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福特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不断地指责华尔街的资本家和武器生产商不顾士兵死活,不择手段地妄图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但是,随着美国政府参战的热情越来越强烈,他的反战情绪也冷却下来了。毕竟他先是一个商人,首要任务是生产和赚取利润。
1916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伍德罗·威尔逊谋求连任,共和党则寻找一位合适的总统候选人。不知道是不是亨利·福特有意为之,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他竟然获得部分选票,而且支持者还不少。高地园工厂收到的一封信上这样说道:“我只是一个农民,但我有三个最大的愿望:投福特一票,买福特汽车,眼看福特得到有史以来最多的票数而成为美国总统。”很显然,亨利·福特在普通民众中更受欢迎。
但是经过和平远征的挫折,这时的亨利表现得很低调,福特办公室的助手们起草了一封公开信,向公众告知亨利·福特本人对公职没有兴趣,而且他正积极支持伍德罗·威尔逊参加竞选。这年的6月,民主党重新推选威尔逊为总统候选人,竞选口号是:“他让我们远离战争。”从此以后,亨利·福特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开始向威尔逊靠拢了,尽管过去他对威尔逊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但现在他却利用自己的影响不遗余力地为威尔逊拉选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转变,主要原因就是威尔逊主张为8小时工作制立法。
竞选的结果是伍德罗·威尔逊连任总统,亨利·福特也成为威尔逊坚定的支持者。他甚至收起了一贯的反战和反备战的言论,转为顺着威尔逊说美国参战将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断绝了和德国的外交关系后,亨利不再为那些“和平之船”上的使者支付报酬,并中止了他们在欧洲的工作。
1917年2月3日,美国和德国断交时,亨利·福特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几个星期后,4月6日,美国对外发布了战争公告,正式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这一消息,和平主义者亨利·福特接受了新闻界的联合采访。
“福特先生,您一向主张和平,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卷入战争,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您认为我们政府的决定是明智的还是愚蠢的?”
记者们向亨利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显然,他们期待这位著名的昔日的不折不扣的和平主义者能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
但经过“和平之旅”的锻炼,亨利已经知道该怎么和记者打交道了,“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发生的最大的好事。”
记者中发出一阵轻松的笑声,按照他们对亨利·福特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以为他是在说反话,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对政府的猛烈抨击。
这一次,记者们猜错了,亨利掏出一块手绢擦了擦嘴角,接着说:“我在此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全体美国公民提出最真诚的呼吁,让我们把子弹装进枪膛,齐心协力地参与到备战中去吧!”
亨利的话还没有说完,现场的记者就一片哗然,对于已经习惯亨利做事风格的记者们来说,亨利这样大角度的转变令他们一时还难以适应。因为就在不久前,他还在义愤填膺地抨击那些政客们,说他们想把美国拖进战争泥潭,只是想让普通的美国民众为战争做无谓的牺牲。
记者们提高了音量向亨利提问,极力想弄明白亨利心里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亨利·福特很配合,接下去的表态让记者们彻底哑口无言。
“先生们,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这是战争时期,每一名合格的美国公民都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现在的首要责任就是爱国,就是支持我们的国家。我们没有任何别的选择,为了我们伟大国家,我们必须和国家站在一起。”亨利·福特大概也觉得自己这态度转变得太快了,人们一时还无法接受,于是,再次把话题转过来,“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愿意尽我的一点微薄之力,让我的所有工厂都全力以赴为我们的国家服务。”
如果说新闻媒体对亨利·福特的转变还有点惊讶的话,那只能说明他们的消息太不灵通,也太低估了亨利适应形势的能力。早在2月中旬,作为工业家、企业主的亨利·福特就受邀来到美国海军部,接待他的是海军部部长助理,年仅35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也就是这位年轻的海军部部长助理,在十几年后美国处于大萧条的关键时刻被选为美国总统,成功地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带领美国人民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从而为美国、也为他个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双方打过招呼后,亨利便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他是个搞技术的人,不喜欢拐弯抹角。他对年轻的部长助理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他的所有工厂都可以为战时所用,制造适应战争需要的坦克、飞机、枪支弹药。罗斯福不免有点惊讶,本来他准备要对这位坚定的反战主义者、不折不扣的和平主义战士进行一番动员的,没想到眼前的这个人已经如此迅速地转变态度了。要知道,人们还清楚地记得,就在几天前,他还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宁愿摧毁我的工厂,也不会去生产什么杀人武器。”
人性真是如此不可思议,几天前还信誓旦旦,转眼几天后就会有这么大的转变,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费解。富兰克林·罗斯福眼睛直盯着亨利·福特,想读出点什么。亨利看出了罗斯福的疑惑,解释道:“人都是要随着形势变化的,我是说过不生产杀人武器的话,那是出于我善良的本性,但是当我们的国家被迫卷入战争的时候,我首先是一个公民,一个热爱我们伟大国家的公民,我必须为她做点什么。”亨利表白了一番,然后把自己的方案呈给罗斯福。那是一个很宏大很具体的计划,包括小型潜艇、微型坦克,等等,当时内行听了不免觉得有些可笑。
富兰克林·罗斯福显然被亨利·福特的种种设想和表现出来的热情所感动,虽然他对这位工业领袖并没有太多太深刻的认识,但他认为他的一片爱国心还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尽管这两个人之间并没有因此建立起一种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是,罗斯福和亨利的儿子爱德塞尔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让老亨利对儿子也很不满,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亨利·福特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会见的两个月后,战争爆发了。为了集中全国的力量尽快打赢这场战争,美国几乎所有的工厂都被纳入了战时轨道,根据战事统一安排。福特公司暂时停止了民用车生产,开始集中全力生产政府订单,包括卡车、救护车等各种军用汽车、发动机和配件的订货。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参战以后,福特公司制造了3.9万辆军用轿车、军用卡车和战地救护车,100多万只钢盔,近4000台“自由号”飞机的发动机,41.5万多个手枪弹膛。此外,还有弹药箱、潜艇探测器和坦克的防护装甲板。当然,不只是福特工厂,其他工厂也都开足马力,争分夺秒地生产军用订单。每接受一笔订单或生产出一批产品,亨利·福特就会向新闻媒体高调宣布,福特公司绝不会从战争中赚一分钱,战后他要把所有军事订货带来的利润全部还给政府。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亨利·福特是不是兑现他的诺言,把在战争中获取的局外人永远也说不清的巨大利润返还给政府,返还给纳税人呢?事实是,没有。但是媒体没有忘记亨利当初的誓言,揪着这件事不放手,人们都拭目以待,舆论铺天盖地而来。最终福特公司不得不向外界发布消息,整个战争期间,尽管公司为政府生产了大量的军用品,但利润极低,只有“不到100万元”的纯利润。当然,鬼才相信这个说法,有媒体估计福特公司的利润可能高达七八千万美元,这在当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也有人比较保守,说是在3000万美元左右。
但具体数额到底是多少,恐怕只有亨利·福特本人最清楚。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论这一数额多大,美国政府始终都没有收到福特公司退回来的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