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点信心。希望是什么?是引爆生命潜能的导火索,是激发生命激情的催化剂。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将活得生机勃勃,激昂澎湃,哪里还有时间去叹息、去悲哀,将生命浪费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上?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不忘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就一定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挑战自己弱点的拜伦
拜伦说:“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困难的环境和不好的条件,最能磨炼人的素质,增强人的才干,对人的性格有着特殊的锻炼价值。只要你肯努力,就能够走出困境。
拜伦是英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著名诗人,也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拜伦上小学时,因跛足很少参加体育运动,身体虚弱。有一天,他正站在操场边上看别的同学打球,一个健壮而顽皮的名叫印司的学生看他好欺负,非拉他去打球不可。拜伦一再推托,印司仍不肯轻易放过他,便想了个坏主意当众羞辱他。印司找来一只竹篮子,强迫拜伦把一只脚放进去,“穿”着这只篮子绕操场走一圈。拜伦很难咽下这口气,握紧拳头,真想狠狠打印司一拳。可他转念一想:“我怎么打得过他呢?”无奈只得忍气吞声,“穿”上竹篮,一瘸一拐地绕操场走起来。在场的同学见了,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拜伦内心痛苦极了,忍了又忍,泪花在眼睛里转了又转。
事后,他想:我受印司的当众侮辱,就是因为我体弱。好!从明天起,我也要练习打球,打拳,我就不信跛足练不会这些!果然,从第二天起,他开始刻苦参加各种运动,锻炼身体。为了减肥,他不吃肉,时常吃果子酱,饿了也忍耐着,只吃一些饼干,喝一点水。一年半以后,他的体质显著增强了。不久,学校举办运动会,他参加了拳击比赛,又恰好跟印司分在一个组。比赛开始了,笛声一响,两个人激烈地争斗起来。人们都以为跛足的拜伦注定要输。可是,时间过了很久,健壮的印司气力渐渐不支,拜伦却毫无倦意,越打越冲。忽然,“噗”的一声,拜伦一拳把印司打倒在台上。观众热烈地鼓起掌来,庆贺拜伦意志、力量和耐力的胜利。
拜伦13岁那年进入了著名的哈罗中学读书,这里使他感到窒息。学校的制度十分苛刻,学生动不动就受罚,一个个被弄得像木偶似的。还有,学生中年龄大的欺负年龄小的,强的欺负弱的。
看不惯这一切的14岁的拜伦就开始写诗,以慰藉自己的心灵。
17岁那年,他进了著名的剑桥大学学习,这里同样沉闷得很。老师照本念,学生照本读,没有一点新内容、新思想。尤其使他不能容忍的是许多学生喝酒赌钱。喝就喝个酩酊大醉,赌就赌个痛痛快快,否则就被看做没出息。他感到周围污浊一片,几乎不同别人来往。他不喝不赌,喜欢骑马、击剑、游泳,或者关在屋里,埋头读书,醉心写作。他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接受了法国的启蒙思想。热情奔放和追求真理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他把社会的不平、世态的炎凉、家境的沉浮、个人的坎坷,都纳之于笔下。一首首光耀千古的诗章在孕育着。
19岁时拜伦发表了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刻》。
对于这一作品,著名的评论家亨利布莱汉姆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了攻击性的言论,拜伦年轻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出于报复心理,他在21岁那年又发表《英国吟游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这一作品。
1809年6月,拜伦离开剑桥,前往欧洲大陆旅行。
拜伦在途中写下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第一、二章于1813年出版后,震动了欧洲的诗坛。这部长诗使拜伦名闻天下。
不懂外文的著名翻译家
只要肯努力、肯动脑,就能够弥补才华方面的不足,克服能力方面的障碍,取得一般人看似根本不可能的成就。
林纾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林译小说”曾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文学界,他被称为翻译外国文学的权威与大师。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林纾竟一句外语都不懂。
林纾因父亲早死,靠寡母维持生活,早年生活很贫困,但读书很刻苦,尤其对古典文学下了不少工夫。到他20岁时,已博览群书,有数千卷之多,奠定了深厚的文学根基与学问基础。1882年他中了举人后,便放弃科举之学,专心致力于古文研究。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林纾萌发了翻译外国小说的念头。他有一位朋友王寿昌,曾留学法国,携带了不少法国小说回来。两人在一块聊天时,王寿昌介绍了小仲马的《茶花女》的故事情节,林纾听后大为感动。于是,两人协议把其介绍给国人。正好王懂外文,林又有很好的古文学基础,于是合作开始了。他们最先翻译出来的便是《茶花女遗事》,由王口述,林笔写。每译至男女苦恋之悲及伤心之处,两人竟抱头痛哭,真是声情并茂了。因此,此书译本出来,大受欢迎,一时是“伤心一部茶花女,荡尽支那浪子魂”。一炮打响,林纾名声大振,轰动了中国文坛。
于是,林、王开始了长期合作,先后译出了《黑奴呼天录》、《滑铁卢战血余腥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迦茵小传》等,均极成功,名重一时。这样,林纾走上了翻译外国文学之路,其“林译小说”脍炙人口,传诵一时。他先后与几位懂外文的留学生们合作,翻译了欧、美各国的小说,为外国文学传入中国做出了杰出贡献。
痛苦和快乐共同滋补人生
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携带着快乐和痛苦。快乐是一种营养,痛苦是比快乐更丰盛的营养,它们共同滋补着人生,让生命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
有一位做父亲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成了一名孤儿,孤苦伶仃,一无所有,流浪街头,受尽磨难。最后终于创下了一份不菲的家业,而他自己也已经到了人生暮年,该考虑辞世后的安排了。
他膝下有两子,风华正茂,一样的聪明,一样的踏实能干。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应该把财产一分为二,平分给两个儿子。但是,在最后一刻,他改变了主意。
他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把钥匙,抬起头,缓慢而清楚地说道:“我一生所赚得的财富,都锁在这把钥匙能打开的箱子里。可是现在,我只能把钥匙给你们兄弟二人中的一人。”
兄弟俩惊讶地看着父亲,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为什么?这太残忍了!”“是,是有些残忍,但这也是一种善良。”父亲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现在,我让你们自己选择。选择这把钥匙的人,必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按照我的意愿和方式,去经营和管理这些财富。拒绝这把钥匙的人,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生命完全属于你自己,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赚取我箱子以外的财富。”
兄弟俩听完,心里开始有了动摇。接过这把钥匙,可以保证你一生没有苦难,没有风险,但也因此而被束缚,失去自由。拒绝它?毕竟箱子里的财富是有限的,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但是那样的人生充满不测,前途未卜,万一……
父亲早已猜出兄弟俩的心思,他微微一笑:“不错,每一种选择都不是最好,有快乐,也有痛苦,这就是人生,你不可能把快乐集中,把痛苦消散。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你想要什么?要过程,还是要结果?”兄弟俩豁然开朗。哥哥说:“弟弟我要这把钥匙,如果你同意的话。”弟弟微笑着对哥哥说:“当然可以,但是你必须答应我,好好管理父亲的基业。如果你答应我的话,我就可以放心去闯荡了。”
两人权衡利弊,最终各取所需。这样的结局,与父亲先前的预料不谋而合,因为这时候最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看着他们长大的父亲。
20多年过去了,兄弟俩经历、境遇迥然不同。哥哥虽然生活舒适安逸,但是并没有沉沦,把家业管理得井井有条,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温和儒雅,特别是到了人生暮年,与去世的父亲越来越像,只是少了些锐利和坚韧。弟弟生活艰辛动荡,几起几伏,受尽磨难,性格也变得刚毅果断。与20年前相比,相差很大。最苦最难的时候,他也曾后悔过,怨恨过,但已经选择了,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一往无前,坚定不移地往前走。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他最终创下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理解父亲,并深深地感谢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