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说话是一门艺术,有些话不能直说,直说轻则伤人,重责会引起祸端,所以要注意说话技巧,为了不伤人又达到办事的目的,不妨直话委婉说。
有话不能直说,直说不仅于己不利,有时也会伤害别人。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战国时,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遂起伐燕之念。苏秦当时在燕辅佐昭王,为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和实力消耗,共同抵御强秦的武力威胁,前去游说赵惠王,希望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两国争端问题。
然而当苏秦到达赵国时,赵惠王并不想谈赵燕争端问题,于是故意避开这一话题,只是礼节性地说:“苏卿远道而来敝国,寡人有失远迎,失礼!失礼!”苏秦也知道惠王的用意,便只字不提两国争端之事,更不说自己的来意,而是十分客气地同赵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后又漫不经心似的与赵惠王聊起天来:“臣今天来的时候,途经易水河,见蚌打开盖正在晒太阳,此时一只鹬上前直啄其肉。蚌急忙合壳而紧紧钳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蚌即死矣!’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抽不出来,明天抽不出,你要变成死鹬了!’两者互不相合,最后一渔翁连鹬带蚌,一同得之。”
赵惠王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挺有趣,便随口说道:“从没听说苏秦你还懂野兽的语言呀!”
苏秦笑了笑,沉吟一会儿后,又说道:“现在赵国想讨伐燕国,赵、燕两国倘若久以刀枪相见,血流飘杵,恐怕秦国会收渔翁之利啊,大王何不再好好考虑考虑昵?”赵惠王听到这里,方知苏秦聊天的用意。沉吟片刻后,惠王脱口而出道:“好!从今以后,赵、燕就没有刀枪相见的时候了。而要坐到一起,友好地进行外交谈判。”
两国相争,气氛中自然充满了火药味。因此,作为被征伐国的代表苏秦这时来游说征战国的赵惠王,可以想象是何等艰难之事!因此,当苏秦到达赵国时,赵王就明确摆出拒绝的态度,只是一味做礼节上的寒暄与客套,哪里有什么丝毫的诚意听苏秦游说。苏秦此时若是单刀直入,说明来意,直陈说词,很可能要吃闭门羹。所以,苏秦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以一种曲折委婉的方法不讲来意,而是佯装与赵王闲聊,给赵王说了个“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麻痹赵王,等到赵王在随和的气氛中,在津津有味的闲聊中解除了敌对游说心理与情绪后,才话锋一转,一语点破故事的真意,使赵王如梦方醒,才使赵国未对燕国用兵。
西楚霸王项羽素以“杀星”闻名,因为他所攻占的每一个城市,其百姓总被屠杀净尽。
魏相彭越联汉抗楚,夺楚国十七城,恼得项羽眼冒火星,亲率大军围攻彭越占据的外黄城。彭越难支,半夜逃走,外黄城开门投降。项羽入城后,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里凡15岁以上的男子都集结于城东,准备全部活埋。此令一出,全城呼天号地,悲痛欲绝。
这时,一个年仅13岁的小孩,要求去楚营求见项羽。项羽听说小儿求见!倒也惊异,问他:“看你小小年纪,也敢来见我吗?”小孩说:“大王是人民的父母,我就是大王的儿子,儿子见父母,有什么不敢呢。”耳根软的项羽听了这小孩的一番夸奖,欣喜得不得了,问他还有什么事情?小孩不慌不忙地说:“百姓久仰大王恩德,只因彭越突然攻来,无奈暂时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来救。今天大王驾临,赶走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激。但大王军中有一种谣言,说要把15岁以上男子都活埋了,我认为大王德同尧舜,威过汤武,不会这样做的。况且屠杀后,对大王有害无益。所以请大王颁布明令,稳定人心。”
听了此话,项羽虽觉入情入理,却又碍于面子,于是威胁小孩说:“如今我杀死这些人,即使无益,也不见得有害。你要能说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说不出,连你也要活埋。”小孩听到威吓,并不慌张,反而严肃地说:“彭越守城,步兵特多,听说大王来攻,怕百姓做内应才紧闭城门,他见人心不向他,才夜里逃走。假如百姓们甘心助逆,同心坚守的话,大王能在多长时间内入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开城迎驾,可见人民拥戴大王。如果大王不能体察民情,反要坑死壮丁,外黄以东还有十几城,听说了谁还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还有一线希望。试想,彭越必然向汉求援兵来攻,大王处处受敌,就算是处处打胜,也得把心力费尽。由此还不能说明有害无益吗?”
当时的项羽本来就和大司马曹无伤约定好了半月回去,现在已过了几天,如果后面十几城遇阻,就会耽误时间坏了大事。他反复考虑利弊后,终于答应了小孩的要求,还取了几两银子送给小孩。
这样,外黄城百万人的性命由一个小孩曲折委婉的言辞而获得了重生。人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小孩的胆量,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人情人理的分析,从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的道理。从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有许多人都是凭借他们卓越的口才,缜密的思维,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终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一个被人们铭记于心的成大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