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20700000017

第17章 唯物主义的佛和唯心主义的佛

善知识!总须自体,与受无相戒,一时逐慧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来圆满报身佛。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善知识!听汝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依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

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世人性自本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

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覆盖自性,不能明彻。遇善知识,闻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自归依者,除不善行,是名归依。

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变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明,迷人自不知见。

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心;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

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皮肉是色身,是舍宅,不任归依也。但悟三身,即识大意。

慧能说:“各位,你们得要自己领会了,我才能向你们授无相戒。

大家请跟我把下边的话念三遍,好好认识一下自身本来具有的三身佛:‘以自己的色身(肉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以自己的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以自己的色身归依未来功德圆满的报身佛。’”

按现在的演讲技术来看,慧能这是调动起了台上和台下的互动,增强大家的参与感,时机也拿捏得恰到好处。那么,大家念的这些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都是什么意思呢?

以上这三者统称为三身佛,具体怎么解释,各有各的说法。在大乘佛教看来,所谓法身佛就是真如佛性,也就是慧能称之为本性、本心的东西;化身佛是佛的变化之身,佛为了度化六道众生,根据不同情境化身成不同的样子,比如在医院化身成医生,在军队化身成将军,要想度化猪狗牛羊也会有相应的化身(理论上是这么说的);报身佛是指修习圆满的佛果之身,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就是报身佛。

关于三身佛讲法很多,一般都有些唯物主义倾向,认为真有好多好多的佛以不同的面目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比如你刚刚得罪过的一个同事,你刚刚用恶毒语言攻击过的一个网友,他们都可能就是亿万万的化身佛之一。化身佛的存在看来大大增加了世人们谤佛的机会,而谤佛据说是一种很大的罪过,可以让你转生下界,变猪变狗——罪过大的转生为狗不说,还会转生到朝鲜去。所以大家说话做事千万要讲文明礼貌哦!

会令一些人大感欣慰的是,慧能显然不作这种唯物主义倾向的解释,而是转入唯心:“色身不过是三身佛的居住之所,本来不能说是归依它的。三身佛其实就在每个人的佛性当中,原本就在,只是世人迷妄,所以认识不到。人们总是向外去找三身佛,却不知道三身佛就在你们的心中。

“各位,世人的本性从来都是清净的,就像日月永远光明一样。浮云遮蔽了日月,人们便以为天是黑的,其实日月还照旧在浮云之上发着光呢,是为‘自性常清净’,一旦有清风吹过,浮云散尽,那光亮便会呈现目前,这便是清净法身。清除自己不善的心念的行为,这便是归依。

“什么叫千百亿化身佛呢?如果没有任何执著,自性就会保持空明状态;如果生起种种执著,自性就会发生变化。心中起了恶念,这恶念就会化为地狱;心中起了善念,这善念就会化为天堂。邪念化为畜生界,慈念化为菩萨界,智慧之念会化为上界众生,迷妄之念会化为下界众生。自性有许多变化,迷妄的人却察觉不到。只有萌生一个善念,智慧就会立刻产生。一灯能扫清千年的黑暗,一智能扫清万年的愚昧。

“什么叫报身佛呢?不要总是追忆过去,而要时常考虑将来。时常考虑将来,心中保持善念,这就是报身佛。若有一个恶念生起,就会扫尽千年的善念;若有一个善念生起,也会扫尽千年的恶念。任何时候,无论前念是善是恶,只要后念为善,就是报身佛。念念都是善念,就是报身佛。

“觉悟靠自己,修行靠自己,这就叫做归依。我们的肉身并不是三身佛,只是三身佛居住的宅子。领悟了三身佛的道理,也就领悟了佛法的要义。”

慧能这番话在当时是很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流行的他力信仰。

大家整天忙着烧香拜佛、布施建寺、坐禅入定,期待佛祖能像救世主一样来拯救自己。这也难怪,人是很软弱的,世界又是不公平的,勇于抗争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慧能比《国际歌》早了一千多年就喊出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慧能禅法的精髓可以说就全在《国际歌》这四句歌词上,两者唯一的区别是:《国际歌》是面对现实,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Sing”,慧能禅法是反观内心,是“Castle on a Cloud”。这些说法将来还会被后学们不断发挥,比如“无论前念是善是恶,只要后念为善,就是报身佛”,这显然就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苗头。

慧能这一反观内心,新问题就出现了:原来天堂地狱、六道轮回,竟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只是人心的产物,或者说,只是一种比喻而已。照这么说,地狱是不是没有那么可怕了呢?

地狱到底什么样?有说十殿阎罗的,有说十八层地狱的,都属于民俗和佛教的混合物,而且,中国的地狱说又和印度的地狱说大不一样,而印度的地狱说本身又有分歧。有人考证梵文原典,认为“地狱”一词的本意是“没有快乐”,如果此说属实,那么所谓“地狱”当指某种精神状态而已,却被后人给具像化了。

泰国高僧佛使比丘对地狱的解释更加值得参考,他的出发点是:佛陀不是个唯物论者,他不会以身为准则,以至于说地狱是一个用铜锅煮人或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为准则。

佛使比丘从“心”的角度出发,对地狱的解释也是慧能风格的:地狱的意思是焦虑(泰文字义为“灼热的心”),当人经历像被火烧烤一样的焦虑时,当下就化生为地狱众生,这是“心灵的投生”。身体虽然仍居留人道,但焦虑一生起,心就堕入地狱,如因怕犯错,或因怕被处罚,或因担忧威望受损,或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而产生焦虑,这就是地狱。

——这倒很像萨特当年那句著名的“他人即地狱”中的地狱的性质,地狱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宇宙中的一个具体场所。

但是,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顺理成章地往下推论,和“地狱”

对应的“涅槃”和“极乐世界”等等概念是不是也同样属于心理的范畴呢?比如说,我只要“相信”自己解脱了就真的是解脱了,我只要“相信”自己进入极乐世界了就真的是进了极乐世界了,反正这种事也没有客观标准,别人也无从验证。天堂和地狱,或许正是那些厌恶唯物论的人们自己把本属唯心的东西搞得非常唯物了。

但是,承认这个纯粹“唯心”结论会引发的问题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威严实体的天堂和地狱不容易对人生构成足够的诱惑和恐吓。

但佛陀本来似乎没想要诱惑谁和恐吓谁,他只是教人如何解脱世间之苦罢了。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佛经里都不厌其烦地大讲客观存在的天堂地狱呢?天堂地狱是唯心还是唯物,这可没有中间道路,从逻辑上讲,要么两个全错,要么只对一个,不可能两个都对。——这就涉及佛教当中另一个著名的争议了:了义和不了义。

了义和不了义,现在对佛教稍有了解的人对这一对概念应该都不陌生。了义就是彻底的、究竟的佛法,不了义就是不彻底、不究竟的佛法。竺道生当初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四依”,其中之一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在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那么,既然“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对那些阐释不了义的佛经我们不看不就完了么?而且,为什么佛教要搞出不了义的佛经呢,这不是制造混乱么?——有人说,不了义也要学,比如南怀瑾就是这么讲的:“有些小乘的经典,甚至后世还有伪造的经典,靠不住的。但是诸位听了以后不要认为靠不住,看都不看,都要看,你看了知道那个是不对的。所以譬如有些人讲这是外道,我说你学过没有。外道我怎么学它。

那你怎么晓得他是外道呢?你知道了,才知道这个是外道。”

是这样吗?我们追溯一下历史脉络就会发现:所谓不了义,既不是错误的佛法,也不是外道。了义和不了义的分歧起源于印度佛教上座系与大众系之争(另一说是大众系两派分裂之争),大众系的主张被称为“一说”,其性质近乎于“两个凡是”:凡是佛说的都是对的,凡是佛说的都应该全盘接受;而上座系则主张“分别说”,认为对佛说的话要辩证地来看,要结合具体的时间、背景和因材施教的对象。正是这种“分别说”提出佛说法有了义,也有不了义,要加以区别。——了义和不了义都是佛说的法,既不是错的,也不是外道。

所以,不了义的意思应该是“权宜之说”。——大乘就常常这么来说小乘,他们承认小乘经典也是佛说的,但又说那只是佛的“权宜之说”,并非究竟之谈。比如《法华经》称小乘为“譬喻化城”,“化城”就是“幻化之城”。大家大概一下子能联想到流行小说《幻城》,其实我解释成“幻化之城”不大严谨,因为在佛教的说法里,幻和化的意思是很不一样的:魔术师大变活人,这叫幻;孙悟空施展神通也变出一个活人来,这叫化。——“化学”是不是就很像“神通变物之学”?

化城的譬喻是说一位导师带领大家远行,走到中途大家都坚持不住了,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导师就用法术变化出了一座城市,带大家进去休息,等大家都休息好了,导师说:“咱们还得继续往前走”。——不了义就是这座“化城”,真正的目的地还远在前方呢。

所以,实体化的天堂地狱,救世主形象的佛陀,坐禅入定的修行方式,这些我们都可以视之为不了义,是化城,是权宜之说。唯一的问题是:那些认为天堂地狱就是实体、认为佛陀就是救世主、认为坐禅入定就是正途的人会不会也说自己才是了义、慧能这套才是不了义呢?

不单是佛所说有了义和不了义,历代高僧们也常常会感时伤世,力主方便法门。明朝禅宗一度中衰,上焉者耍机锋、弄奇巧,下焉者欺男霸女、打家劫舍,寺院每每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大家看看“三言二拍”,里边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可把佛门损得够呛。但不论大局怎么糟糕,个把好人总是有的,莲池大师有心力挽狂澜,他像祖师爷慧能重新定义戒、定、慧那样重新定义了经、律、禅:“如果有人愿意持律,那好,戒律是佛制订的,干脆念佛好了;如果有人愿意念经,那好,经的内容都是佛所说的,干脆念佛好了;如果有人愿意参禅,那好,禅就是佛心,干脆念佛好了。我在这里奉劝诸位:赶紧念佛去吧!”

莲池大师这话乍看有理,稍微细想一下就知道很没逻辑,但莲池大师既不是农村老太太,也不是文盲,他出身江南望族,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是个知识分子型的和尚。但在他看来,挽救没落的世风是很重要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靠修习禅法已经不好使了。

莲池大师算是禅净双修,但他的禅法讲的正是慧能最反对的坐禅,他的净土信仰又主张一门心思念佛,这也正是慧能极力反对的。但是,如果慧能来到明朝,看到宗风和唐朝大有不同,他又会怎么想呢?是不是也只好讲讲不了义、讲讲方便法门呢?

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三唱]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

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

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四弘大愿——

慧能继续调动着场上的情绪,发了四个大愿,让大家跟着自己念三遍:“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普遍精神,不像小乘一样只求自己解脱,而是要在解脱之后重入世间普度众生。但慧能提醒大家:“普度众生是不假,但师父只能领进门,修行还得靠个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佛性,只能靠自己来发现,别人是没办法越俎代庖的,佛也不行。

“自己怎么才能发现自心的佛性呢?这就要靠般若智慧了。拥有了般若智慧,就可以扫除一切愚昧和迷妄,转眼就能发现佛性,解脱自己。”——佛教无数的派别,讲解脱主要有两条路:一是靠般若智慧,二是靠强大的愿望。像慧能、唐僧、乃至竺道生、龙树、提婆,都是前者的代表,简单说就是“明白了”;净土宗就是后者的代表,农村老太太哪知道佛学是怎么回事,哪知道这么多佛经里这么深奥的道理,要想“明白”实在强人所难,但一门心思地念诵佛号,每天都虔诚地念上几万遍,最后召唤来了阿弥陀佛或是弥勒佛,靠他们的力量接引转生佛国天堂。所以,前者也可以说自力解脱,后者也可以说是他力解脱;前者是“明白”的解脱办法,后者是“糊涂”的解脱办法。

事实上无论慧能怎么强调自力解脱,世人大多喜欢后一种办法,毕竟人是脆弱的,常常渴望心理依靠。人又是怕担责任的,而他力解脱会给人一种卸责的轻松感。——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大量的例证,比如我们在失败的时候往往归咎于人或者归咎于坏运气,而在成功的时候却归功于自己的努力。

慧能接着说:“在般若智慧的指引下,邪见来了用正见度,迷妄来了用觉悟度,愚昧来了用智慧度,恶念来了用善念度,烦恼来了用菩提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才是真正的救度法门。

“所谓烦恼无边誓愿断,是说用自心具有的般若智慧破除各种妄念;所谓法门无边誓愿学,是说我们要虚心修习佛门正法;所谓无上佛道誓愿成,是说我们的修行要常怀谦逊之心,以恭敬的态度对待一切,远离执著与迷妄。觉悟之心自会生出般若智慧,破除一切迷妄。这就是通过自己的觉悟、发挥誓愿的力量来成就佛道的道理。”

慧能这段话的核心一是“自己度自己,别想靠别人”,二是要以智慧来达到觉悟,但讲话形式和他的一贯主张很有一些矛盾。比如前边讲过,慧能教大家破除执著心,现在却搞起了发愿起誓,这发愿起誓不正是执著的一种极端表现么?前边慧能教大家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现在却讲了一大串的邪见与正见、迷妄与觉悟、愚昧与智慧、善与恶,这不都是明明确确的二元对立观念么?——就以第一个邪与正的二元对立来说,前边讲过善财童子采药的故事,一方面山河大地无不是药,一方面良药可以杀人,毒药可以救人,这才是所谓超越二元对立的道理,但慧能此刻大讲邪正之分、善恶之别,又是什么道理呢?

今既发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三世罪障。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悔,自性若除即是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矫诳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嫉妒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

[三唱]

善知识!何名忏悔?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讲顿悟也需要讲忏悔。

发完了四弘大愿,慧能开讲无相忏悔,带大家忏悔三世罪业。

忏悔这个词也是从佛教来的,忏是来自音译,悔是来自意译,两相结合,是为忏悔。忏悔原本的意思是把自己做过的错事向别人坦白,请求宽恕,后来演变成宗教仪轨。但正像我们一直看到的那样,宗教的专业术语到了慧能这儿总会被赋予全新的解释,完全不理会传统标准,于是,“忏悔”先是被慧能加了一个前缀“无相”,随后又被解释说:“各位,前念、今念、后念,所有心念都不为愚妄所污染,从前的恶业能够同时从自性中清除出去,这就是忏悔。前念、今念和后念都不为愚妄所污染,破除从前的不实之心并使之永不再生,这就叫自性忏悔。前念、今念和后念都不为愚妄所污染,破除从前的嫉妒之心并使之永不再生,这就是忏悔。”这些话大家跟着慧能一起念了三遍。

慧能继续解释:“各位,什么叫忏悔呢?所谓忏,就是终生不作恶业,所谓悔就是认识到从前的错误。在诸佛面前空口说白话是没用的,在我的这套法门里,只有将恶业彻底清除,使之用不再犯,这才叫忏悔。”

这些话看上去有点儿奇怪——如果是单独看,或者是出自其他哪位僧侣之口,我们是不会觉得奇怪的,可由慧能说出来却奇怪得很。这套忏悔理论明明还是传统佛教的说法,就算被冠上一个“无相忏悔”的新概念,内容也还是旧的内容,而且连“三世罪业”的说法都出现了,我们从这里似乎看到慧能从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一步步地转为保守派了。

今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受无相三归依戒。大师言: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余邪迷外道,愿自三宝慈悲证明。

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

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

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他佛,自性不归,无所归处。

慧能说:“无相忏悔做完了,我该给大家授无相三归依戒了。”——慧能经常把一些旧有的专业名词加一个“无相”作前缀,变成他自己的专有名词,我们以现代眼光看,他这是在创建自己的学术体系。

三归依戒是佛教里边一个很重要的戒律,基本上凡是信佛的就得接受这个三归依戒。所谓三归依,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法、僧是佛教的所谓“三宝”。郑和叫三宝太监,听上去是个很俗气的名气,其实是有佛源的。

但这个三归依经慧能一讲,意思又全变了。

慧能说:“各位,归依觉悟,就是功德圆满的两足尊;归依正法,就是摆脱一切执著的离欲尊;归依清净,就是受世人敬仰的众中尊。从今以后,我们要以佛为老师,不可归依邪魔外道。愿各位以自己心中的佛、法、僧三宝生发慈悲作证。”(慈悲这个词也是从佛教来的。)慧能这里说的两足尊、离欲尊、众中尊,都是佛陀的尊号。人和动物的一个主要不同就是人能靠两条腿直立行走,所以比动物都尊贵,佛陀在两条腿的人里面又是最尊贵的,所以叫两足尊;佛陀能摆脱欲望和执著,所以叫离欲尊;佛陀是众生当中最最尊贵的,所以叫众中尊。——佛教有各式各样的专业术语,实在是学佛的一大障碍,更要命的是对同一个专业术语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也说不清哪个解释才是标准答案,不同的术语之间发生冲突对立就更常见了。所以,对这三个“尊”,我就依其一说,简而言之好了。

那么,传统的三归依不是要归依佛、法、僧三宝么?慧能怎么把佛、法、僧变成了三个尊呢?——慧能接下来还要解释一下,说这三个尊其实就是佛、法、僧,就是三宝:“我请大家归依各人自性当中的三宝:觉悟就是佛,教义就是法,清净就是僧。归依了觉悟就不会产生迷妄,从此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不碰女人不碰钱,这就是两足尊;归依了教义就会啥都不贪、啥都不爱,这就是离欲尊;归依了清净就不会为凡俗的世界所污染,这就众中尊。

“凡夫俗子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的解脱就是整天要求受三归依戒,却根本不明白要归依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说要归依佛,谁能告诉我佛到底在哪儿?连佛的影子都找不着你归依谁去?各位请仔细想想,佛经里说的是‘自归依佛’,而不是说‘归依他佛’,这分明在告诉我们:佛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如果不去归依自己心里本来就有的佛性,就不会还有别的可以归依的地方了。”

慧能的这段道理是很要紧的,对后来的影响也很大,甚至道家也“拿来主义”了过去——道家也有个《坛经》,叫做《碧苑坛经》,说道教传统归依道、经、师这三宝,而真三宝则是身、心、意。

佛家传统讲三归依,归依三宝,都是向外归依,慧能强调见性成佛、自性自度,就把三宝说成人心里的主观概念了。如果按照学术标准,这就叫典型的概念先行,一切论证都为事先拟定的概念服务,不惜捏造论据,罔顾常理。但信仰毕竟是专门的领域,就算做不到自洽也没几个人会去深究,信徒们是很少关心教义辨析与宗派论战的,既然已经信字当先了,那还怀疑什么。

慧能在这段话里也展现了他比较实在的一面。总说解脱呀、顿悟呀,如果以普通人角度来看那些已经解脱了、顿悟了的人,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呢?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佛应该是什么样的?所谓超脱轮回,这谁也验证不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表现呢?你说你悟了,悟了以后又如何呢?——慧能给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描述:“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不碰女人不碰钱。”

这里边首先就有一个心理问题。人生在世,总是要找平衡的。我们现在一个普通城里人的物质生活都有不少强过秦皇汉武的地方,但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不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会和秦皇汉武去比,而是和同学、同事去比。大学生应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某人期望的薪水往往不是和自己的学历、能力完全挂钩,而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同班或同系的同学当中所拿到的最高薪水。

我们再想想社会底层的人,无权无势无钱,样样不如人,他们怎么给自己找平衡呢?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匮乏的生活赋予一个神圣的道德光环,于是他们可以挺起胸膛说:“我们虽然穷,虽然啥都不如人,但我们的清贫生活具有道德上的高尚性,天堂是属于我们的,而‘富人进天堂比骆驼进针眼还难’。”

神圣的道德优越感赋予穷人们以生活的勇气,富人们也往往被形容为为富不仁或者虽然富裕却并不快乐。但是,如果作一个认真的统计分析,我们也许会发现富人们普遍比穷人更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生活的幸福感更强,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为人类进步作出过远胜于穷人的贡献。

宗教使道德优越感变得神圣,或者说,赋予了这种道德优越感以合法性。富有的信徒们也很少会因此受损,因为他们往往只会把这些告诫当作自己富有生活的一些清凉剂——是的,历史上很少见到有人因为信奉了佛教而抛弃了万贯家财去作一个真正的穷人,就像《圣经》里如此大力地宣传穷人得救的道理也没有使多少富人舍弃一切去过穷人的生活。教义告诉我们穷日子才是圣洁的,我们却经常烧香拜佛祈求致富。

今既自归依三宝,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善知识虽念不解,慧能与说,各各听!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莫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大家既然已经归依了自性三宝,慧能呼应开头,给大家开讲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是梵文,按我们唐人的话说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大家虽然口头上常常念诵这几个字,却并不真正明白它的意思,所以我得给大家讲讲。”

这就是禅宗祖师爷和后来的徒子徒孙们一个很不同的地方,不打机锋,不弄玄虚,老老实实地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解释佛学概念。但现在一提起禅宗,大家脑子里全是机锋公案,对《坛经》风格却所知不多了。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仍然启发着文化产品的市场定位——貌似深刻的东西容易赢得市场关注。

慧能的话说得有些浅显了,远没有他的徒子徒孙那样貌似深刻,他可真是禅宗史上难得一见的实诚人呀。慧能接着说:“摩诃的意思是大,人心广大,如同虚空,在这虚空之中可以容纳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恶人善人、恶法善法,万事万物尽在这虚空之中。世人的本性之空,正是这样。”

“世人的心性可以容纳万事万物,这就是大,就是摩诃,一切人与鬼、善与恶,人心都可以容纳,也都不为它们所染着。”——慧能这样解释摩诃,正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或是唐太宗说的“五岳凌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五岳那么高的山,四海那么大的海,不都是藏污纳垢的么?——原文用的词是“纳污藏疾”,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藏污纳垢”,在现代汉语里是个常用的贬义词,但是唐太宗说了:五岳和四海免不了会藏污纳垢,这话一点儿不错,比如我们上泰山看看风景壮美,可美丽的山坡上不也没少散落着没素质的游客们随手乱扔的饮料瓶和包装纸么?唐太宗接着说:可是,这些小垃圾无损于山之高,也无损于海之深。

用大海来作比喻是很贴切的,有多少污浊被全世界无数条河流冲进了大海,可大海依然是蓝色的大海,随你冲进来什么,都不会激起我的一点水花,清流与浊流都不拒绝,既不因清流而喜,也不为浊流而怒。——所以慧能从这里出发,认为传统佛教那套坐禅入定的功夫是大错特错的,如果起了坐禅入定的执著心,就好像大海斤斤计较于要让自己变成所谓清净的大海,只纳清流而拒绝浊流,只欢迎金鳞鲤鱼而排斥虾兵蟹将,但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大海也就不成其为大海了,修佛如果真的这样修了,人也就永远成不了佛了。

慧能这里解释“性空”,和一般的佛学思想也不一样,倒像是《老子》的那一套,把人的心性看作是一种无形的空,唯其空,所以能够容物,这也和印度的佛学传统不一样了,倒是和《大乘起信论》的说法相近。把理论推广到实践层面,理所当然就该反对坐禅。——慧能一以贯之的思想与其说是顿悟,不如说是反对坐禅。从读者角度来看,判断一个学说到底是什么意思,经常很难从它“是什么”来看清楚,因为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可以被作出多种解释,甚至是任意的解释,而最能真切体现该学说之内涵的是看它说自己“不是什么”,或者看它在旗帜鲜明地“反对什么”。比如我们说社会主义经济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对;有人说是不排斥市场经济,也对;但如果有人说就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是说什么也不干的。

慧能多次申明他的禅法“不是什么”和“反对什么”,这是任何人也作不出自洽的曲解的。慧能就是反对坐禅,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对坐禅。虽然后世自称是慧能嫡系的禅师们也大有鼓吹坐禅的,我们也大可以承认他们的禅法,但他们如果说这就是慧能亲传的南宗禅法,我们就会知道这是数典忘祖的荒唐话。

同类推荐
  • 星云日记26:把握因缘

    星云日记26:把握因缘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二十六册。收录星云大师1993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佛如光”、”把握因缘”、“忏悔的法门”、“人生的助缘”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报恩般若地

    报恩般若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
  • 无死的金刚心

    无死的金刚心

    神秘伏藏本书前身是《琼波秘传》,用空行文字记录,千年来以神秘伏藏的方式存在着。在某年的某个神秘时刻,作家雪漠跟它相遇了。依托二十多年瑜伽修行的生命体验,雪漠于光明境中穿越历史,与北宋时期的雪域玄奘琼波浪觉对话,向世人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琼花落

    琼花落

    绝念崖琼花台上,一名少年,嘴角溢血面色惨白,满地琼花落尽,随即一声悲吼响彻云峰:“这仙,不当也罢!”自碎仙骨落地成魔,自此踏上了一条铁骨铮铮复仇路!谁愿陪他看尽这世态炎凉?谁愿陪他强行改命?谁愿陪他成就一方大界主宰?
  • 我家有个白娘子

    我家有个白娘子

    白紫烟不是白素贞,何逸也不是许仙。白紫烟没有白素贞温婉,何逸也不像许仙懦弱。公元2008年,修炼1000年的白蛇化成人形,取名白紫烟。不上天庭反入人间,因为她也要跟她的偶像前辈白素贞一样,寻找人间真爱。何逸,三十三岁,美籍华人,身份国际刑警,有一个七岁的天才儿子。常年在外奔波,儿子何威在美国念寄宿制学校。何逸一直追查世界刑事犯罪,由于表现出色升为小组队长。自从和白紫烟结婚之后,忽然之间发现他所接触的案件越来越离奇,有的甚至超出犯罪的范围,他能力之外,如果不是白紫烟暗中帮他,他早已不知死过几回。
  • 3001旅途那点小事

    3001旅途那点小事

    “我要去恐龙时代!”一个顽皮的声音响起。只见一个女子坐在一张玻璃凳子上,周围是一个封闭式的圆形玻璃隔离。黑衣男子站在玻璃隔离外面,嘴旁带着一个对讲机,身前正有一台平面电脑立在半空之中,仿佛是投影一般,平面投影上面正播放着女子的情形……
  • 无限聊斋世界

    无限聊斋世界

    苏晨误入一个名为聊斋的茶馆,进入一个个奇异瑰丽的聊斋故事世界。【尸变】【喷水】里诡异可怖的鬼怪。【考城隍】【王六郎】里的神道森严气度。【偷桃】【种梨】【崂山道士】里玄妙莫测的幻术。【长清僧】【三生】里的转世轮回隐秘。【娇娜】、【聂小倩】里感人至深的人鬼妖恋。一个个世界,一步步轮回,没有终结……
  • 花一般的青春年华

    花一般的青春年华

    人人都知苏家的小女被四个哥哥宠成了小公主,却不知小公主身患绝症,已无药可治
  • 腹黑少爷的恶魔丫头

    腹黑少爷的恶魔丫头

    他们是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他们两每天都会斗嘴,互损互怼。他,嘴上说不在乎她,实则在乎的要命,只要看见别的男生与她说一下话,就会醋意大发。她,是呆萌有腹黑的小公举。
  • 娇妻来袭:杠上腹黑老爹

    娇妻来袭:杠上腹黑老爹

    “妈咪,不是说了不能带陌生人回家吗?”某宝眨巴着芭比娃娃般的大眼,一脸无奈的看着眼前床上高大英俊的男人。她家妈咪什么都好,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太爱捡东西了。这儿捡只猫,那儿捡只狗的,这回好了,直接捡了个人回来。虽然这人长得是挺像模像样的。“可是......他不是陌生人啊,他是你爹......”
  • 若时光还在

    若时光还在

    曾经年少许花前月下,而今散落天涯至此不归。为了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她离开四年最终抵不过一念相思,回到故地与他相见,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只掉进虎穴的一直猎物罢了。高中时期失去的三年记忆,他照顾她、疼爱她,或许只是为了偿还父辈欠她的美好青春。
  • 穿书之许愿系统

    穿书之许愿系统

    一场实验室事故,让实验员林苏,穿越进了一本女主重生到七十年代的书中,成了女主的女儿。林苏本想抱紧女主金大腿,走向人生巅峰。但是,看着女主看向她时,有一些仇视的眼神。林苏觉得,不能低调下去了!是时候展示真正的能力了!“许愿系统为您服务!您许愿,我实现!您的愿望,由我守护!”