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在此,我们想系统阐述毛泽东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毛泽东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表现、思想理论及其特点。
一、毛泽东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将魔爪伸向中国,意欲瓜分中国。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仍麻木不仁,对外奉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妥协投降政策;对内则残酷剥削压榨本国各族人民。这种状况,一方面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另一方面,使得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锐、更加复杂。处在这样的时代,每一个在政治上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产生对时局的忧虑,萌发强烈的爱国之心。此时,中国近代一大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启示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纷纷着书立说,翻译评介,引进“西学”,批判封建专制,呐喊“救亡图存”,提倡民族主义。他们试图用民族精神来促使全国人民觉醒,并团结成一个坚强的民族,以抵抗列强的欺凌,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青少年时代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这些朴素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的陶冶和浸染,促使了毛泽东民族意识的觉醒。毛泽东自幼喜欢读书,在阅读那些被正统的塾师视为“杂书”、“闲书”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同情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和蔑视统治阶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呼声的召唤下,使他产生了明确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觉得祖国的将来,非常可忧”,开始认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人的天职。”郑观应的控诉帝国主义侵略、呼吁救亡图存的《盛世危言》一书,进一步激发了他救国救民的愿望,也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天下都处在大变化之中,自己应该抓紧学习新知识,准备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于是他产生了走出韶山求学的愿望。
年秋,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高小,毛泽东在这里读了《世界英杰传》等书,特别为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进行抗英斗争的事迹所打动,决心要为民族的独立而努力奋斗。这时毛泽东开始从一般的“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向“以天下为己任,承担起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责任”的认识升华。
年,毛泽东转学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堂,当时的长沙是革命活动的地方,在这里,他开始全面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他第一次读到了同盟会的机关报《独立报》和同盟会的纲领,为报上的反清言论和革命事迹所深深感动,深受孙中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新思想的影响,后来,他读了卢梭的《民约论》等专着,更增强了反封建的信心。年春至年夏的年多时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在一师,毛泽东遇到了一些继承了王夫之、谭嗣同精神的好老师,尤其以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最大。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十分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以直接感化青年为己任,所以在他的学问体系中能够兼收并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了培养“挽救民族危亡”的栋梁之材,而刻意汲取像王船山那样具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朴素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并尽力将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他的教学中,给了他的学生毛泽东等人以深刻的感染。在杨先生的教育和熏陶下,毛泽东广泛阅读各种理论书籍,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反帝、反封建便成为毛泽东政治斗争的主要目标。
自年夏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至年底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政治斗争实践而实现的。这一时期,他在世界观上由唯心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转变;政治上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迈进;在民族观上则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倾向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根本转变,最终确立了无产阶级民族思想和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精神。
年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毛泽东研究了各种思潮和学说。
年“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积极宣传和组织民众的革命运动,大大推动了湖南以至华南各省的青年学生运动。与此同时,毛泽东还领导新民学会发动了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斗争,并于年月组织出版了学生联合会的会刊《湘江评论》。这个刊物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相结合,提倡新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和《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把广大劳动人民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每次革命的真正动力,明确肯定我国各民族作为民族的权利,提出了中华民族大联合的问题,阐明了建立以工人与农民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参加的人民革命统一战线的目的和意义。他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句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在这些文章中,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同世界革命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了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十月革命引起了整个世界形势的根本变化,工农阶级的革命今后定将普及世界,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将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他在年给赴法会友的信中,把这些思想表述得更加明确。
尤其是他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他的“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年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发表,终于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清晰的统一战线的思路。
二、毛泽东的爱国主义与丰功伟绩
毛泽东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我国各族人民最爱戴的领袖。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缔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中国各族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把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团结统一作为进行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自党成立后,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与团结统一作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因为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里,毛泽东是把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统一,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加以阐述的。为了使中华民族独立与统一的目标早日实现,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制订和总结出了一整套民族理论的原则,其中既包括各族人民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友好往来、追求平等的关系,也包括反对民族压迫,从而使得中国各民族互相依存的关系成为中国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的核心力量,形成了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和民族压迫的优良传统。民族的主体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群众,民族的独立是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自主行动,民族的统一即解放了的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民族的大团结。要完成民族独立与统一的任务,只有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最终完成民族独立与统一的任务。
在完成民族解放、独立、统一后,毛泽东又针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情况,及时提出了民族进步与繁荣的观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总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民族进步与繁荣的理论。这个理论对社会主义时期实现民族进步与繁荣的重要性,对民族进步繁荣要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民族进步繁荣与维护祖国统一稳定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毛泽东于年月日《在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办法达成协议的宴会上的致词》中就曾经指出:“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及国内反动统治之后达到了兄弟般的团结,今后,在这一团结基础之上,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民族繁荣的基础上前进。”“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这样,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成为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我国不仅要求汉族经济文化发达、科学技术先进,还必须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才能求得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胜利。由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把爱国主义与民族进步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充分展现了他爱人民、爱祖国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三、毛泽东爱国主义的特点——坚持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有机统一
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族的看法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同任何剥削和压迫不相容的,它反对-切剥削和压迫(包括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并在自己的先进分子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为追求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而斗争。这个社会制度,既反对其他民族压迫自己的民族,也反对自己的民族压迫任何别的民族;既反对民族之间的压迫(民族压迫),也反对民族内部的压迫(阶级压迫)。正像毛泽东所提出的,“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这正是无产阶级民族观的具体体现。无产阶级在所有民族中,都具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目标。正是这个超越民族差别的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使不同民族的无产阶级得以紧密团结起来,去对付共同的敌人。恩格斯说:“全世界的无产者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敌人,面临着同样的斗争;所有的无产者生来就没有民族偏见”。“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正因为这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既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国际间民族问题应遵循的准则,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多民族国家内民族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毛泽东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同样贯穿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首先,就国际上不同民族而言,肯定民族无论大小都应该一律平等,“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正是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反对资产阶级及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民族压迫,这本身就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原则。它为实现各民族的友好团结,最终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其次,就同一国家的各民族而言,无论是在争取民族民主革命胜利时期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坚持国内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团结,消灭国内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同样也是国内无产阶级各民族共同利益的要求。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斯大林指出:“胜利了的先进民族的无产阶级必须帮助,真正地和长期地帮助落后民族的劳动群众发展文化和经济,帮助他们提高到高级发展阶段,赶上走在前面的民族。”遵循这一精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以各民族的平等、共同发展和繁荣、消灭剥削压迫为己任,同时,即使在我们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也一直支持和援助其他国家的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从而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不分民族地进行国际联合,团结战斗,才能挑战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