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选择中,很少遇到“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霍布斯的选择”与毛驴也许理想的人生,就是“有机会选择”。关于选择,人们有无数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自由还是屈服”乃至“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最沉重的命运还是:你别无选择。
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霍布斯的选择”,据说这个名词来自中世纪英国一位叫霍布斯的马场老板。无论谁来买马,他都答应,但是每次他只卖最靠近门口的那匹马,不允许挑三拣四。其实,“霍布斯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
在商业竞争不发达的社会,“霍布斯的选择”很多见,随着竞争的发展,这种不可选择的烦恼较过去大大减少了。可是另外的烦恼又找上来:太多的选择叫人眼花缭乱。当然,这总比没有选择要好多了,可是要从诸多选择中找到最优选择也并非易事。
如果选择只是限于买衣服,吃东西之类的小问题倒也无关紧要,可是小至人生道路的选择,企业经营战略的设定,大至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都有一个选择最佳策略的问题。
选择不容易,所以才有在两堆稻草之间饿死的毛驴。每个人都希望有选择,而且希望作出正确选择——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较好的,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呢?
什么是选择?可以看做一个判断和舍弃的过程,在多种可能性中找到最理想的一个,标准是效用(机会收益减掉机会成本)最大。
在作选择的时候你最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收益最大的结果也许并不是最有利的选择——如果它的风险也太大的话,比如在肯定得到10000元和只有十分之一的可能得到10万元之间作出选择,你会怎么做?
明智的选择,需要清楚正确地计算成本和收益,评估风险,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决策的形成共有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极其简单:1.列出所有可以采取的行动,包括不采用的行动也要列出来,而决策就是从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选出一个来;2.尽可能列出每个行动的可见后果;3.尽量评估每种结果可能发生的机会(可能性,几率),这一点常被忽略,因此会仔细加以讨论;4.试着表达你对每种结果的渴望或恐惧程度;5.最后把列出来的所有因素全部放在一起考量,作出合理的决策。
如果根本没办法列出选择方案或可能的结果,那么你一定得先解决这两个问题,毕竟决策的本质就是从众多选择中挑出一个最好的,其目的就是要达到最佳结果:如果你连选择方案都说不出来,更别想作出任何决策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作选择,首先你要明确目标(知道你要做什么);然后是计算成本和收益(值得不值得做);最后才是策略选择。
众里寻他千百度假定你是个女性,决定要结婚,你身边社交圈里有10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你,你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一位作为结婚对象。你当然希望这个人是足够好的,甚至是最好的。但要从这100个人里面选出最好的一个并非易事,你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这个结果?
首先你想到的是和这100个人都接触一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将各项素质分别打分,说不定还要列出图表,经过对比筛选,找出那个最优秀的人。可惜在这个游戏中,条件是严格限定的:每个人你只能约会一次,而且只能当场决定选择还是放弃,一旦你选择了其中一个,你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了。这些条件似乎有点儿苛刻,其实在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机会是不等人的,等你左挑右选,把一切都规划好了,人家可能早就成了别人的如意郎君。所以说,这样限制是有道理的。
要从一篮苹果当中挑出一个最好的,一个个比较是最佳法则,因为每一个都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最差的。所以你得开始约会——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用来检验这些人呢?但是约会和选苹果是不一样的,挑选苹果可以把两个拿起来比一比,可是正如我们已经说明的,在这个游戏当中一次只能跟一个候选人约会,每次约会后就必须立刻决定这个人有没有可能是最好的一个,虽然有很多人你还没约会过。一旦某位幸运的男士中选,你就不再约会(当然这只是游戏,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如此)。还有一个游戏规则必须遵守,约会之后你一旦决定淘汰这个人,他就永远出局了。你不能和每个候选者约会后,再把他们贴上排名的标签,收藏起来,最后才从里面挑最好的一个。统计学家称这种一边搜集资料一边作决定的决策过程为运次决策。
显然,如果你太早结束约会过程,就等于放弃了在那群还没约会的对象中,找到一个比现在更好伴侣的机会,仓促的婚姻将使你终生悔恨,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挑来选去迟迟拿不定主意,最好的那个又可能已经从指间溜走,要补救也来不及了,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发生的。
别选第一个碰到的人那么到底什么是赢的策略呢?赢的策略就是能够给你最大成功机会的策略。纵使无法百分之百肯定,但是你知道自己要的就是最大的成功机会。那么这个游戏就变得很简单了,因为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一切透明化,只要靠自己就可以独立作出决定。
说了这么多,到底最好的选择方式存不存在呢?
当然是存在。虽然这种方式不能给你最肯定的答案,但是绝对可以增加达到目标的机会,这和买彩票不一样,无论你花费多少心思买彩票,结果都取决于运气。而在这个游戏中,只要你策略正确,就能取得不错的成果。现在就来场“沙盘推演”吧。
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在100个当中名列第一的机会只有1%,这个几率可以说是非常的渺茫。同样地,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甚至后面的人,情况都一样,每个人都只有1%的机会可以成为100个人当中的第一名。如果你真心想要找到最好的,就不应该随机选择。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假如你约会的头一个碰巧是最好的那个呢?你把他淘汰掉了,岂不是遗恨终生吗?但是这里我们谈的是策略,而不是命运或缘分,只要你不是十分迷信,就一定会承认,与其把自己的未来交给概率,还不如自己掌握更好些。
刚刚说过,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出现的对象,因为第一次约会就碰到最佳伴侣的机会微乎其微,只有1%。即使这个人真的很优秀,你也要忍痛割爱,因为你不知道在这100人里,他到底排在什么位置。
再次声明,这只是个游戏,如果你在现实生活里找对象不必如此。因为在游戏中,这位女性对这100人原来一无所知,而在生活中,即使没谈过恋爱,你对异性也有很多了解,例如你的父兄、亲属、朋友、同学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你已经知道什么样的男人可以交往,什么样的不能。也就是说,你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标准,这和游戏中假设的不同。
牺牲者与实验品好了,现在切入正题,讨论选择策略。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第一组人(比如说先取10名)作为试验品,之后如果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可以考虑嫁给他了。这个方法既可以在候选人之间作比较,同时也不会与现实太过脱节。你可以在日记里给每个约会对象评分,以10分为满分,当分数高于前10人的对象出现时,他就是最后的赢家。你要做的就是从前10个人当中获取一些经验,作为评估他人的基础,所谓约会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上述策略时,有两种情况会使你损失惨重。第一,如果前10名刚好是全部里面最糟的,碰巧下一个又是倒数第11名,那就算你倒霉了,你将面临一个相当坏的选择,并错失选择最好的机会。因为既然这个倒数第11名已经比前10个都要来得好了,依照上面的决策模式,选择他是不会错的。可是其实首选对象仍在苦苦地等待着你,只不过你还处于约会初期,决不会知道这点。这就像是成天在一群奇怪的人周围打转,和这些人相处的经验将扭曲你对正常人的印象。
第二种状况正好相反,就是最好的选择恰好已经在前10人当中,导致你设了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高标准,在未来的约会中不可能再遇到和他们一样好的,最后只好在所有机会都出现后选择第100个。而这第100名顶多只是中等标准。那么,终其一生,你将幻想着,要不是放弃了那一个人,结果就会如何如何。采用这个策略有大输、大赢的机会。我们不难解释在运用此种策略的情况下,你将有1/4赢的机会,也就是与最优秀的人结合的几率达25%。这当然比随机选择好得多,但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你得决定排名第1,第3或第5的次佳选择。
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决策呢?当然,在这个案例中,由于你只从100个候选人当中取了10个样本,而最佳选择刚好在样本中的机会只有1/10,因此第二种错误(也就是让最佳选择从手中溜走)的发生机会相当小。所以,在此类错误风险不高的情况下,也许你会愿意提高抽样的数目,这样就有更多的经验来增加自己的判断能力。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明白了一点: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你抽取的“样本”太少,你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准确;可是如果你取样太多,结论倒是准确了,可是又很有可能错失最佳选择(他正好在取样里,被牺牲掉了)。那么,在这样的选择中,有没有一个最佳样本数的存在?如果有,那么该是多少?
哲学大师的训诫有趣的是,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而他的答案与现代的策略专家不谋而合。
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向老师求教: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他们带到一块麦田,要求他们沿着田埂直线前进,不许后退,而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株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了几步,看见一株又大又漂亮的麦穗,便高兴地摘下了。但是当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株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只好将就着摘了一株。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株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株,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可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了。
注意那个结果最好的弟子的策略:1/3。为什么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比例呢?
事实证明,选择最佳对象的最好搜寻策略,就是在冷静地比较若干样本后,选择下一个高于他们全体的那一个,称为约会比率与等待流程。失去最佳选择的风险约有1/3,但是你已经竭尽所能了,而且你还有大约1/3的机会在100个当中挑中最想要的那一个。其实当你在100个人当中挑选时,1/3的机会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坦白说,1/3其实并不怎么准确,不过在现实生活的决策里,要精准到小数点以下第6位似乎不太有意义)。所以相同的逻辑也可以套用到选择上。
明确你的动机追求最好的选择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最好的候选人就在你抽取的样本之中,你就必须嫁给100个里面最后和你约会的人。在这个游戏中他可能选平均水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别人也在追逐之中,因此他可能就没这么好了。所以,你有1/3的机会挑中最好的对象,至于挑到平庸之才,甚至所设水准以下对象的机会也一样约1/3。
所以,再回到那个仅容许约会100次的方式,并作进一步的讨论。由于最佳人选在第一群人里面的几率只有1/10,因此他还有90%的机会留在尚未和你约会的那90个人当中。唯一不能保证你和他结合的因素,就是当2号人选刚好也在那10个人之外,使你在和最佳人选相遇前,就选了第2号。这是因为既然他们两人都比前面10个人来得理想,那么根据游戏规则,不管你先跟谁约会,你都会选择先出现的那一位。事实上,第3、第4人选在那10个人之外的几率也是一样的。因此,婚前约会次数太少将会降低你和最佳人选擦身而过的机会,却也会增加你错过最佳人选而选择次佳者的机会。但是这种结果真的这么差吗?这就要看你在100人当中若只选中次佳人选时会不会自怜自艾了!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要明确动机了。如果你的动机就是找到最好的那个人,你就不得不承认现实:没有一个策略可以保证实现这个目标。
规避风险的决策也许我们应该保守一点儿来玩这个游戏,运用同样的规则,但追求不同的目标。换句话说,不追求最佳人选为最大目标,而是设法避免挑到最差的人选,这就称为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在赌博的时候(你的确是在赌博,只不过不是用一般的筹码),你应该设法减少损失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利润的报酬。在这样的前提下,你的策略又会有什么转变呢?
确定这个前提后,就算你认为挑中次佳人选并不可悲,你也不必为了简化约会过程,而将约会人数从36个人降到10个人。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前30个人当作样本,然后跟前面的做法一样,挑选下一个比他们更好的对象。这样虽然挑到最佳人选的机会稍微降低,但是仍有高于50%的机会挑到最佳或是次佳人选,更不必到约会终了。这样做是比较合理的。依此类推,如果你认为这100个人里面的前5名都可以接受,那你只需要20个样本,这样你就有70%的机会可以找到前5名的对象,也就是说,只要动动脑筋,就有将近3:1的几率可以遇到100个人当中的前5名。
这种比较保守的策略并不会降低挑中最佳人选的机会,只是把比率从37%降到33%,下降的幅度甚至很难察觉得出来。你只要放弃一点点获得最大奖的机会,就能大大提高平均成果,也把找不到合适对象的几率降低了50%。
这个游戏有许多不同的可行策略,最适合你的策略(应该作为个人决策的指导原则),就看你的目标定得有多清楚。你可以说我只要最佳人选,这是第一种策略,但也必须接受可能会败得很惨的事实。或者,你可以稍微降低一下标准来减少损失。
总之,你必须事先搞清楚自己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对象。因为对于每一组清楚确认的目标而言,其相对应的策略都有不同的约会比率与等待过程。这一点应该并不意外,因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这么做的。
很抱歉,鱼与熊掌就是不能兼得,所以对自己的目标就要定得实际一点儿(肥皂剧和电视广告都教你要追求最好的,但对于重要的事情来说,这是很差的决策原则。说起来,追求卓越的心态是许多已经不错的人的头号敌人)。
实际上,可以边学边调整目标,根据经验和资源来调高或降低你的标准。多数人都可以靠直觉来调整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策略,只要能够明确说出想要什么,就一定有办法可以达成愿望。
当然没有事情是100%肯定的,《圣经》上有“跑在前头的未必会赢”的话,但是可能你也会同意:跑在前头的人未必会赢,但是他还是你该下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