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该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导向、凝聚、塑造、激励等多种功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之所以长盛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同中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的。在今天,这一民族精神不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而且是凝聚所有中华儿女的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这种蕴含着无穷魅力的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并日益得以完善的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回答时代课题
只有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否则,拘泥于传统,机械地保持其原始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不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实质上是抛弃民族精神、背离民族精神。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新课题。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时代发展潮流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坐标,也是拓展民族精神的动力。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下,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以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旧习,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意味着重构我们的经济生活,又表明需要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撑。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精神特质,以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平等、自由,强调竞争、诚信,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民主化相伴随。这些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大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包括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德精神的同时,努力培育平等精神、自由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催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
二、集中民族智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理念和价值选择。它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种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力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综合国力的有力保证。爱国主义要求保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强调坚持国家利益第一、民族整体利益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就需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遵守公民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十分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丰富和发扬。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等,都闪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革命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要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
这实际上就是强调要保持革命的民族精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一再要求全党坚持和发扬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等五种革命精神,并对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论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年,他又提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对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和全社会应当具有的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它既继承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能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聚起来,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就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能使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考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与提高国民素质息息相关。民族精神是民族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培育又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没有良好的国民素养,要培育为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民族精神,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为此,国民教育应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其重要内容,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积极传播民族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精神,大力倡导民族精神,共同担负起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三、体现敢于创新
民族精神有两种表现形式——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某个特定的时空坐标来说,传统精神就是这个特定的时空以往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以往的活动中形成的表现民族整体面貌的精神内核;时代精神则是一个民族在这个特定时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体现民族精神面貌的精神内核。我们要培育的民族精神,实际上就是指时代精神,是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民族精神。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时代精神离不开传统精神,传统精神必须接受时代精神的选择。
民族精神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应该反映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有利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民族振兴目标的实现;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又要求民族精神必须包含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信息,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又要求民族精神必须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更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要培养国际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因此,我们倡导爱国主义,就是要使人民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觉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促进安定团结,促进改革、稳定和发展;倡导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锐意创新,艰苦创业,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贡献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倡导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就是要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各族人民的交流,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民族的全面振兴;倡导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就是要继续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倡导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敢于面对任何困难,敢于迎接任何挑战,百折不挠,奋发图强,胜利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只有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民族的发展才有希望,民族振兴的目标才能实现。
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时代的文化建构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都不可能完全抛弃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从零开始。后继文化总是毫无例外地包含着前代文化的某些因素,与前代文化保持一种内在的联结,文化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新陈代谢的有机成长过程。因此,民族精神的培育不能断裂传统,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换,才能培育新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兼顾民族的心理积淀、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民族精神具有顽强的渗透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民族的心理、观念和行为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当民族精神转化为人们的自觉信念、理想和追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道德和意志时,就能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作用,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因此,民族精神作为内化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深藏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之内的灵魂,它是深刻的、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民族精神的培育只能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基础,脱离传统精神的民族精神,背离民族的心理积淀、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民族精神,往往因为难以得到民族成员的接受和认同而失去生命力。
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保持民族精神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体现整个民族价值取向的精神特质,包含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是民族长期发展的结晶,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民族精神的民族特色正是根植于传统精神之中。民族精神如不继承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就难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所谓的民族精神最终也将不能成为一个民族的自觉信念。因此,只有弘扬传统精神,这个民族才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支柱,才有可能实现民族的复兴。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立足实践生活的土壤又要指导实践的发展。实践是人们最根本的存在方式,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在本质上不过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而已,人们的心理、观念、精神及作为其抽象表现形式的各种意识形态,实际上都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民族精神,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不论其具体内容怎样,归根到底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要求,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只有立足于这一土壤,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才能培育新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