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由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封建割据政权。羌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很早就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羌族的记载。东汉时期,羌人的活动范围以西海郡(今青海海晏县西)为中心,向南延伸到蜀郡(今四川雅安县西)、广汉郡(今四川广汉县),西北可接鄯善(今新疆鄯善县东南)、车师(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后汉书·西羌传》说:“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汉代羌人的活动比较频繁,特别是到了东汉后期羌人的三次大规模起义连续达60余年,给东汉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魏晋南北朝时期,羌人的势力逐渐衰落,有的部落臣服中央王朝,有的部落被强大起来的吐谷浑所征服,有的则居住在四川的深山中。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党项”之名最早见于《隋书》:“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党项羌活动的中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北纬34°的黄河曲折北流之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河西九曲”地区。在北周将吐谷浑势力击退到青海北部后,党项就向东南方向扩展,进入原吐谷浑占据的南部地区。隋朝时候,党项羌生活的范围“东接临洮、西平,西拒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唐代初期,党项羌的势力强盛起来,占据的地区“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舂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党项羌以姓氏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以拓跋部的力量最强。一姓中又分为若干个小部落,大的万余骑,小的数千骑,各部落不相统一。唐代初年,党项人控制着今岷山山脉北段与阿尼玛卿山南端之间的地区。唐武德六年(623年),党项派人到长安,表示愿意归属唐朝管辖。唐在党项人的居住地设置了维州(今四川理县)和恭州(四川丹巴县东)。唐贞观三年(629年),党项首领细封步赖率部归唐,唐在其地设立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任命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部落也纷纷归唐。唐设立了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奉州(今四川理县北)、岩州(今四川松潘西北)、远州(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任用羌人首领担任刺史。并降伏了帮助吐谷浑的拓跋赤辞,把其地分为32州,任命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唐代初期,党项羌受到吐蕃的攻击,党项部落被迫内迁到关内道的庆、灵、银、夏、胜等州。安史之乱以后,为了割断党项与吐蕃的联系,唐朝采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建议,把散居在灵州、盐州和庆州一带的党项部落迁到银州(陕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以南地区。这样形成了迁居庆州一带的东山部、迁居夏州一带的平夏部。拓跋部以夏州为据点,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拓跋思恭在唐末镇压黄巢起义中,受到唐朝的赏识和重用,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统辖夏州、绥州、银州、宥州,成为唐末蕃镇之一。在五代时期,盘踞在夏州的党项大力扩充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北宋时期党项部的崛起并建立西夏国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期,李继捧执掌夏州政权。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率领部族归附宋朝,交出控制的夏、绥、银、宥、静5州。而他的族弟李继迁反对归附宋朝。李继迁率部到夏州东北的地斤泽(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联络党项其他部落,抗宋自立。宋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继迁采用谋士张浦的建议,诱杀宋朝汝州团练使曹光实,攻占了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同年四月,李继迁受到宋将李继隆的征讨,放弃银州。在受到宋的打击后,李继迁向辽称臣请婚,辽圣宗把宗室女义成公主下嫁给李继迁,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宋淳化元年(990年),辽册封李继迁为夏国公。李继迁在宋至道二年(996年)三月,于浦洛河(在灵州南240里)邀击宋军,获取军粮40万石。五月围攻灵州,宋派李继隆救援灵州。宋至道三年(997年),辽封李继迁为西平王。同年十二月,宋太宗崩,宋真宗赵恒即位。李继迁向宋索要夏州,宋妥协,答应了李继迁的要求,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等职,管辖夏、绥、银、宥、静5州。李继迁力量壮大后,于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集结党项诸部攻陷灵州,把灵州改为西平府。第二年春天,李继迁迁居灵州。李继迁率军向西攻占了被吐蕃占领的河西重镇西凉府(今甘肃武威)。李继迁被假降的吐蕃首领潘罗支打败,身中流矢,逃回西平府。宋景德元年(1004年)一月,李继迁卒于灵州。
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即位后,听从李继迁临终时的嘱咐,上表附宋,与宋订立和约。同时,利用时机,向西发展势力,派军打败了吐蕃潘罗支和回鹘可汗,控制了河西走廊。宋天禧四年(1020年),李德明把都城由西平府迁到怀远镇,并改名为兴州,正式建都。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于1032年嗣位。
元昊去掉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自号嵬名氏;把兴州改为兴庆府。元昊先后占领了甘州和凉州,并继续向河西一带用兵。1036年相继占领了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西)、肃州(今甘肃酒泉),以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并设置宣化府,凉州设置西凉府。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夏。西夏的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西夏占领了灵州和河西地区,控制了传统的中原经凉州到河西地区的丝绸之路,还控制了唐末至宋初的灵州—西域道。西夏成了宋、辽、金和西域各国通商的重要通道。西夏控制了丝绸之路后,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与西夏和周边政权的战和关系有密切的关系:双方关系缓和时,交通畅通,商贸可以进行;双方关系紧张乃至处于战争时,道路阻隔,东西方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宋、辽、金通往西域的道路各不相同。宋代初年,传统的从长安经原州至凉州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被吐蕃控制,宋同西域各国交往的主要路线是灵州—西域道,从东京开封府出发,经西京河南府洛阳,到达京兆府长安,再西行,经咸阳、宁州、庆州,到达灵州;从灵州西行,沿黄河,经宁夏中卫到达凉州;或经过今天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穿越腾格里沙漠西行到达凉州。1002年,李继迁攻陷了灵州,此后,河西走廊又被西夏占领,北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通道改走青唐道。从东京开封西行,经西京洛阳至长安;沿渭水西行西出大震关到达秦州,西行经河州、廓州到达吐蕃唃厮啰政权的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市);从青唐城西行,沿原来的吐谷浑道至西域各国。辽、金走北方的草原路。辽、金与西夏关系缓和时,也经常利用西夏控制的西域—灵州道。西域各国和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经常借道西夏去宋、辽、金。
西夏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但经济结构发展很不平衡。农业的发展受到地理条件和生产技术的限制,粮食和手工业产品不能完全满足西夏国内的需求,需要从中原地区来补充。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司马光这样论述了西夏的经济情况:“西夏所居,氐羌旧壤,所产者不过羊马毡毯,其国中用之不尽,其势必推其余与他国贸易。其三面皆戎狄,鬻之不售;唯中国者,羊马毡毯之所输,而茶彩百货之所自来也。故其人如婴儿,而中国之乳哺之矣!”西夏和宋之间开设了“榷场”和“和市”,实行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往来。西夏在赤沙、骆驼会(今盐池县南)、折姜会(今同心县下马关附近)设立榷场,与北宋贸易。宋在保安军和镇戎军的高平寨(今固原市东北)设立榷场。辽在云中、上石楞坡、天德、云内、银瓮等地设立榷场,允许上方买卖。金在夏金边境的兰州、绥德、秦州、环州、东胜等地设立榷场,并沿袭辽在云中、上石楞坡、天德、云内、银瓮等地的互市,与西夏进行货物交易。《宋史·食货志下八·互市舶法》:“西夏自景德四年,于保安军置榷场,以缯帛、罗绮易驼马、牛羊、玉、毡毯、甘草,以香药、瓷漆器、姜桂等物易蜜蜡、麝脐、毛褐、羱羚角、碙砂、柴胡、苁蓉、红花、翎毛,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入贡至京者纵其为市。”西夏、北宋、金鼎立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一般都是通过榷场与和市来进行的。靖康之难,北宋灭亡。西夏与南宋在地理分布上不接壤,西夏同金之间开展榷场和互市。
唐代时期,茶叶的消费只限于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上层,茶马互市是小规模的,后来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兴起饮茶之风,茶成了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宋史·吐蕃传》说:“其(吐蕃)人喜啖生物。无蔬茹醯酱,独知用盐为滋味,而嗜酒及茶。”西北从事畜牧业的少数民族在饮食习惯上,以牛羊肉、奶酪等食物为主,缺乏蔬菜水果,而茶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北宋时期,茶马互市在唐和五代时期开展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在西北地区形成了规模,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绢马贸易。北宋初年,西北的原州(今宁夏固原)、渭州(今甘肃平凉)、秦州(今甘肃天水)、德顺军(今甘肃静宁)等地,是汉、藏、党项等民族贸易的重要地点,也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场所。“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宋代的商人把大批今四川、陕西等地的茶叶运到西北与西夏贸易。西夏把获得的茶叶转销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西夏把其出产的青白盐运销到周边地区。西夏同时还发展同辽的互市贸易。
西夏政权占据了中西交通上的重要位置,是丝绸之路必经的区域,在东西方经济往来中起着纽带作用。河陇地区是西夏同内地进行贡赐贸易的货物集散地,也是中原同西域、青藏地区进行贸易的商品交换的中转地。西夏统治者比较重视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利益。宋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比较兴盛,大食商人多从海上来到中国内地。李德明曾请求宋朝准许大食的商人、使者途经宁夏。《宋史·大食传》记载:“先是,其(大食)入贡路繇沙州,涉夏国,抵秦州。乾兴初,赵德明请道其国中,不许。至天圣元年来贡,恐为西人钞略,乃诏自今取海路繇广州至京师。至和、嘉祐间,四贡方物。最后以其首领蒲沙乙为武宁司阶。”
元昊曾于宋庆历六年(1046年)向宋朝贡“大石样金渡黑银花鞍辔,金渡黑银花香炉”。“大石”就是“大食”。宋嘉祐七年(1062年),西夏派往北宋贺正旦的使臣,“其所贸易约八万贯。安息香、玉、金青石之类,以估价贱,却将回。其余硇砂、琥珀、甘草之类,虽贱亦售。”这些所贡物品都是西域国家和地区的特产,金青石产自阿富汗巴达克山。这就说明元昊时期西夏与西域有着商贸关系。虽然宋和西域的交往受到西夏的影响,西域各国还是克服困难和宋保持着来往。《宋史·夏国传上》说:“西若天竺、于阗、回鹘、大食、高昌、龟兹、拂林等国,虽介辽、夏之间,筐篚亦至,屡勤馆人。”西域各国把进贡中原王朝作为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频繁的贡使,使得中原王朝在沿途的接待上有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知秦州游师雄表达了他的顾虑:“于阗、大食、拂国等国贡奉,般次踵至,有司惮于供赉,抑留远方,限二年一进。外夷慕义,万里而至,此非所以来远人也。”北宋接收了游师雄的奏议。西州、沙州、甘州回鹘也是经过西夏来到宋朝,《宋史·回鹘传》记载:“回鹘使不常来,宣和中,间因入贡散而之陕西诸州,公为贸易,至留久不归。朝廷虑其习知西域边事,且往来皆经夏国,于播传非便,乃立法禁之。”北宋王朝怕回鹘了解西域边地的情况,往来都经过西夏控制的区域,对宋朝的边防造成不利,便禁止回鹘的入朝进贡。
西夏的法律中规定了过往商人的有关买卖情况。西夏法典《天盛律令·敕禁门》规定:
向他国使人及商人等已出卖敕禁物,其中属大食、西州国等为使人、商人,已卖敕禁物,已过敌界,则按去敌界卖敕禁物法判断。已起行,他人捕举告者当减一等,未起行则当减二等,举告赏亦按已起行、未起行得举告赏法获得。大食、西州国等使人、商人,是客人给予罚罪,按不等已给价□当还给。此外其余国使人、商人者,买物已转交,则与已过敌界同样判断。若按买卖法价格已言定,物现未转交者,当比未起行罪减一等。
大食、西州国等买卖者,骑驮载时死亡,及所卖物甚多,驮不足,说需守护用弓箭时,当告局分处,按前文所载法比较,当买多少,不归时此方所需粮食当允许卖,起行则所需粮食多少当取,不允超额运走。
西夏给予西州回鹘和大食国使者、商人优惠的政策,力求保证中转贸易的正常进行。西夏也利用自己所处的有利位置,对过往的商人按“十中取一”比例抽税,从中获取商业利益。
西夏时期,东西方交通贸易不断,但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地位逐渐下降。从唐代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南宋建都临安,政治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海上交通日益兴起,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不再像汉唐时期那么活跃和重要,而且海上交通的运输成本远低于陆路运输成本。南宋时期,江南的丝织业发展水平高于长江以北地区。南宋时期,外商云集杭州、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南宋与西方通过海上交往的贸易活动十分频繁。金灭南宋,但金控制的地区不产茶叶,所需的茶叶也需要从南宋购买。北宋灭亡以后,西夏和北宋之间“庆历议和”时达成的“岁赐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的协议失去效力,西夏不能再从宋朝获取岁赐的丝绸、金银和茶叶等物品。西夏国内需求的物品只能从金获得。而金对西夏的贸易持限制政策,到西夏后期,双方的贸易断绝。西夏就逐渐失去了丝绸之路贸易中转站的地位和作用。随着蒙古汗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陆路丝绸之路又出现了一个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