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08500000013

第13章 儒学性情论

在儒学看来,心具道德意识,有认知功能;性乃天赋人之属性,与生俱来;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欲是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情”与“欲”均由“心性”感物而动而生。因此,心性与情欲的关系极密切。

在儒家学说中,一方面,心与情常常是在同一个层次上说的,心就是情,情就是心。如孟子说的“仁义礼智根于心”,“根于心”就是根于情,“四端之心”即是四端之情。另一方面,性与情也是在同一个层次上说的,情生于性,性即是情。这就是所谓“心性之学”,也叫“性情之学”。儒学性情论的主要观点有:

(一)情生于性,性情不离

何谓“情”?荀子认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这是儒家最早关于“情”的界说。在荀子看来,“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就是说,人性是天生的,不能自显,它只能借助于人的行为与思想表现出来。人性的基本表现是好、恶、喜、怒、哀、乐之情,同人的情感相应的是人的欲望。可见,在荀子看来,情生于性,欲属于情,故亦生于性。性、情、欲是三位一体的。人性就是天生的情欲。

韩愈认为,人有性有情。“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论》),就是说,情是“接于物而生”,即后天才有的。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即儒家的五种伦理道德;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韩愈并不否认情感欲望的存在,但认为情由性决定,“情之于性,视其品”(《性论》)。主张“情”要适“中”,这个“中”就是合乎儒学的伦理规范。通过情的“动而处其中”,来体现人的道德本性。

程颐认为,人之有情,是因为有性,情是性的外在表现和感情发露。也就是说,情产生于性,性虽然不是情,但通过情,知其有性。如仁作为性的代表,是通过恻隐之情表现出来的,恻隐属爱,乃情的一种,故有仁之性,则表现为恻隐之情。可见性情不离,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朱熹认为,性的内涵是仁义礼智,情的内涵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以及喜、怒、哀、乐等。在性与情的关系上,朱熹认为,性为静,情为动;性为体,情为用;性为未发,情为已发。性与情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性,但“性情一物”,离性便无情,离情便无性,二者有密切的联系。

(二)性静情动,性本情动

儒学经典《礼记·乐记》中提出“性静情动”之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并认为,人的欲望是一种自然本能,合乎人的天性。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礼记·礼运》)。按照《礼记·乐记》的意思,人天生之性即是道德上的至善之理。以天理为“人生而静”之善性,即赋予人性以先天的道德意义。而“感于物而动”者,就是“性之欲”。在这里,情和欲是结合在一起的,感于物而动于中者谓之情,感于物而应于外者谓之欲,“人生而静”即未感未动之时便是性,“感于物而动”便是情是欲。可见,性与情欲是一种动静关系。

宋代二程(程颢、程颐)提出“性本情动”的思想。所谓“性本情动”,即以性为根本,以情为性的发动处。此外,性本亦为静,性未发时,其本身处在静的状态;触物而动,则表现为情。强调性为本,为静,为未发;情为用,为动,为已发。因此,性本情动也就是性体情用。

朱熹认为,人皆有情,但应“发而中节”,即合理、适当,不为情所忧所乱,主张“学者则当存心以养性而节其情也”“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离之意。”(《四书章句集注》),意即“喜怒哀乐”之未发为性,“喜怒哀乐”之已发为情。

(三)性善情恶,情有善恶

董仲舒据阴阳五行学说,提倡“性阳情阴”“性仁情贪”(《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即“性善情恶”说。他认为,人的心有性有情,与天之有阴有阳相当,性表现于外为仁,情表现于外为贪。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也有不善的要素。性何以有不善?是因为性中有情,情有不善。性中非情的部分,是仁的;而性中含情的部分,则是贪的。所以说,“性仁情贪”即“性善情恶”。

程朱的性情论认为,性为善,情有善有恶。程颐认为,情归于正则为善,情不正则害性而为恶。朱熹认为,情发而中节,符合性的原则,便是善;情发而不中节,违背人的本性,便流为不善,故性为善,情有善有恶。

(四)心导情欲,以性制情

荀子认为,人的情欲是不可尽的,因此主张用认知之心来化导人的情欲。他说:“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荀子·正名》)意即欲望超过了某种程度而行动却没有达到那种程度,这是因为内心限制了行动。欲望没有达到某种程度而行动却超过了那种程度,这是因为内心驱使了行动。又说:“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荀子·正名》)意思是说,人虽有很多负面的情欲,可能会造成对自己与社会国家的危害,但只要有“心”的正确主宰力量,再多的负面情欲都不会失控酿乱;反之,若没有“心”的引领主宰,即使情欲寡少,仍会造成对自己与社会的危害;所以荀子认为:问题不在于情欲的多寡,而在于有没有做主的“心”,心具有裁制情欲主宰行动的作用。

程颐认为,性和情是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现象,“性”是“天地储精”“五行之秀”在人心中的“本真”显现,此乃“良知”,“仁义礼智信”是也。“情”乃外物作用于此身后所引出的七种生理感觉和浅层次的心理反应,“喜怒哀乐爱欲恶”是也。“性”是人的本质的显现,而“情”则是人兽混一的地方。如何处理好这两种本能之间的关系呢?程颐提出“性其情”,即以“性”节“情”,主张以道德理性来调节和控制情感、情欲。反对“情其性”,即以“情”灭“性”,批评背离性而纵其情的行为。他认为,“愚者”对七情六欲不知节制,结果是,“纵其性而至于邪僻,桔其情而亡之”,到头来,这种人不过是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性的动物而已,而“觉者”的知行准则应该是“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

程颐又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答横渠先生书》)就是说,物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喜怒以理,系于物而不系于心,此即情顺万事而无情,圣人未尝不应物,但能不为物所累。遇到愤怒忧伤之事,应用理性分析对待,观理之是非,以情从理,这样就可像圣人那样,喜怒正当了。程颐理解孔子的“不迁怒”之理,说:“圣人本无怒也,比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圣人心如止水。”(《朱子语类·卷十八》)

(五)心统性情

“心统性情”论创发于张载,本谓“心”主宰、统摄、包含性与情。朱熹对此作了充分的阐发。他说:“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心者,性情之主。性对情言,心对性情言。合如此是性,动处是情,主宰是心。心统性情,该动静,而为之主宰。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已动未动。心统性情。故言心之体用,尝跨过两头未发已发处说。性以理言,情乃发用处,心即管摄性情”(《朱子语类·卷五》)。按朱熹对张载“心统性情”的理解和发挥,所谓“心统性情”,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心兼性情,二是心主宰性情。

心兼性情即是对心兼动静、体用、已发未发的综合与概括,并以其为基本内容。把性情各自的属性都纳入心的兼容之中。所谓心兼动静,指一心之中自有动静,静者性也,动者情也;所谓心兼体用,指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所谓心兼已发未发,未发是指思虑未萌时心的状态,已发是指思虑已萌发时心的状态,未发、已发是心体流行一静一动两个不同的阶段。心之未发与心之体、心之静相联系,心之已发与心之用、心之动相沟通。心具有未发、已发两种状态,即指心兼未发已发。

心主宰性情是指心统御、管摄性情,即指人的理智之心对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情感的把握与控制。朱熹认为,当心为未发,性存于心时,就要以心来主宰性。这时的心主宰性是指主于存养,即主于存心养心。所谓存养,指平时的道德修养工夫,朱熹认为,这是保持善性的根本。当心为已发,性表现为情时,亦要以心来主宰情,使情符合性善的原则。此时的心主宰情是指主于省察,即察识其心是否按道德原则办事,使情不离性善的轨道。

可见,朱熹主张把未发与已发、存养与省察结合起来,即通过心的主宰,把性与情统一起来。强调心主宰性情两端,把平时的道德修养与遇事按道德原则办事互相沟通,使之均不离心的统御。

(六)儒学性情论简评

儒学性情论主张心性与情欲是不能分开的,认为没有心性哪来的情欲?没有情欲又哪来的心性?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还是正常人吗?可见,情与欲是人人生而所具有的,但人却不能放纵情欲,要用理智去制约,对它有所节制。这就是儒学的“发乎情,止乎礼”。即一方面肯定人的正常情感需要发散,需要宣泄,需要表达,但是要有个限度,要符合礼义。可见,如何对待情与欲是人生的重要问题之一。

应该指出,儒学把情和欲混为一谈是不准确的,情毕竟不等于欲,“情”与“欲”实应有所分别。因为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则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

关于心性与情欲的理论,可以说是关于人生艺术的理论,或者说是关于消除苦恼,获得至乐方法的理论。人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世事的曲折,环境的险恶,常使人痛苦,如不能善用其情,则痛苦甚多。如能统驭自己的情欲,对于逆境、挫折能处之泰然,则痛苦消减。佛教里有一个命题叫“境由心生”,意即人的心境决定人的处境。所以,人生需要一种生活的艺术,亦即统驭情欲的艺术。

同类推荐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
  • 揭开青春期的奥秘(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揭开青春期的奥秘(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中学生阶段,在生理的发展上,正是青春发育期。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既不同于儿童,也不同于成年人。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长,急骤的变化。人体从出生到成熟,其生理发育有快有慢,有两个阶段处于增长速度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另一个就是青春发育期。在科学上叫它们为“人生的两次生长高峰”。除此之外,生理发育的速度比较缓慢。
  • 行业不能告诉你的秘密!

    行业不能告诉你的秘密!

    毒奶粉、毒胶囊,生活中的消费陷阱无处不在,触目惊心,而我们却经常忽视,而且了解得也不全面。这本书就是专门为消费者打造,以规避生活中的消费陷阱。本书共分9大章节,分别以消费里的秘密、商场内幕、超市的“道道”、“美丽”的谎言、家电里虚招、房子里的“水”、旅游中被宰的那些事儿、酒店中的潜规则、机票里不得不说的真相几大生活中常见问题为出发点,为读者解密消费陷阱,提高生活中消费的警惕性。
  • 垃圾有救了

    垃圾有救了

    面对垃圾难以处理、气候变暖、热带雨林飞速消失等种种环保问题,也许,焦虑的我们有了新的指望——高科技。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热门推荐
  • 天下布武

    天下布武

    一个穿越者的故事,在这个世界里面没有科技,只有武者。强大的武者毁天灭地无所不能,他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的武者,成为一个至高的存在?
  • 仁安异闻录

    仁安异闻录

    某小镇的一起奇怪的命案引出的一段奇特的冒险。
  • 美味王妃

    美味王妃

    她是琉璃居继承人,最大愿望就是将父亲的厨艺发扬光大,无意间成为王府厨娘。他是铁血王爷,冷酷傲岸,征战沙场,不择手段,却对偶然入府做药膳的女子,百般戏弄,后倾心爱慕,出征之前,特意在王府门口亲自宣布她为琉璃王妃,强占她不放!且看珍馐小女子,用厨艺玩转天下!
  • 灵动魔法

    灵动魔法

    这是魔幻的世界,没有五彩的斗气大陆,有的是无尽的灵气。这里充满奇遇,缔造杀戮。在这个人情冷暖的灵气世界,一个本来与世隔绝的少年如何冲破重重困难,征服这个世界,最终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 烛魂且傍凤沉沉

    烛魂且傍凤沉沉

    烛龙一族二世祖,碰上万年难遇的蠢凤凰。呔,岂有神鸟枉生乎?再牛X的烛龙,也有靠蠢凤凰解救的那一天。
  • 人仙伏魔录

    人仙伏魔录

    300年前,魔界与天界发生一场大战,魔尊龙炎发誓要占领天界,一统三界。不料,魔尊却被天界至宝苍穹圣剑打败,仅残留一丝魂魄附身于一新生婴儿体内……十六年后,婴儿已成为一少年,而体内的魔炎魂魄也渐渐苏醒,神魔大战将再一次上演……
  • 我当考古队员那些年

    我当考古队员那些年

    为了解开身上的诅咒,我和马伟力踏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
  • 旷世皮神

    旷世皮神

    男主情绪失控中穿越到异世大陆,不曾想一起穿越的还有一个年轻人,随后又碰到了落魄的王者,方才踏上属于他们的传奇之路
  • 混沌战皇

    混沌战皇

    这里,是强者为王的世界,至尊王者号称最强,禁忌神通无敌天下!经脉俱断的少年,得到一块神秘的禁忌石头,从此打破束缚自己的枷锁,自小小的悬空城逆天崛起,与当世众天骄争锋,修炼混沌之体,成就百战之皇,于是这个世界,就此暴走!
  • 爱情天梯传奇

    爱情天梯传奇

    上世纪五十年代,四川江津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十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208级,被世人称为“爱情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