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共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辉煌
——代序
西北民族大学校长金雅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的前夕,西北民族大学各族师生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正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精神,特别是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民族工作的重大任务和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为此必须激发和凝聚全校各族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西北民族大学贾东海教授与青年学者们合作撰写了《民族精神研究专论》一书,这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学习氛围,把全校师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引向深入,必将产生良好作用。
我仔细阅读了贾东海教授的这部书稿的写作目录和部分内容,觉得他们的研究系统、全面、翔实。书中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功能、地位和作用一一进行了剖析;对爱国主义传统和如何弘扬培育民族精神阐述了作者们的观点、思考、建议,很有见地和说服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创造力的民族。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我们今天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前提。我国是由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家和万事兴”。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成员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包容大度的文化。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多年来,正是由于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我们才得以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为了适应新世纪世界科技整体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强化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中华民族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精神是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神是信念,是支柱。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牢固树立并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极端重要。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和无形的力量。
十六大报告中又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强大的动力。中华民族崇尚气节,重情操,倡俭朴,重实践,求事功,重德育,尚经验,弃神异,不尚空谈,知行合一,这些可贵精神和崇高品格,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积淀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结晶和精华,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中披荆斩棘,不断前进。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兴盛到衰落,无不是从道德滑坡、信念失落、精神颓废开始。古罗马帝国曾是何等强大,但当它达到鼎盛之后,社会日益腐化,安于享乐,纪律涣散,文化萎靡,道德沦丧,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最终强大的罗马帝国没能逃脱分裂和崩溃的命运。同样,中国清王朝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但后来却失去了精神支柱和进取心,贪官酷吏横行,精神堕落,连有名的八旗子弟也不再是军中精锐,最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被辛亥革命的狂涛淹没。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果说一个民族的衰落是从精神支柱的崩溃开始的,那么一个民族的兴盛则无不以民族精神的觉醒为先导。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这个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既然是“极为重要”,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师生就要有“极为”深刻的认识,就要采取“极为”
有力的措施,取得“极为”明显的效果。
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高等院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尤为重要和义不容辞。我们要切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摆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既把它看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要看作是一项紧迫工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帅文化、科技和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同时要大力宣讲富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人物、志士仁人、民族英雄、革命领袖的高尚品质;充分利用一切宣传阵地,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我们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使我们西北民族大学早日跻身于全国一流大学的行列,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