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有两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但精神上的满足也需要积极争取。心理学专家将食物、水、住所等划归为物质需要,将内心满足归为精神需要范畴。在他们看来,人类精神需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归属感:一个人为社会接纳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融入自己喜欢的社会群体,为其所接受。对于人来说,脱离群体无异于被放逐。一个人若是遭到排斥,这在他的生命中就是一次巨大的挫折。
·情感:一个人对美满情感生活的需要。获得归属感仅仅是最低层次的精神需求,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需要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每位男士都希望得到某个女性的欣赏,而每一位女性也都希望成为某位男士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对自己存在价值得到认可的需要。得到群体的接纳,对一个人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希望在自己融入的群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他需要人们认可他是凭借自身努力生存下来的。人们有成为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欲望。
若想在生活中获得幸福,上述三种需要必须得到满足。一个积极生活的人,是能够实现这三种需要的。这一章我们先谈归属感需求的满足,后两种需要我们留在之后的章节中讨论。
戴尔·卡耐基曾在《如何获得朋友和怎样影响他人》一书中,对归属感的满足举了很多事例。有些"聪明人"一边对此书不屑,一边买回来认真研读,他们从中获益了。这本书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并翻译成了几十种语言,得到了无数人的钟爱。
前些日子,我接受了泰德·马龙主持的某个电台节目的专访,其中我提到了一句话:"你可以在七天内获得新朋友。"我记得,这是我在《掌控你的生活》一书中探讨过的一个话题。那天过后没多久,就不断接到咨询这个观点的电话、信件和明信片。节目中,我只是随口一说的观点,想不到引来人们如此多的关注。节目播出后一个多月,仍然还有关于这方面的咨询,这证明:很多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如果一个人以积极的方式赢得认可,将不会再感到孤独。
也许你非常讨厌讨论这个话题,但你必须承认,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优秀,或你自认为属于哪一种社会角色,你一定都处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的社会认可度不满意,那么你可以尝试改变它--前提是你要积极主动,并先了解一下自己的现状。
当你觉得自己被孤独感包围、没有朋友时,那绝对是消极情绪在控制你。当你所属的环境限制了你结交新的朋友,让你只能面对办公室中的一两个人或附近部门的员工时,那么你也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如果你每天都跟一群酒鬼和狂舞的人混在一起,除了说明你喜欢如此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解释了。有些极端消极的事例你一定听说过,比如纽约市的科利尔兄弟,他们把自己关在一片狼藉的家中整整一年。再比如某个大城市中的几个女人把自己反锁在酒店的房间,要求服务员从门缝塞进食物。这些人都是心甘情愿这么做的,没有谁能强迫别人放弃某种生活方式。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过这种隐居生活的人是在放纵自己内心的消极情绪。某种程度上并不代表他们不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可,只不过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罢了。
这种情况在各种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比如工作中,一间办公室里来了两位新同事,其中一个人性格和善,擅长与人交往,于是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另外一个人性格孤僻,他只能一个人就餐,一个人看电影,或者结交其他一些同样性格消极的人。再比如社区中,有新家庭入住,有的家庭气氛开朗活跃,容易得到邻居们的欢迎;有的家庭则相反,住上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有邻居能叫上他们的名字。社区中的家庭在行为做事上也可以分成积极和消极两种,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渴望得到社区群体的认可。
著名作家和电台主持人萨拉·塞姆德·温斯勒曾讲过自己的一次经历,她属于那种积极进取类型的人,因而会努力融入相似类型的群体中,以便获得归属感。
这位来自南部小城镇的年轻女性,曾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她向祖母诉苦,称小镇的人都心胸狭隘、没有理想、庸碌无为、愚蠢木讷,非常让人讨厌。其实这表明她的内心是渴望小镇人的接纳的。她没能意识到,是消极的处世态度导致她作出上述评价。祖母告诉她,其实小镇上的人都非常好,生活很有条理,而且热衷于公益事业,但年轻的萨拉根本听不进去,她称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人。于是她去了纽约。许多年过去了,她成了作家,并与一群作家和艺术家成为了朋友。
然而有一天,找到归属的萨拉再次感到不满,她认为自己融入的群体是一群思想幼稚、十分激进的愤青。他们没有教养,崇尚新奇,缺少才华却充满野心。可以说是一群尚未发育健全的伪作家和艺术家,这些人的思想简直一无是处。
萨拉明白这可能是自己的处世态度出了问题。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开始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朋友,她主动挖掘那些朋友身上的美好品质,与人交往时她开始采取积极的态度。经过观察,她发现,只要她拥有让人欣赏的才能,就有可能结交到值得认识的朋友。
经过自我勉励,萨拉逐渐融入了现在的社交群体。这个社交圈中有知名的作家、剧作家和演艺人士,她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的引导下,萨拉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名人的社交群体,但公司、社区、教会,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你都可以找到喜欢的朋友,融入他们的圈子。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技巧,你可以拒绝与一面之交的人继续交往,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与投缘的人接触。无论是精挑细选还是泛泛交往,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现在你的社会交往已经完全满足归属感的所需,那么你就跳过这一章吧。不过,你还是可以阅读一下,了解其他人所处的状态。如果,你的归属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你想更积极地拓宽自己的朋友圈,那么这一章会正中你下怀,这里为你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交友策略。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不适合你,那么你就是那个消极处世者,而且仍在执迷不悟。
我们身边总是有这样三类人:第一类人十分自私、冷漠,除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外,其他一概不管;第二类是热爱社会,关注自己的交际圈的人;第三类人是二者的结合,他们权衡了前两类的利弊,形成了自己的交往方式。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第三类。我们在交往中,确定自己是哪一类人,意义重大。
擅长交往和建立友谊是相关联的。上面的第一类人,多数情况下是不受欢迎的。与社交广泛的人相比,他们缺乏合作精神,顽固自私,招摇过世。这样的人,大家都是敬而远之的。至于后两者,是与人为善、富有合作精神的谦卑人士,这些正是他们获得朋友的原因。一个人若在社交圈中广受欢迎,他会变得更加积极。
下面的测试,可以检验你是否拥有让社会群体接纳的潜质:
1.你能轻易结交到新朋友吗?
2.在你目前所在的社交圈中,你满意自己所拥有的地位吗?
3.你发表意见时,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吗?
4.你总是善于化解矛盾吗?
5.你是否擅于表达自己,并能够让朋友知道你们兴趣相投?
6.你是否了解一些你熟悉之人的重要事情,比如生日等?
7.对于定期举办的两性聚会,你会参加吗?
8.你是否有感兴趣的社团,并且会想参与其中?
9.你能够在有利时机向别人介绍朋友的长处和业绩吗?
10.如果发生争吵,你可以先理智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吗?
11.在别人谈话时,你能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并与所有人都对谈自如吗?
12.你在自己的社交圈中能否做到一直积极活跃?
13.你能够忍受他人,即使他有怪癖或是情绪波动比较大吗?
14.你对自己的大部分朋友都很满意吗?
15.你参加的活动中,如果有异性存在,你会感到不安吗?
16.你做事前是否会经常征求朋友和家人的意见?
17.在你不方便的时候面临他人的求助,你会帮忙吗?
18.你会遵守诺言吗?
19.你是否对你朋友所做的事情都表示理解和赞同?
20.你从不使用讽刺和挖苦的语言?
21.你觉得自己受异性欢迎吗?
22.你是否不愿意听到他人的批评,也尽量不去批评别人?
23.你一直自信心不足,甚至对自己有成见吗?
24.你是否会主动联系那些值得交往的老朋友?
25.你会主动邀请朋友参加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吗?
26.对于别人的隐私,你会刻意打听盘问吗?
27.你是个追求快乐的人吗?在别人面前,你是否永远不会表露出不快?
28.你是否从不强迫别人成为你的朋友,也从不漠视朋友的存在?
29.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会采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语言、行动、态度,还是三者兼有?
30.你是否认为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感谢,而且你也会不失时机向别人表达你的谢意?
31.你经常主动邀请他人看演出或参加其他集体活动吗?
32.你是你们社团里的活动发起人吗?
33.有人说了一个好笑的事情,你会比多数人先笑起来吗?或者说,你是最先讲出一个有趣笑话的人吗?
34.你会接受与众不同的新事物或新变化吗?
35.你能努力创办一项事业或机构,并把它做好吗?
36.即使在琐碎的事情上,你也愿意主动帮助别人吗?
37.你愿意加入某个组织并履行作为该组织成员应尽的职责吗?
38.你是否经常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而不是对它们采取冷眼旁观、事不关己的态度?
39.与朋友比起来,你更有勇气冒险吗?
40.在你参加的组织或团体的会议上,你愿意最先发言吗?
上述测试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关系学家,针对人的社交潜质而制订的。它不一定绝对科学,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测试中你作出肯定的回答数量,与你在群体中所获得的接受度是成正比的。
上面共有四十个问题,如果有二十二个肯定答案,那么你已经达到了合格标准。这个结果也许能证明你拥有某些领导才能,但并不能说明你有多受欢迎;相反更能说明你不太让人满意,你没有知心朋友,投缘的朋友也没有多少。要是你有三十个肯定答案,那么恭喜你,你做得很优秀。
对于积极的人来说,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对某几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一定会认真思考背后的原因,而且会在之后的生活、交往中逐步改善自己,争取让"否"变成"是"。至于那些肯定回答,他们一样会再次确定是否与自身情况相符。所以即使你有三十多个肯定答案,也不要沾沾自喜,因为你可能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过于随意,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
现在,市场上有太多关于社交技巧方面的书籍,书中会对人们社会交往成功与否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千篇一律的,都只是在强调温和亲切、与人为善品质的重要性。但我们都知道,并非所有具备了这些品质的人都能获得成功,而这些书并没有对此进行解释。
如何才能够在社交场合左右逢源呢?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莫勒·波尼的研究观点。他是北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
波尼的研究历时六年,他对社会交往中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分别作了性格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人们普遍认为你是开朗积极型的人,那么你很可能是社交圈中的成功者;相反,你则是不受欢迎的失败者。
波尼说:"友好是一个人赢得朋友的必要前提,虽然有这样一句谚语:'你要想别人对你友好,你自己先得友好。'但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我所研究的案例中,有很多人非常和善,但是并不受朋友欢迎。
"这些和善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很善良、有教养,也懂得关心他人,甚至对他人略有点讨好之意,但为什么这样的人还会受到排斥呢?原因很简单,这些和善者泯灭了自己的个性,将自己当成了一个局外人。我们不妨这样说:一个人要想融入某个群体,就必须先把自己当成群体中的一员。
"通过分析,我发现,一个人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他具备什么容易获得友谊的品质,而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进取精神,能够为所属群体带来荣誉。只要能做到这些,即使他各方面都糟糕透顶,也一样会受到欢迎。"
波尼继续说道:"就拿我的两个学生来说。第一个名叫唐纳德,是个男孩。智商只有八十的他也许高中都无法毕业,但我一直坚信他能有所成就。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但在我连续两年的研究中,他都被推举为班上最受欢迎的学生。是的,他为人友善、性格开朗,但这并不是他受欢迎的全部原因。他受欢迎的原因是他能够为班级和朋友们作出贡献,比如他总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集体活动时,他帮助打杂;他会主动照顾全班同学一起养的宠物;有时他还能为所在小组提出不错的建议。
"不仅如此,唐纳德还通过自己的表现给其他同学作出了榜样。所有孩子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都会像唐纳德一样乖巧安静。他正直而友善的个性加上他的集体荣誉感使他获得了所有小朋友的认可。
"现在我们来说说海伦,她是我要介绍的第二个案例。这个女孩非常聪明,但受欢迎度最低。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她像其他聪明人那样拒绝与人交往吗?不是的,她只是缺乏社交技巧罢了。她很少为班级作贡献,只是学好自己的功课;课堂上,她极少发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所有活动中分配的任务,她都是被动完成的。老师们提起她时就会说:'她没有集体荣誉感,很少有人愿意接触她。'"
现在你看到了吧,唐纳德的社交生活可能从此一帆风顺,他不会成为群体的负担。但海伦,虽然智商很高,却没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矛盾。试想我们的社会,它更愿意将机会、财富和幸福赋予哪些人呢?它难道不希望从被赋予者身上获得回馈吗?
我们不要固执地认为一个成功的人一定为人和善、善于交往,事实并非如此。我的孩子们在学校里都很受欢迎,但他们并不善于交往,他们的性格属于内敛型。但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以及为集体增添荣誉的贡献。
如果缺少集体荣誉,集体就不愿接纳你,不管你多么和善也没用,因为你缺乏积极付出的心态。集体中的人不一定仇视你,但也不会都愿意与你交往。你想想看,那么多和善的人既没有朋友,也没敌人。
我们都应该知道获得朋友不是靠什么诀窍,更多的是靠你的能力和积极的人格魅力。一个消极者,不会为集体作贡献,也就不会获得友谊。
对于所有人来说,社会交往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如果你渴望得到接纳,渴望结交朋友,那么就行动起来,做一个能够为集体作贡献的、强有力的积极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