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5日。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星发射成功。海洋一号A星的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为我国海洋观测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实现了中国实时获取海洋水色遥感资料零的突破,为海洋卫星系列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表明中国海洋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迈入一个崭新阶段。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负责抓总研制的海洋一号水色遥感系列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海洋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环境要素探测,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河口港湾的建设和治理、海洋污染监测和防治、海岸带资源调查和开发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服务。
海洋一号A星的质量为369千克,运行在高度为798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设计寿命为两年。
海洋一号A星装载有十波段海洋水色扫描仪和四波段CCD成像仪两个有效载荷,可以探测出海洋水色、水温、污染物以及浅海水深等环境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可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情况、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与环境质量状况,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可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沿岸海洋工程及河口港湾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可监测海面赤潮、溢油、热污染、海冰冰情、浅海地形,为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执法管理提供基础信息;为海洋科研提供大洋水色环境资料。
该卫星可以通过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洋表面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征和海面上大气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一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2002年5月29日,设在北京和三亚的我国海洋卫星地面站,成功地接收到海洋一号A星水色扫描仪与CCD相机拍摄的第一幅遥感图像,其图像十分清晰,海洋特征非常明显。
经过专家鉴定,海洋一号A星采用先进的设计,与国际同类卫星相当。具备了长期业务化运行能力。与国外同类卫星相比不仅体积小,质量轻,技术指标也非常先进,可见光与红外遥感器并存,谱段较全,信息量丰富。
国家海洋局应用中心在保证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业务运行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海洋一号卫星应用和推广工作。国家海洋局已将海洋一号卫星纳入中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并实现业务运行。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环境和海洋灾害预报、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已将海洋一号A星纳入业务化运行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应用成果。
海洋一号A星在轨运行685天,获取了1830余轨海洋遥感图像数据。其观测范围覆盖中国海域以及大西洋、南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墨西哥湾、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巴西、伊拉克等海域和地区,可以获得上述区域海洋离水辐射率、海表叶绿素浓度分布、海表温度分布、色素浓度、气溶胶光学厚度、悬浮泥沙含量分布、植被指数等海洋水色相关信息。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海洋一号A星数据研发制作了42种遥感产品,向国内126个单位分发数据,在大洋渔场环境监测、海岸带监测、海洋水色环境监测、海洋赤潮监测和海冰海温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海洋一号A星资料发现了渤海、华东沿海和黄海赤潮,为海洋环保部门监测提供出科学依据;首次利用海洋一号A星资料进行海冰冰情预报,并已正式进入中国海冰预报业务工作。
海洋一号A星遥感数据已成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重要的基础信息源,许多计划项目正在使用或计划使用海洋一号A星及后续卫星数据。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大洋渔业环境信息获取与应用系统”项目利用该星数据,取得大西洋金枪鱼区及南太平洋竹荚鱼区的渔场环境的水色水温资料。这也是中国目前获取境外渔场信息的唯一技术手段。
为配合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和北极科学考察建站,海洋一号A星积极发挥极轨卫星优势,获取了大量的南北极冰盖数据,为南极大陆科考和北极建站选址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海洋一号A星对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闽江口等各大河口以及渤海湾、北部湾、琼州海峡、台湾海峡等重点海域的监测,获取了中国重要海域悬浮泥沙分布、海流特征、近岸二类水体特征、海岸带特征、温度分布特征和浅海地形等重要海洋基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