关心他的人:“我是不会求助于别人的。”他对人们说:没有了双腿,我还有双手,我可以用双手代替双腿。在医院里,他拒绝护理人员给他更衣,上下楼梯他也拒绝护理人员搀扶。“我有双手,我什么都还能做。”他这样告诉护理人员。开始他很吃力,但不久他就行动自如了。后来又学会了自己驾驶汽车,又重新踏进了洛杉矶的大学校门,甚至考取了体育教师的资格。鲍勃·威兰德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美国人,也感动了一位时装模特的芳心,她依然冲破世俗的压力,与他相携走进结婚的殿堂,结为伉俪。
不久,鲍勃·威兰德又做出了一个令所有美国人瞠目结舌的举动,他要用手跑完从洛杉矶到首都华盛顿的5000公里路程。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决定。
5000公里路程,沿途既有连绵起伏的山路,也有荒芜人烟的戈壁沙漠,也有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他的家人都极力劝阻他,舆论也在积极赞美的同时奉劝他为了身体三思而后行。但是鲍勃·威兰德下了决心,他说:“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残疾人。只要是你想做的事情,那你就一定能够做到,就看你想不想做了。”
伟大的鲍勃·威兰德上路了。从一开始起程,他就成了美国舆论的焦点,几乎所有的美国报刊都始终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所到之处,他都受到了空前的欢迎。无以计数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儿女到鲍勃·威兰德的经过之地等待他的到来,他们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人就是那个征服自己的人,就是那个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困难的人,就是那个从来也不求助别人的人。
他耗费了整整3年零8个月又6天的时间,用自己的双手,走完了从美国西部的洛杉矶到美国东部的华盛顿,跨越整个美国大陆的5000公里路程!其间,经历过45摄氏度的沙漠高温,经历过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爬上过海拔2400米的山路要塞。但坚强的鲍勃·威兰德都战胜了它们,他最终走到了华盛顿。
在他临近华盛顿的时候,整个华盛顿,或者说整个美国,万人空巷,像欢迎一支作战凯旋之师一样欢迎他的到来。
在美国,他的名字是勇气、坚强、意志的代名词。他的那句话已经深入人心,激励着每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我是不会求助于别人的,谁都能够创造奇迹。
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高山,威兰德用自己超乎寻常的行动再次证明了这句话。一个有手无腿的半截人,竟然学会了驾驶汽车,考取了体育教师的资格,甚至用自己的双手,横跨整个美国大陆的5000公里路程。他用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奇迹。如果我们将威兰德的精神学到手,那么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自强不息从恶运中崛起
只要自强不息不懈地努力奋斗,就能够从恶运中崛起,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贫困使他无法上学,只好背起简陋的行装,去嘉义工作,当米店的小工。16岁时,王永庆决意创业,他求父亲为他借到200元台币做本钱,开了一家小米店。
小米店开始时困难较大,附近的居民都有米店关系,一时插不过去。王永庆不气馁,一家家去推销,并把米中杂物拣得干干净净,有时还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过硬的服务水平,逐渐赢得了客户,生意越做越好。接着,他开设了一间碾米厂。当时他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厂,条件比他优越,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每天苦干十六七个小时,终于压倒了别人。后来,他又办了一家砖厂。抗日战争期间,米厂被日军飞机炸塌了,但他很快又办一家更大的米厂。
抗战结束后,台湾光复了,王永庆打入了木材市场,惨淡经营。直至20世纪50年代,台湾建筑业蓬勃兴起,木材价格猛涨,王永庆趁机由小商人变为大商人。
当时的台湾资源贫乏,许多工业材料都缺乏,塑胶原料便是其中之一。王永庆与其他一些商人雄心勃勃地合资成立了一座聚氯乙烯工厂,以120万美元从日本取得了技术,在1957年开始投产,并把公司名称正式定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王永庆是主要股东及经营者。这项投资在当时的台湾是极冒风险的,一个化学家预言王永庆要破产。难关确实一道又一道,日本产的塑胶粉充斥台湾市场,而台湾塑胶加工业尚未完备,“台塑”的聚氯乙烯就更无人问津了。一些股东心灰意冷,纷纷退股,“台塑”面临夭折的危险。王永庆没有退缩,他变卖了自己的所有产业,毅然购下了“台塑”所有产权,独自经营。他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加大量地生产,但同时提高质量,投资70万美元更新设备。结果质量提高了,降低了售价,打开了市场。二是在1958年投资“南亚塑胶加工厂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台塑”的聚氯乙烯加工制造各类塑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