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和引导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孩子需要批评,更需要引导。批评少一点,引导多一点,两者结合起来,才会起到最佳教育效果。以前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批评过多,引导较少,有时甚至一味批评孩子,丢掉了“引导”这个工具,效果可想而知。幸运的是我较早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式。
——一位只批评而不引导孩子的父亲
孩子犯错了,总免不了被父母痛斥一顿。很多父母批评完之后,就忘了该做什么。孩子被狠狠批评了之后,却不知道错在哪儿。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父母只知道批评孩子,而没有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结果孩子丝毫不为自己所犯的错感到愧疚,听不进父母的批评,甚至反感父母的批评和教育。作为一位父亲,曾经我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吃晚饭的时候,7岁的儿子罗成在玩一个玻璃杯,我对他说:“你会弄碎被子的,不要玩了,不知道你打碎了多少东西了。”
罗成自信地说:“放心吧,爸爸,我绝对不会打碎被子的,我保证。”罗成刚说完,杯子就从他的手掌间滑落在地,摔得支离破碎。我气不打一处来,大声说:“你这个讨厌的家伙,又把被子摔碎了,屋里东西快要被你摔光了。”
谁知道罗成笑嘻嘻地说:“你太夸张了,我记得你曾经也打碎了妈妈最好的盘子。”我一听这话,立马从座位上行暴跳起来,“你在说什么?犯错了还表现出这种态度,你太不像话了,我要给你一点颜色看看。”
罗成看到我非常生气,一溜烟地炮出了家门。
天色已晚了,还不见罗成回家,我和妻子着急地在屋子周围寻找。可是找了很久,也没有发现他的影子。回到屋里,妻子推开了儿子的房门,发现小家伙蜷缩在被子里。他对妈妈说:“我看到爸爸很生气,非常害怕,所以才躲起来不告诉你们。”
当妻子把这句话转告给我时,我内心很不是滋味。
或许,罗成在这件事里得到了教训,他以后不会玩玻璃杯了。但是作为父亲,我也吸取到其中的教训,那就是应该多用善意的语气引导孩子,而少给孩子无情的指责和批评。
睡了一个晚上,我终于想通了。在罗成玩杯子的时候,我完全可以提醒他“小心摔了杯子,割伤了手”,然后对他说:“玩皮球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者当杯子打碎时,我第一时间走上前去问有没有伤着他,并帮他收拾玻璃碎片,顺带引导他:“杯子不小心摔了就很容易碎,以后注意点哦。我想如果我用这种方式对待他,他很可能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我的教育,继而会为自己所犯的错感歉意。
孩子犯错后,父母严厉的指责对孩子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无益,而且原本孩子内心犯错后的愧疚心理也会在遭受指责后变成对父母的反抗。更糟的是,如果孩子一犯错误,就被许多批评声围绕,他就可能感到强烈的自责。而这种情况如果多次出现,孩子就可能变得自卑和消极。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犯错后,对孩子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批评。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怎样改正和避免,孩子才会进步。
如果孩子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一杯水,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和孩子收拾残局,然后告诉孩子如何面对这类的麻烦。你要让孩子知道,你相信他不是有意碰翻那杯水的,让孩子感到信任和关怀。
当你做到这一点时,孩子绝对不会错过悔过自新的机会。他会积极地和你一起打扫现场,并为自己的过错深感自责,当然,他会告诉自己: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你没有批评他,你是在引导他,这在孩子看来是你给他改错的机会,孩子会倍加珍惜。
生活中,孩子犯错后,有些父母会非常生气,他们动辄责骂孩子。殊不知,这样做是多么不理智。如果你经常在孩子犯错后辱骂他,他就可能朝你所骂的样子发展。假如你骂孩子是个笨蛋,孩子可能真的变得呆头呆脑。其实你要做的只是客观地指出孩子的错误,然后告诉孩子怎么避免错误就可以了。
教子链接:
每个孩子犯错都是有原因的,了解了原因,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你需要和孩子交流,弄清楚孩子是怎样犯错的,这便于你针对孩子的错误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更好地引导孩子怎么去改正错误。你可以对孩子说:“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自己认识不到错误,将来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让孩子明白,你不会因为他犯错了而痛斥他,这样他就不会有太多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