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天下大势,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做支撑,这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建设美好家园的征途上,中华民族不断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既包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位卑未敢忘忧国”等民族优良传统,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和伟大的抗洪精神等等。这些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和传统;这些也都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刻的历史情感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历经磨难和曲折后,反而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最终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纪元。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尤其需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在各族师生中努力做好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他们胸怀民族大义,保持民族气节,增强民族感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每个师生具有强烈的对民族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地在工作和学习中弘扬民族正气,促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同时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使各族师生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要按照十六大“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明确要求,以历史的责任感和现实的紧迫感,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民族高等教育极为重要的任务,提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阶段进行。为此:
要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更加发展和富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具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必须把各族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要激励各族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激励各族师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明确时代赋予各族师生的神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使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最终目的。在民族精神教育中,要激励各族师生十分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形成的高尚美德和优秀文化传统,自觉继承和发扬我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优良革命传统,在教学、科研和专业学习中,坚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注意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通过教育,要强化各族师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树立国家、民族观念,自觉地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强盛衰弱紧紧联系在一起;要弘扬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各种考验,奋发图强,勇往直前;要积极倡导时代新风,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的实践者,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
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民族精神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既表现为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受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能见义勇为、扶贫济困,更多的还应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中见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化为建构民族精神大厦的实际行动。
把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民族高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高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全部教学、科研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一切日常活动之中。学校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生活,各类主题教育和各项活动,都应积极传播民族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大力讴歌民族精神。民族高等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广泛动员各族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以满腔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实际的行动,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传播者、继承者、践行者,组织和带领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紧紧抓住和利用这一教育活动,使各族师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更好地为国家“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