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福特出生时,美国南北战争硝烟正浓,不过,在他两岁的时候,南北战争结束了。从1865年到1877年,美国进入重建时期。到处是建筑工地,铁路延伸到更遥远的地方,把小镇和村庄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福特家的孩子们也在繁忙的乡村生活中渐渐长大了。父亲威廉脾气有点暴躁,亨利更多的时候是和母亲待在一起。当然,有的时候,他那看上去比较严厉的父亲也会带他到大自然去,看看大树,树上的鸟窝,还有会唱歌的小鸟。亨利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1869年1月11日,亨利5岁半了,作为欧洲移民,威廉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他认为他的孩子们都应该接受学校教育,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教育和教养都是必需的。于是,亨利跨进了学校的大门。他有点顽皮,并不是最优秀的孩子,可在所有的功课中,亨利的算术和朗读成绩突出。
亨利的朗读课之所以出色,是因为他接触到了《麦高菲精选读本》,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牧师威廉·霍姆斯·麦高菲编写的,告诉人们如何通过实践,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除此之外,它还教人树立美好的品德,比如虔诚、谦恭、刻苦、正直、善良、耐心、节制,等等。书中有很多诗歌——它们大多出自拜伦、格雷、雪莱、华兹华斯、朗费罗等人,还有雨果等人的散文。书中所倡导的精神和母亲对他的教育如出一辙,对亨利的一生影响极大。从亨利成名后所发表的言论中,我们依然能看出这本书在他心中留下的痕迹。
到19世纪20年代,亨利已经取得极大成就的时候,他开始狂热地搜集旧版《麦高菲精选读本》,并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有一次,他和妻子克拉拉看到一群孩子又蹦又跳地走过,亨利仿佛回到了童年,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书中的句子:“耳闻孩童欢心喊叫,四点半钟离开学校。”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出自那些孩童之口,更充满了童趣。在亨利的大力推动下,19世纪70年代,《麦高菲精选读本》成了美国37个州的通用教材。美国式的价值观念通过这本书在数代美国人心中扎下根来。
除了这本书,母亲的教育对亨利的童年也产生了关键的影响。母亲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她教育儿女们要懂得自律,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修养自己的品德,还要爱家顾家。她认为在家庭中,做妻子的应该相夫教子、感情丰富、品行高尚,她还推崇生活节俭、工作敬业、劳动刻苦,生产出有用的物品以供市场买卖。母亲的这些观念,亨利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过。后来,亨利已经非常富有了,但他还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严谨、自律,不要铺张浪费。
母亲一直教导亨利要怀着喜悦的心情面对并完成艰苦的工作,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有时,亨利在干活时会发牢骚,这时母亲就会严厉地对他说:“生活中有许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的责任有时是巨大的、讨厌的,有时甚至是折磨人的,但是你必须去做。”母亲从小对亨利的教育,使他在未来的人生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被吓倒过。因此,亨利一生的成功和母亲的教导分不开。
母亲还努力地培养孩子们的羞耻心。有一次,亨利撒谎被母亲识破了,但母亲没有体罚他,而是脸上表现出极端的厌恶。这件事使亨利受到极大的刺激,一整天,他都感觉别人用鄙夷的目光看他,后悔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令人鄙夷的事。亨利的母亲就是这样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道德情操,使她的孩子们从小受益匪浅。
母亲还常常给孩子们朗读《圣经》、《天路历程》、《生活箴言》以及那些能够鼓舞人心、劝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散文和演讲集,让孩子们体会到激动人心的感召,促使他们从小培养奉献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其实,亨利母亲的教育是标准的美国式价值观——重视荣誉和道德,敢于负责任和承担义务,这些在未来汽车大王的身上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事实上,美国人对这样的价值观念一直十分推崇。
童年时光简单而快乐。亨利接连有了五个弟弟妹妹,在温柔而坚定的母亲的带领下,全家人过着融洽、舒服又有节制的乡村生活。亨利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童年生活:“我还记得雪橇、拉木头、寒冷的冬天、太阳落山、雪车铃铛、长时间走路、天气寒冷、男孩和女孩。”这就像一幅和谐的图画,深深印在亨利的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