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时,父母首先会生气地批评孩子。谁知孩子脾气大,听了父母的批评却不改变错误的行为,与父母对抗起来了。父母见批评无效,转而改变态度,对孩子又哄又求,希望孩子给予配合。最后孩子总算答应了父母的乞求,父母也长吁了一口气。试问,这叫教育孩子吗?绝对称不上教育孩子,反倒是被孩子教育了。
—— 一位曾经用乞求的口吻批评孩子的母亲
作为一位母亲,我感觉自己的缺点就是心太软。或许你听到我这样说会不由发笑,但是等你看了我教育孩子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原来“心太软”真的算得上是一个致命的缺点,这个缺点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或许会害了孩子。
女儿6岁的那年,她对钢琴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和丈夫狠下心来为她买了钢琴,并专门请来钢琴老师教她学钢琴。女儿果然对钢琴感兴趣,并且有弹钢琴的天赋,时常被钢琴老师夸奖,这让她感到特别开心。
大概学了半年的钢琴,女儿参加了市里举办的一次钢琴比赛。比赛当天,现场座无虚席,当快要轮到女儿上场时,她突然低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参加比赛了。”这句话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心想:练了这么久,说不参加就不参加,真是没出息。因此,我有点恨铁不成钢,抱怨说:“你练习了这么久,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你怎么能临阵脱逃呢?”但女儿还是不愿上场。
眼看着就要快到女儿上场了,我见她脾气那么倔,只好改变了态度,对女儿乞求道:“妈妈求求你了,你答应妈妈上场好吗?”最后,女儿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总算是上场了。
回到家里,我向丈夫抱怨,说今天女儿突然临阵脱逃,最后我没办法只好求她上场。丈夫听了我这么一说,马上对我说:“孩子不愿意参加,是有原因的,极有可能是不自信,现场人那么多,紧张了,所以就退缩了。”
对此我深表赞同,说:“是啊,一定是这样。”这时丈夫有些不高兴地说:“既然你知道女儿退缩的原因,为什么还要说她临阵脱逃呢?这是错误之一,孩子原本自信心不足,你还说她临阵脱逃,会让她感到更郁闷。她当然不愿意上场了。”
“难道还有错误之二?”我听出了丈夫话中有话,就问他。
“错误之二是,你先批评她,后来见批评无效又乞求她,这种做法很不恰当。”丈夫说。
“为什么不恰当?”我有些不解地问。
丈夫告诉我:“你那样做是在纵容孩子的任性,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变得唯我独尊,独断专行,变得任性。”
“哦,我明白了。”我恍然大悟。
其实犯了我这样的错的父母还不少,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我求求你了,拜托你听听话吧……”其实这是向孩子表明,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无可奈何的事实。这无疑会给孩子提供投机的机会,孩子明白到这一点后,会变得越来越嚣张,越来越无所欲为。
这件事让我联想到不久前所见到的一幕:
那天隔壁的陈大姐批评儿子不应该整天泡网吧,可能是孩子叛逆吧,被母亲说烦了之后干脆置之不理,径自往门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陈大姐赶了出去,慌张地问儿子:“你要去哪里?”儿子说:“去网吧。”这一下陈大姐的举动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她突然拉住儿子的手,乞求道:“去求求你了,不要再去上网玩游戏了,学习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为的就是赚钱供你上学,你还不为我着想也要为爸爸着想啊……”虽然儿子当时被劝回了家,可是第二天又去了网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孩子没心没肺,而是由于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没有坚定自己的立场,时而狠狠地批评孩子,见孩子不听,父母的态度马上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孩子采取乞求的态度,想借此劝服孩子。这样做只会暂时起效,当孩子意识到父母是“软蛋”的时候,会更加无法无天。
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教育孩子天经地义。可是由于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对,不但没能教育好孩子反而激起了孩子的对抗心理,最后父母见“强硬态度”无法制服孩子,只好采取“软手段”——乞求。这种忽强硬忽软弱的表现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批评我的时候只是吓唬我,当我不听时,他就没办法了,他还会来求我。当孩子有了这种意识,父母的威信就大失了。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理应批评孩子,但应该注意语气和态度,言语中尽量不要有吓唬、威胁、贬低、辱骂等语气和词语,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父母需要本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批评孩子,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错。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孩子多半都会听取你的批评和教育。如果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这时候你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该惩罚孩子的时候还需惩罚,绝对不能轻易向孩子缴械投降,绝对不能乞求孩子听从你。相信当孩子因为不听话、不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而被严惩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然,父母还需要做好“善后”工作,后续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教子链接: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对孩子强硬还是对孩子软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让孩子听话。可是,时而强硬时而软弱,时而批评时而乞求的教育方式,很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误的认识。身为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